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之窗

  • 2021.06.02
    第二届全国动漫美术作品展于6月1日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开幕。该展览是中国最高规格的动漫美术作品展览,版艺学院动画系师生共有4部动漫作品入选,有三部作品同时获得申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资格。入选作品有宋方圆老师的动漫机械艺术立体造型《十二生肖》、薛濛远老师的叙事漫画《蒲松龄的同桌是花仙》、李拜天老师的三维动画《天空堡垒伊卡洛斯》、学生刘靓、蒋悦的动画《我的大树》。本次展览面向全国征稿,并且涵盖了港澳台地区,经过长达六个月的作品收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在评委库中遴选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从1492件投稿作品中,经过两轮的评委会专家遴选,最终评选出255部作品。本次展览54件/套入会作品,201件/套入选作品,共计255件各具特色的动漫美术作品,其中包括动画类作品157件,叙事漫画类作品85件,动漫立体造型13件,汇聚了中国近三年来各种动漫艺术创作的华彩篇章。(公示内容原文链接:https://www.caanet.org.cn/newsdetail.mx?id=8076)版艺学院动画系师生参加第二届全国动漫美术作品展开幕式现场全国动漫美术作品展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国内最高规格动漫美术专业展览。首
  • 2021.05.28
    近日,整容项目“精灵耳”大火,折射出部分人群对容貌的焦虑,对外貌体型的过分在意可能引发什么样的心理问题?“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人际交往中属于什么因素?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于哪年进行修正,自公布之日起施行?5月27日下午,2021年“沪江医教杯”上海市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大赛决赛在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举行。本次比赛由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办,上海理工大学承办,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协办。来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12家单位的24名选手经过层层选拔入围决赛,展开了精彩而激烈的奖项角逐。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盛春在赛前致辞,指出“沪江医教杯”与上海市教委要求的“整合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加强医教结合”精神相契合,强调教师心理健康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素养和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疏导能力有利于打造师生心理健康共同体。本次比赛分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和即兴演讲四个部分,采用积分制和裁判评分制双重计分模式进行评判。自2017年“沪江医教杯”首次举办以来,其比赛内容和形式不断完善,比赛现场的氛围越来越活跃,各参
  • 2021.05.27
    5月22日,应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邀请,环建学院黄远东教授带领“大气污染控制与模拟”团队,围绕承担的科委课题“基于街谷尺度和微观流场模型的精细化污染模拟技术开发”,在上海金山第二工业区开展实地调研。22日上午,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段玉森主任及高松高级工程师带领下,团队参与了沪浙省界联合大气观测,基于大气监测走航车、无人机传感器和光谱遥测等技术,对上海金山第二工业区及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工业区内的有关大型企业周边环境状况进行了调研。参与沪浙省界联合大气观测22日下午,在上海石化安环部龚志辉副主任的引领下,团队对上海石化厂区开展实地考察。针对上海石化整个工业区的构筑物布局及废气排放分布情况,探讨了工业区内气流运动和大气污染物扩散分布的模拟方案。经过项目各负责单位共同调研,共同助推大气污染区域联合治理。“大气污染控制与模拟”团队将与化工企业共同面对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挑战,开展工业区大气污染的精细化模拟技术,助力当地企业及管理部门进行工业区环境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工作。上海石化厂区调研供稿:环建学院
  • 2021.05.26
    5月22日,一场公共安全公益科普集市活动在黄兴公园中心广场拉开帷幕,为社区居民献上了多模态、交互式的公共安全科普“盛宴”。本期活动是系列科普集市活动的第四期,将持续带来三天的精彩活动。在活动开幕仪式上,首先播放了公共安全系列科普集市活动的回顾片。杨浦区科委科普部徐镜军部长指出:“公共安全系列科普集市将高校里的前沿科研成果推出‘象牙塔’,充分发挥了大学智力资源的优势,群众参与度高、科普教育效果好,受到了各级政府、新闻媒体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宣传,科普教育的社会效益值得肯定和表扬”。随后,科普集市活动负责人裴颂文教授从国家安全、公共卫生、人民防空、交通出行、消防安全、地震安全等六大科普集市知识内容,互动展板、VR交互、AI技术、无人机和机器人展示、专家科普讲堂等多模态科普教育方式,总结了系列科普集市活动,他指出“通过线上线下科普教育渠道,公共安全系列科普项目累计服务市民超过15万人次,组织科普集市活动超过9天,组建了一支超过10名研究生的科普志愿者团队。”开幕式后,进行了科普教育先进单位和优秀志愿者的表彰。活动现场,各类公共安全知识的互动展板整齐排列,上海理工大学科普志愿者服务队旗迎风招展。复
  • 2021.05.26
    5月24日,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叶志成-范港喜基金教授、香港大学化学研究部署理主任、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和药理学与药学系荣誉教授孙红哲应邀在德国文化交流中心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国际化的科研管理与策略”的学术报告。学校科技发展研究院相关人员、理工科学院教师代表及部分学生参加。孙红哲教授从学校规划、师资引进、科研投入、学生培育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香港大学的管理模式,并着重以研究方向的策略制定、科研经费的争取方式、出版刊物的注意事项、研究团队的管理模式四个主题着重介绍了香港大学是如何迅速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最后对上海理工大学的科研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会后,与会师生分别就研究方向的选取、导师资格的评聘、考核制博士生的遴选等问题与孙红哲教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孙红哲教授做学术报告与会人员会后交流科技发展研究院供稿
