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之窗

  • 2021.04.21
    4月18日,由中国数学会主办、武汉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结果公布,我校学生成绩取得新突破,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刘辉同学获数学专业高年级组全国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创办于2009年,是由中国数学会举办的国内最高级别的大学生基础数学学科竞赛,旨在发现和选拔优秀的数学人才,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数学课程建设的改革和发展积累。本届数学竞赛的初赛共有849所高校的近17万余学生参加,参赛覆盖面较往年有明显提升,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一个展示数学功底与思维的全新舞台。经过激烈竞争和选拔,204所高校的605名学生进入全国总决赛,刘辉奋力争先,与复旦、北大等985高校学子同台竞技,在318位专业组同学中脱颖而出,斩获佳绩。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组织、培训工作。连续十年,教务处牵头、理学院承办校级“理科之星”数学竞赛为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储备人才,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备战阶段,理学院数学系抽调优秀教师组建竞赛指导团队,利用假期或晚上时间给学生辅导,提供针对性辅导,取得显著效果。刘辉与指导教师合影获奖证书供稿:理学院
  • 2021.04.19
    超构表面由亚波长的准二维微结构按照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可以很灵活地调控电磁波的波前能够获得高质量的亚波长甚至突破衍射极限的聚焦光斑,并有效地将传统三维“体”功能器件的功能用平面“flat”器件实现,有效提高了功能器件的可集成度,为今后系统的小型化和集成化提供了一个全新解决方案。近年来,我校太赫兹技术创新研究院的臧小飞、朱亦鸣教授等人在庄松林院士指导下发展了基于超构表面的系列平面透镜 (如偏振可控的超构表面透镜、长焦深超构表面透镜、单向超构表面透镜等) 并应用于太赫兹高分辨成像。相关研究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17YFF0106300、2017YFA0701005、2018YFF01013003),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3218302024)和科技部人才计划以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19302003、3218302015、3220302008)等支持下共发表SCI一区论文7篇,详细进展如下:(1) 偏振可控的太赫兹超构表面透镜及高分辨成像图1.偏振可控的超表面透镜:(a,b)双焦点聚焦和偏振旋转功能;(c,d)太赫兹偏振依赖的高分辨扫描成像如图1(a)为x-偏振入射的太赫兹波入射至
  • 2021.04.16
    4月13至14日,由上海市食品学会、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南昌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协办的“食品多糖研究进展与展望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Advances and Trends in Food Polysaccharide,ISATFP)”在我校先进制造大楼103会议室召开。校长丁晓东教授,江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卫教授,天津科技大学校长路福平教授,江南大学汤坚教授,加拿大农业-农业食品部圭尔夫研究与发展中心Steve W. Cui教授等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会议邀请了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Ying Wu教授,美国ADM公司Wei Li博士,泰国乌汶大学Jittra Singthong教授,加拿大圭尔夫大学Huihuang Ding研究员,南昌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国家杰青获得者聂少平教授,天津科技大学郭庆彬教授等30多位国内外著名多糖研究专家学者,围绕食品多糖研究进展与展望,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我校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教师和学生共1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学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杰青获得者艾连中教授主持。艾连中首先
  • 2021.04.14
