科教之窗

  • 2021.05.01
    为更好地助推双创升级,展示创业成果,迎接建党百年,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杨浦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杨浦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青团杨浦区委联合主办的2021“海纳百创•创潮秀”成果展示献礼建党百年系列活动于4月29日上午在杨浦区创智汇广场举办。上海理工大学的三支学生文化创意创业项目从一百多个项目申报中脱颖而出,入选参与本次活动。我校版艺学院围绕专业特色,以文创设计人才培养为目标,依托上海理工大学Chinese Magic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孵化出了三支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创新创业团队,它们分别是上海启华展览展示有限公司、上海尔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上海予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些团队也在本次“海纳百创•创潮秀”成果展上一展风采。其中,由上海启华展览展示有限公司和上海尔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联合陈展的红色文创展区中,呈现出多幅优秀作品,有将校园文化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的文创系列作品,有以历史建筑为IP的恭王府文创系列作品,有展现上海都市生活的“魔都小龙”文创系列作品,更有版艺学院教师指导的陶瓷、插画原创文化衫和纸雕等学生作品,活动现场,参与嘉宾对展出的文创作品表示极大肯定,尤其
  • 2021.04.30
    近期,由斯坦福大学约翰•罗安尼迪斯(John P. A. Loannidis)教授团队与爱思唯尔(Elsevier)旗下门德利数据(Mendeley Data)发布了“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19)”和“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两个榜单。环境学科共400多位中国科学家入选“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其中我校环境与建筑学院副教授刘宁入选该榜单中的环境学科,实现了我校在该领域的零的突破。刘宁,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近年来,在环境催化材料、污染物的控制与消减、二氧化碳还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在国际刊物《应用催化B-环境》(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化学工程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和《纳米通讯》(Nano Letters)等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9篇论文为高被引论文。此外,环建学院副教授张晓东、康诗飞分别入选“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中的材料和能源领域。该榜单是20
  • 2021.04.30
    为增强我校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推动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由能动学院主办的“豪曼创新杯”上海理工大学第十三届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于4月28日在图文信息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上海豪曼制冷空调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晓炯、能动学院相关教师出席本次会议并担任竞赛评委。本次大赛共吸引了来自能动学院、光电学院、管理学院、环建学院、机械学院26组参赛队伍。在6个小时比赛过程中,26组参赛团队通过PPT演示以及实物展示等环节,对各自的参赛作品进行介绍与阐述。评委老师围绕参赛作品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与经济性展开提问,指出作品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针对后续改进方向提出建议,为参赛小组进一步完善作品给予指导。经过激烈的角逐与评选,最终来自能动学院的参赛项目“一套新型高效利用太阳能的低温冷库制冷/蓄冷系统”,获得本届节能减排竞赛特等奖,能动学院的“无源蓄电自动搅拌显温杯”和环建学院的“基于新型填料的微型低碳梯级污水处理装置”获得一等奖。比赛还评选出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优胜奖若干。本次大赛还选拔出了15支队伍,参加今年8月在山东大学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希望上理学子在全国大赛的
  • 2021.04.29
    近日,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提供的检索报告,中英国际学院教师Naeem Faraz博士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学成果》(Results in Physics)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物理学成果》是一本开放式的国际学术期刊,为作者提供了在物理、材料科学、应用物理和跨学科领域发表文章的机会。该论文主题为“分数阶时间导数对广义ZK-Burgers波动方程力学的影响”(Effects of fractional order time derivative on the solitary wave dynamics of the generalized ZK–Burgers equation),旨在通过近似解法研究分数阶导数对波动方程的影响。该论文的发表体现了中英国际学院学科建设的蓬勃发展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体现了学院近年来人才引进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效。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379721003612供稿:中英国际学院
  • 2021.04.28
    4月25日,首届光学前沿高峰论坛暨2020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颁奖典礼在杭州市富阳区举行。上海理工大学未来光学实验室詹其文团队研究的成果“时空光涡旋与光子横向轨道角动量”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光子角动量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影响。詹其文教授带领的纳米光子学团队首次从理论到实验展示了具有时空涡旋相位并携带光子横向轨道角动量的新型光场,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光子轨道角动量自由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评选活动由中国激光杂志社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15届,旨在促进中国优秀光学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推动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凭借高学术水平的候选成果,以及严格公正的评审机制,这一奖项备受业界认可,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供稿:光电学院