  • 2021.05.25
    以“百年回望 崇尚科学 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1年上海科技节于5月22日在上海科技馆正式拉开帷幕。2021年上海科技节,围绕十大主题板块推出2300多项各类活动,传承科学精神,用好科技史料,讲好科技故事,凝聚科技力量,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光除了照明还能怎么用?”“太赫兹是什么?”“什么是脉冲波?”“用电子显微镜能看到细菌吗?”“不用手摸,怎么区分凹凸透镜?”5月23日,上海市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联合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举办了“重点实验室开放日”活动。迎来了一批对“光”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来自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的师生、外省市大学生以及本市的幼儿园小朋友报名参加活动。重点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于下午1点30分准时开始。结合建党百年“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彭敦陆副院长带头开展“我是党员志愿者”——争做身边的活雷锋,放弃周末休息时间,主动来校为小朋友们介绍光电学院近年来围绕“光”开展的科学研究以及获得特色成果,并鼓励大家积极参加此次科普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太赫兹科普小视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金钻明副教授带领大家探寻了太赫兹的奥秘,深入浅出的向大家介绍了
  • 2021.05.25
    5月20日,由版艺学院联合“中国游戏产业开创者与变革者”盛趣游戏公司承办的融媒体素养培训班动画专场的结业仪式,在上海盛趣游戏公司总部顺利举办。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盛春,版艺学院党委副书记尚娅,版艺学院动画系副主任王子凯,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指导老师裴菁,盛趣游戏副总裁、人力资源中心负责人、盛趣学院院长邓女士,艺术委员会轮值主席、传世工作室资深主美郑先生,艺术委员会学院分会主席、美术中心技术美术负责人、D.N.A.工作室资深主美林先生,人力资源中心、学习发展部负责人徐女士,版艺学院团委老师以及参与融媒体素养培训班课程的师生出席了本次活动。仪式开始前,在盛趣游戏公司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上理师生们依次参观了盛趣游戏公司的历史发展和荣誉成就墙,游戏制作全流程和企业员工的办公环境。参观盛趣公司总部仪式过程中,培训班学员分为三组进行了课程作业的精彩展示,充分展现出上理学子的专业和实践能力,每组作品汇报展示完成之后,盛趣游戏公司的指导老师们依次详细点评。作业分享结束之后,分别由校企双方派出代表为培训班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和优秀学员证书。学员汇报展示颁发结业证书随后,盛春为此次结业仪式发表讲话,他首先对校
  • 2021.05.25
    近日,能动学院豆斌林教授团队研究采用溶胶凝胶制备成功多孔铁基载氧体,通过增强载体与负载镍铈金属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其活性和稳定性,实现了化学链750℃分解水直接制氢,同时分解生物甘油产生合成气。该研究开发了高性能廉价多孔铁基载氧体,揭示了载体与负载金属颗粒之间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氧化还原分解水制氢耦合催化分解制合成气的化学链新方法。研究工作于近日以题为“铁铈镍载氧体化学链劈水耦合生物甘油分解共制氢与合成气”(Co-production of hydrogen and syngas from chemical looping water splitting coupled with decomposition of glycerol using Fe-Ce-Ni based oxygen carriers)发表在《能源转化与管理》(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中科院一区,SCI影响因子8.208)上,第一作者是能动学院硕士研究生罗川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项目的资助。我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加速氢能快速发展,氢能吸引世界的关注和投资
  • 2021.05.25
    5月21日下午,中英国际学院首届“复兴杯”创新创意大赛决赛在教学楼学术报告厅拉开帷幕。学校校友工作联络处副处长王杨、中英国际学院理事会成员以及来自各行业的企业总裁等10位嘉宾出席活动并担任评委。决赛由中英国际学院校友会秘书长金晶主持。经过海选和晋级赛的角逐,在参赛队员的不懈努力和指导老师为期三周的悉心指导与精心打磨下,共有7支队伍脱颖而出进入决赛。本次决赛共设置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胜奖、优秀创业奖和优秀创新奖。各奖项由学校校友工作联络处、企业嘉宾和学院校友代表等组成的评委团评判选出。金晶在致辞中代表中英国际学院校友会对出席大赛的领导、嘉宾及校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就赛事前期筹备情况进行汇报,详细介绍了本届赛事的亮点及学生参与情况等。他表示,本次比赛吸引了在线投票数高达3500人次,备受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决赛现场,7支队伍分别从实际商业问题出发,通过项目方案构思,提出解决实际商业问题方案,参赛选手们诠释着创新创业精神的深刻内涵,演讲内容充满着青春正能量,打动着在座的每一位评委及嘉宾,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现场10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校友导师从各个专业角度对参赛选手的创新思
  • 2021.05.25