    4月8-9日,由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举办的2020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推进会在深圳顺利举行。我校喻洪流教授作为专项专家组成员之一出席会议并参加了对立项项目推进情况的评审。在2020年度该重点专项中,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喻洪流教授带领的康复工程团队获批了“基于多源生物信息的运动模式智能识别”与“智能助行器本体及驱动控制系统研发”2个课题及其它3个任务子课题。至此,在2019-2020年度内,我校康复工程团队共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6项课题(校定B类项目)及10项任务子课题(校定C类项目),其中“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课题4项(其余两项为“老年运动系统疾病生物力学智能矫治机制与关键技术研究”、“长期卧床患者辅助的多功能智能康复护理床及二便自动护理系统研发”),“智能机器人专项”课题1项“下肢假肢关节关键部件制造”,“中医药现代化专项”课题1项“基于中医推拿手法机理的智能穿戴式颈、腰椎外骨骼治疗仪研发”。近三年我校康复工程团队是国内本领域团队中获得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数最多的团队之一。我校康复工程团队在前期科研积累的基础上,近年来不断
  • 2021.04.12
    3月26日-28日,由上海市教委主办的“第十届上海市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选拔赛”在同济大学举行。由我校公共实验中心饶启明、张井洋、姚钟瑾等老师指导的8支代表队参加了势能驱动车、智能机器人、智能配送无人机三个赛道的比赛,经过激烈角逐,我校代表队最终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的优异成绩。其中,获得特等奖的团队将晋级到年内举办的全国总决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是A类学科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本届竞赛由传统的工程基础赛道拓展为“智能+”赛道和虚拟仿真赛道,涵盖了热能驱动车、势能驱动车、智能物流搬运(含桥梁结构设计)、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水下管道智能巡检、智能配送无人机等赛项。共有来自全市16所高校118支代表队、近400多名学生参加竞赛。公共实验中心指导教师在疫情期间指导参赛选手备赛数月,经过方案验证、结构制作等环节最终获得佳绩,为学校再次赢得荣誉。获奖团队比赛现场获奖名单:项目奖项学生名单指导老师势能驱动车一等奖洪佳成 姚钧然华宇婷 吴柏姿姚钟瑾 饶启明一等奖胡恩锴 李炎陈承杰姚钟瑾 饶启明二等奖张力 薛湛洋 薛彬姚钟瑾 饶启明
  • 2021.04.09
    近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教科信〔2021〕1号),我校医学影像工程研究所聂生东教授领衔完成的科研成果“高性能核磁共振弛豫分析仪的研发及应用推广”获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性能核磁共振弛豫分析仪作为一种高端科学仪器一直备受关注和青睐。该类科学仪器长期以来被国际巨头垄断,其昂贵价格使国内用户望而却步,极大影响了我国很多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自2007年以来,聂生东教授、王欣教授携手苏州纽迈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的支持下,经过10多年密切合作,攻克了涉及到高性能核磁共振弛豫分析仪的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出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核磁共振弛豫分析仪器,并在能源、材料、食品、农业、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目前,该仪器除了占有国内70%以上的市场外,还远销十几个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聂生东(左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是仅次于国家三大奖的重要奖项,旨在鼓励高等学校教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
  • 2021.04.08
    作为世界一流实验室的一部分,光子芯片研究院精心打造了“光子科创之窗(Photonics Engagement Sala)”,旨在创建传递先进科学技术、了解对接社会需求的窗口。“光子科创之窗”位于光电大楼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中心实验室外侧,硬件建设于2020年年底完成,配备有阶梯式观众台、多媒体互动设备等设施。“光子科创之窗”将承载研究成果展示、科普宣传和举办学术活动等功能。作为最新研究成果展示窗口,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中心将在这里通过媒体向社会展示中心科创成果,搭建科研工作者与产业界之间的桥梁,促成更多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这里还将作为中心向社会大众尤其是中小学生进行科普宣传,加强大众对光的了解,让光的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加强与中小学生互动,吸引中小学参观实验室,观摩实验过程,理解光如何改变世界,激发更多青少年立志投身科研。光子芯片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中心也会在此定期开展格致沙龙、咖啡时光(COFFEE TIME)、研究论坛(RESEARCH FORUM)等学术交流活动。今年3月,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中心在“光子科创之窗”举行了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媒体交流会,标志着“光子科创之窗”正式启用。“
  • 2021.04.06