  • 2021.04.27
    4月23日,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议,确定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77位,我校能动学院常兆华、马玉山、杨其国等3位毕业生成功入选,简介如下:常兆华,1979-1987年在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系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7年-1992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生物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现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上海理工大学校友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欧美同学会暨留学生联合会副会长等职务,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马玉山,2005年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专业硕士,现任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宁夏自治区工商联第十届执行委员会副主席,获得2020年度全国劳动模范。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杨其国,1984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透平专业,后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兼总经理,哈尔滨电气集团原总工程师,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现任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2021.04.27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水平,4月26日下午,学校邀请上海交通大学蒋建伟教授来校作题为“对标一流课程,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的一流课程申报专题培训,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及其他相关教师近100人参加培训。培训由本科生院副院长、教务处副处长宇振盛主持。蒋建伟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在线教育中心原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委员,他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案例,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推进及各类一流课程建设的要求和重点进行详细介绍和剖析。在对各教学环节进行介绍说明的基础上,他对课程目标设计、学情分析、课程内容重塑、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了专项讲解。教师代表就产学结合、课程内容重塑、全英语线上课程教学资源运用等课程建设问题与蒋建伟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教师表示,通过这次会议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申报及相关材料准备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最后,宇振盛对蒋建伟教授的指导表示由衷感谢。他强调,学校将以此次一流课程双万计划为契机,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一流课程建设,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质的教学资源以及创新性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为教师们扎实做好课程建设、切实
  • 2021.04.27
    4月23日下午,我校应邀赴安徽工业大学参加浙江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的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一流课程建设研讨会。教务处处长甘屹,副处长宇振盛、黄烜、宋丹萍,理学院副院长章国庆以及教学管理等相关人员人参加会议。本次会议开幕式由安徽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郑啸主持,安徽工业大学校长魏先文致辞,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朱永国对会议提出期望。会议分成三个主题会场开展交流。在主会场,甘屹与联盟高校深入交流探讨一流课程共建共享、学生互派交流学习等事宜;在一流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场,宇振盛代表学校作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与申报专题报告;在《高等数学》课程联考总结会场,章国庆针对课程教学及考核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会上,联盟高校进一步达成合作共识,加强国家级金课共建共享,继续开展相关课程联考工作,开展暑期课程项目、国际课程等方面的学生互派交流学习,在劳育、美育、专业国际认证、产业学院建设、教材建设等工作上开展全方面合作。本次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一流课程建设研讨会不仅为各联盟高校总结交流学习提供了良好平台,也促进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教育改革深化,推进联盟协同融合发展模式
  • 2021.04.26
    在4月24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中,在我校计算中心“科创工坊”指导的3支参赛队伍共30名选手获得上海市高校特等奖1项、团队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的基础上,在全国总决赛中又取得全国团队银奖1项、铜奖1项,个人总成绩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的优异成绩。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主办,从2019年开始被列入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竞赛重点考查参赛队伍的基础程序设计能力、数据结构与算法应用能力,竞赛题目均为在线编程题,由在线程序裁判系统自动评判。难度分为基础级、进阶级、登顶级3个梯级。每个团队由10人组成,每个选手独立竞技,个人成绩合计为团体成绩进行团队排名,通过团体成绩体现高校在程序设计教学方面的整体水平。我校本科生院(创新创业学院、公共实验中心、教务处)作为本项大赛华东赛区的赛点,对本届大赛进行了精心组织,公共实验中心所属计算中心教师团队对选拔出的3支队伍30名选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培训。通过与来
  • 2021.04.26
