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庄松林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          

  庄松林,1940年8月生,江苏溧阳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荣誉理事、探月计划专家组成员。

   长期从事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光电子学的研究,设计了百余种光学系统及仪器,是国内率先开展光学系统CAD的研究者。主持完成了国内最大的光学仪器设计软件系统,在统计试验总极值最优化方法及公差的非线性模型等方面取得独创性成果。在光学像心理物理实验研究方面开展了国内首创性的工作。他对非相干光学信息处理及彩虹全息技术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被誉为“现代白光信息处理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在复物体的位相恢复研究中提出多种光学方法,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新方向。所研制的CdSe(硒化镉)液晶光阀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在梯度折射率光学材料、光栅衍射矢量模态理论,高速光学多通道模/数变换、光通信无源器件和高密度光存储技术等研究中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目前承担了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重点基金项目,包括“人眼视觉修复”、“光学成象矢量场理论”、“波导光存储”及“光频左手材料”等基础研究。近年来领导的重点实验室在太赫兹技术、光学超分辨成像、微纳光学工程及医用光学工程等国际前沿领域的研究及产业化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Nature Photonics、PRL、Opt.Lett.、Opt.Exp.、Sci.Rep.等发表论文300余篇,著有《光学传递函数》一书。  

   在教学和培养人才方面,为学生开设多门有关光学课程和指导论文工作,1998年以庄松林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上海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博士点获得批准,多年来他亲自指导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四十多名,毕业生在国内外光学工程领域做出很多贡献,指导的博士论文获选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201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所主持的“光信息技术”获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在教学上以身作则,教书育人,治学严谨,受到学生和各级领导的赞誉。




              顾  敏           

              校务委员会执行主席          

顾敏院士是首位华裔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曾任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副校长及杰出教授、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主管科技创新创业的副校长及杰出教授。现任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并出任校务委员会执行主席。

顾敏在三维光学显微成像和多光子纳米光子学的研究和工程应用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公认的三维光学成像理论的国际权威和先驱者之一,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普遍公认,对现代光学显微成像术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他是双光子荧光共焦显微学的发明者之一,该技术被生物学界视为非常重要的高空间分辨显微技术;顾敏首次在聚合物材料中实现了五维光存储,突破蓝光DVD存储的技术瓶颈,在大数据时代实用意义巨大。他的双光束超分辨存储专利已成功转让给美国(Facebook)、中国等公司;在多维光子晶体、激光光镊和非线性光学内窥镜等方面,取得国际领先水平的系列成果。在Nature Science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460余篇,出版专著四部,一百四十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报告。2011年以来先后获得澳大利亚光学学会颁发的Beattie Steel奖章、澳大利亚科学院的Ian Wark奖章、澳大利亚物理学会的Boas奖、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的科学创新奖。

顾敏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中国光科技发展以及中澳之间的科技合作,他积极培养专业人才、创建国际一流研发基地和研究平台、合作承担国家“973”和“863”重大项目以及联合发展产业,卓有成效地推动了中国生物光子学和纳米光子学工程科技的成长和发展。


              汪应洛
              管理学院院务会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内著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专家。50年来一直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应用,致力于我国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与融会贯通。他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参与完成了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战略规划”、“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论证”等研究;较早地将战略理论和战略决策应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型,参与研究“陕西经济发展战略”和“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的发展战略”

   他在国内最早提出从有工程实践的人员中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是我国管理工程学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生近百名,主持了十余项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创建了崭新的方法论和模型体系,是国内综合应用系统工程和现代管理理论、方法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一位开拓者。他出版著作22部,教材8本,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8项,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



      郑  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工程热物理学家。现任国际传热传质期刊(Int. J. Heat Mass Transfer)和国际传热传质通讯(Int.Communications Heat Mass Transfer)两份国际期刊中国地区主编,以及其他十二份国际传热和能源类期刊编委。

 长期从事多孔介质传热、辐射传热和微尺度传热三个传热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其在地热能源的开发、航天热控、燃料电池性能的评估、微电子芯片冷却的应用研究。先后获美国航空航天学会颁发的热物理学奖(AIAA Thermophysics Award)、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传热学纪念奖(ASMEHeat Transfer Memorial Award)、ASME传热学经典论文奖(ASME Heat Transfer Classic Paper Award)、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和美国化学工程学会共同颁发的马可杰克纪念奖(ASME/AIChE Max Jakob Memoiral Award)、日本机械工程学会(JSME)颁发的热能工程国际奖、上海市科技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迄今在国际传热和能源期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SCI他引4400余次,h-指数为39,单篇论文SCI他引最高和次高分别为400余次和39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