    4月2日,应学校校务委员会执行主席顾敏院士邀请,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程一兵教授来我校交流访问并参观光子芯片研究院,校党委书记吴坚勇和顾敏会见了程一兵院士。吴坚勇向程一兵介绍了学校在学科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情况,并提出希望未来双方能加强科研合作。顾敏谈到,程一兵是光子芯片研究院的重要合作伙伴,未来双方有望在能源纳米光子学领域开展合作。会谈后,程一兵参观了光子芯片研究院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中心实验室,并带来了一场题为“先进光伏制氢技术”的英文报告,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中心、材料学院、理学院等师生听取报告。报告中,程一兵指出,光伏制氢是未来新能源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绿色清洁能源,近年装机规模不断增大。但光伏发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等问题,增加了电网调度难度。程一兵介绍了光伏制氢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技术路径和前景展望,并在讲座结束后与在场师生进行深入交流。程一兵院士作报告程一兵还在我校人员陪同下参观了校史馆和沪江国际文化园。程一兵(中)、吴坚勇(左)、顾敏(右)在英国文化中心合影留念程一兵院士主要研究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结构设计与制备,特别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材料和制备技术,在
  • 2021.04.01
    近期,我校未来光学实验室张大伟教授团队在庄松林院士指导下,利用超构表面产生及调控自加速光束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创新发现有望应用于激光制造、光存储、生物医学等多个重要领域,成果先后在国际TOP期刊《ACS Nano》以及《Laser Photonics Reviews》发表。自加速光束具有无衍射传播、自加速和自愈合三大特性,可在自由空间中弯曲传播,是一类非常特殊的新型光束。生成自加速光束往往需要复杂的光场调控,一般都采用空间光调制器,然而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光束发生器存在工作带宽窄、成本高、衍射效率低、集成能力有限等缺点。超构表面作为一种新型的光场调控器件,因其亚波长的特征尺寸以及灵活的光场调控能力,可以很好克服空间光调制器的缺点。尽管目前基于超构表面的艾里光束产生器件能够宽带工作并高度集成化,但它们通常工作距离较短,对光束的特征参数调控有限。张大伟课题组基于合成相位方法设计了超构表面自加速艾里光束,光束具有工作距离可调、压缩的光斑横向尺寸,同时保持较长的焦深,并能对艾里光束的各特征参数灵活调控,为自加速艾里光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研究成果《利用合成相位的介电质超构表面产生实用性
  • 2021.03.29
    2021年3月23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1技术趋势:康复辅助技术》报告全球发布会在瑞士日内瓦WIPO总部举行,这是WIPO继2019年首份技术报告《WIPO技术趋势:人工智能》之后,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协助下发布的一份康复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技术趋势报告。WIPO总干事Daren Tang出席会议并致辞,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负责人及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名专家代表通过线上参加了会议。上海理工大学康复工程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喻洪流教授作为特邀的全球10位嘉宾专家之一出席发布会,并作为圆桌论坛专家发表演讲及参与讨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Daren Tang致辞喻洪流作为圆桌论坛嘉宾在网络会议中发表演讲此报告开创性地探讨了康复辅助技术创新中的专利申请情况和技术趋势,分析了移动、认知、通信、听觉、环境无障碍、个人护理和视觉等七个领域的新兴技术、领先发明者和专利保护市场。报告显示,上海理工大学康复辅助(康复工程)技术专利申请量总数在1998-2019年全球TOP12机构中位居第11位,居全球高校及公共科研机构第一位,也是全球唯一进入TOP12的大学。在移动辅
  • 2021.03.23
    近日,我校未来光学国际实验室张大伟教授课题组研发了一种两个器官联动的微流控芯片,可以精确调控每个腔室的氧气浓度,并通过芯片上的传感器监测氧浓度水平,在上游仿肿瘤器官的肿瘤细胞培养腔室实现缺氧环境,下游模仿正常器官的细胞培养腔室实现常氧环境,通过管道将不同氧浓度的腔室联通,模拟真实肿瘤病人人体生理内环境,并在芯片上实现缺氧环境诱导的肿瘤器官转移和快速药物筛选。该论文成果题为《用于研究缺氧诱导肺癌肝转移和药物筛选的氧浓度可控的多器官微流控平台》(An oxygen concentration-controllable multi-organ microfluidic platform for studying hypoxia-induced lung cancer-liver metastasis and screening drug),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分析传感顶级期刊ACS Sensors(2020最新IF=7.33,中科院升级版大类化学一区,小类分析化学一区),郑璐璐副教授、王波同学为第一作者。该器官芯片提供稳定的接近人体生理的微环境,适用于体外模拟肿瘤转移过程,并有望结合类器官模型,