    2021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结果日前揭晓,我校计算中心“科创工坊建模计算团队”学员蒋佳言、郑诗琪、顾家铭三名同学组成的参赛队获一等奖(Meritorious Winner,全球排名7%以上),参赛队由创新创业学院、公共实验中心教师王丹指导。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数学建模领域内的国际性权威赛事,由美国自然基金协会和美国数学应用协会共同主办,享有数学建模“奥林匹克”之称,旨在鼓励大学生对范围不固定的各种实际问题予以阐明、分析并提出解法。2021年度赛事吸引了来自全球22个国家、1641所学校的26112个队伍参赛,参赛人数超7.8万人。面对全世界著名高校优秀学生参与的奖项角逐,我校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再一次展示了我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见证了近年来的学校教学改革成效。一等奖奖状郑诗琪(左)、蒋佳言(中)、顾家铭(右)供稿:本科生院(创新创业学院、公共实验中心)
  • 2021.04.26
    4月23日至24日,杨浦区滨江人人屋党建服务站亲水平台上人声鼎沸,市民们争相体验着各大高校及社会组织带来的高科技展品,这里正在进行的是“公共安全多模态交互式公益科普集市暨大桥街道世界读书日”活动。本次活动由上海理工大学主办,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杨浦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大桥街道、上海师范大学等社会及教育组织参与,旨在向广大市民宣传公共安全的重要性,增强上海民众的安全常识和危机意识。“公共安全科普集市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我们希望向广大市民宣传公共安全的重要性,增强上海民众的安全常识和危机意识,携手共建美好安全的城市环境。”活动主要负责人、上理工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裴颂文谈道。据了解,本次活动结合了AI、VR、机器人等前沿硬核科技,参展方将涉及各个公共安全相关领域的20余个项目,以更加亲民的方式呈现出来,现场参展人员积极使用互动操作和解说演示等方法更是向市民展现了多模态、互动式的公共安全科普知识。“在VR科普体验中,让小朋友身临其境地进入地震逃生等场景,并引导他们找到发生危险时的科学应对方法,最终达到科普的效果。我自己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受益。”上理工2019
  • 2021.04.23
    4月22日,由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共同建设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以下简称“院士成果转化中心”)在上海嘉定揭牌。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宋健,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共同为院士成果转化中心揭牌。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钟志华向上海组织成立的院士成果转化服务团队代表颁发聘书。我校庄松林院士作为院士代表应邀出席开幕式,团队创新研发成果作为重点成果展示。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主任、我校副校长刘平出席开幕式并受聘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转化中心医药学部服务工作组组长。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真正做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力做强创新引擎,疏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海与中国工程院发挥双方优势,深化合作、汇聚资源,联合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打造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合作平台,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功
  • 2021.04.22
    当我们拿着精美轻薄的手机,当我们坐着高速便捷的高铁和飞机,很少把这些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与机床行业联系起来。然而事实却是,机床这个“制造机器的‘机器’”,不但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更是关乎综合国力提升的“国之重器”。尽管中国机床产业不断壮大,但随之而来的是国际技术封锁加剧、自主研发遭遇瓶颈等重重困难,尤其是涉及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的高端机床仍受制于人,行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困局。如何攻破“卡脖子”技术,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高端机床,成为亟需应对的“时代命题”。4月14日,在中国(北京)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21)上,上海理工大学与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联合研发的“高速立式五轴加工中心VMC40U”一经亮相,就吸引了国内外业界的目光。这支由上理工教师和秦川工程师组成的校企团队,仅耗时两年就让国产机床“大变身”,比肩赶超国际同类机床技术水平,这场“突围之战”唤醒了国内传统行业的制造潜力。做机床行业新的“造风者”目前国内现有的机床中,高精度机床之间的技术差距并不大,只需要通过增加重量等方法就可以实现高精度制造,但是高速机床却要求机床结构重量要轻,这就会导致高速运行过程中发生震动,无法实现高精度。
  • 2021.04.22
    4月22日,爱思唯尔发布了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我校有5位学者入选,分别是豆斌林(入选学科为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李清都(入选学科为生物医学工程)、秦川(入选学科为信息与通信工程)、魏国亮(入选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和余灯广(入选学科为机械工程)。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是以Scopus数据库(全球领先的同行评议文摘引文索引库)的客观引用相关数据对中国学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进行分析。该榜单遴选标准为研究者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的被引总次数,在本学科所有中国(大陆地区)的研究者中处于一流水平。入选“高被引学者”名单,意味着学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具有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榜单首度采用教育部一级学科,共有4023位学者入围,覆盖了教育部10个学科领域和84个一级学科、373所机构。【相关】爱思唯尔(Elsevier)创办于1880年,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是一家国际化多媒体出版集团,其出版的期刊包括《柳叶刀》《细胞》等,其出版的论文大约占全球学术论文出版总量的18%。爱思唯尔服务的
  • 选择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