  • 2021.03.22
    为进一步落实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将行业尖端科学技术与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融合发展。3月18日,上海理工大学与丹佛斯(上海)投资有限公司在学校第二办公楼会议室和综合楼报告厅分别举行丹佛斯磁悬浮压缩机技术交流会、磁悬浮压缩机捐赠仪式和企业专家报告会等系列活动。出席相关活动的人员有: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华、丹佛斯磁悬浮压缩机全球副总裁Jose Alvares、丹佛斯磁悬浮压缩机中国区业务负责人张旭东、丹佛斯磁悬浮压缩机应用经理刘红绍、能动学院党委书记焦雪勐、人事处副处长武卫东、能动学院副院长苏明旭、李凌,以及学院师生200余人。活动第一阶段,在第二办公楼会议室举行磁悬浮离心式压缩机技术交流会,由王子龙副教授主持,张华副校长代表学校对Jose Alvares副总裁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学院张冠华、杨英英、盛健、尤晓宽等老师分别汇报了学校学院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制冷原理与装置》和《制冷压缩机》一流课程、磁悬浮制冷产学研合作等情况。Jose副总裁高度评价学校制冷专业办学能力和水平,希望进一步加强技术合作,拓展磁悬浮离心式压缩机在新领域、新场景的应用。磁悬浮
  • 2021.03.17
    3月11日上海市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会议在我校先进制造楼103室召开,上海市教委领导、31所本科院校教务处和双创学院负责相关工作的领导和老师,共计70余人出席本次会议,会议针对第七届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展实施方案、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工作方案和《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展开深入交流,由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赵丽霞主持。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赵丽霞布置相关工作根据市教委工作安排,第七届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展由上海市教委主办,上海理工大学承办,计划于2021年9月18日在我校召开,这也是我校第二次承办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成果展。会上,教务处代表学校向与会领导和高校汇报了第七届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展的前期准备情况、实施方案及相关工作安排,并对各高校参与的项目和要求做了详细解答。本届双创成果展以“高校双创敢弄潮 辉煌百年再启程”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建党100周年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集中展示近年来上海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取得的成绩,为高校师生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进一步推进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中国国际“
  • 2021.03.16
    近日,上海市总工会公示“奋进新时代,创造新奇迹——推进高质量发展上海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优秀科创项目获奖情况,材料学院电功能材料团队“集成电路与高速铁路接触线用高性能铜合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项目主要参与者:刘平、陈小红、周洪雷、李伟、马凤仓)获科技创新项目二等奖。团队通过持续研发和改进,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质量、低成本、连续化制备接触线的关键技术,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铜合金接触线国产化制备,与同水平连铸生产技术相比,直接降低成本40%,降低能耗35%,提高成材率9%。这一切得益于团队真干、实干、肯干的扎实基础和识变、应变、求变的创新精神。真抓实干夯实基础,攻坚克难勇立潮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着眼问题求突破,筑牢根基是核心。团队始终致力于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注重强化基础研究,以新型导电材料及制备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材料及加工技术、高速列车接触网导线材料、高压真空开关触头材料、弥散强化铜合金、功能薄膜材料和生物医用钛合金等高性能材料的设计、加工技术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着力在基础研究上出更多成果。近年来,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国家“863”项目2项。
  • 选择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