    今年5月28日是中奥两国建交50周年纪念日。5月21日,我校外语学院德语系教师王婀娜副教授在《欧洲时报》中东欧头版头条发表《中国奥地利建立外交关系50年来平等对话、友好交往启迪当今世界动荡局势——细浪冲沙 互利共赢造福人民》一文。《欧洲时报》是旅欧华侨华人自己创办的一份华文日报,于1983年创刊,发行覆盖欧洲,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华文日报。其读者都是旅居欧洲的华人、华侨,还有在欧洲各国的中国留学生和中国派驻欧洲、北非各国的外交、商务机构的工作人员。除此以外,研究中国文化、关注中国现状及发展的外国汉学家、爱好中国文化和学习中文的外国学生也是欧洲时报的热心读者。《欧洲时报》旨在发扬中华文化和民族优秀传统,维护欧洲华人社会利益,提倡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促进和发展欧洲国家同中国的友好关系,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旅欧华侨、华人的团结与共同繁荣。5月10日,王婀娜和年轻教师唐骋对中国原驻奥地利大使杨成绪先生进行专访。王婀娜撰写的文章是在此专访稿基础之上凝练而成。现年90多岁的杨成绪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奥地利第四位大使(1985年到1989年),他是目前健在的最年长的中国驻奥地利大使,是中奥建交初期
  • 2021.05.24
    近日,第三批供应链建模工程创新基地名单揭晓,全国共7家院校通过评审,其中研究基地1家,实践基地6家,我校获批“供应链建模工程创新实践基地”。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推动供应链新技术新趋势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最终实现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2021年4月,管理学院工业工程系与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同申报由LLamasoft、长风供应链共同发起的第三批“供应链建模工程创新基地”项目。经过该基地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层层审定,最终我校“供应链建模工程创新基地”实践基地项目成功获批。基地未来在科研服务方面将面向供应链战略和运营中的关键技术和核心工艺,管理学院、LLamasoft、长风供应链共同探索开展供应链建模和优化的策略、原理、方法、算法、技术、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在教学与实践服务方面:(1)为工业工程专业研究生、本科生提供完成论文、毕业设计、综合实践课程所需要的研究工具、案例及数据支持。(2)基于合作方企业资源,为工业工程专业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提供为期3-6月的跨企业实践服务支持。(3)面向研究生和优秀的本科生,通过选拔、学习、项目研究、企业实习等程序,开展高端供应链
  • 2021.05.24
    5月20日,“2020年度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由上海理工大学完成的“超高精度平面绝对计量动态检测技术”获一等奖。2020年度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经资格审评、网络初评、会议复审、评审委员会终审答辩以及公示等5个环节,共评出29个获奖项目,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此次获奖项目技术前沿、涉及领域宽,充分体现了计量测试基础特点,服务国家量传溯源体系和国家重大工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2013年4月10日,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批准,准予在计量测试领域开展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奖活动。多年来,学会坚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宗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共评出获奖项目246项,其中有6项荣获国家奖。
  • 2021.05.21
    5月19日,我校召开2020年度外国留学生全英语授课专业和课程建设成果验收暨2021年工作启动会。相关专业和课程负责人汇报了一期建设成果,教务处、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研究生院、国交处(留学生办公室)、财务处、沪江学院负责人和评审专家出席会议,蔡永莲副校长主持会议。蔡校长首先为外国留学生全英授课专业和课程建设提出总体要求,她指出全英授课应对标学校“十四五规划”以及高校分类评价改革等要求,项目建设应具有系统性和引领性。作为十四五期间来华留学工作的重要抓手,面向留学生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是来华留学内涵建设并系统性提升来华留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支撑,有助于稳步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服务学校教育对外开放的总体目标。此外,教师应积极实践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相关部门探索建立更具客观性的评价指标,使建设经验不但具有引领性,并且可复制可推广。随后,2020年度承担建设的光学工程(硕士层面)专业负责人代表及其他8项课程建设负责人做了精彩的成果汇报。汇报结束后,朱坚民教授等专家针对课程建设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专业及中肯的点评,并对后续建设提出若干建议。国交处(留学生办公室)对2021年获批建设项目的课程
  • 2021.05.21
    5月16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线下终审在四川大学落下帷幕,全国11000多个参赛项目参评,最终500个项目入围获奖,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让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长三角地区78个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证调研》脱颖而出,获全国三等奖。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广大青年赓续红色基因、弘扬奋斗精神,校团委今年1月份启动了以“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初心使命”为主题的“挑战杯”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在活动开展期间,校团委积极和师生分享竞赛意义、竞赛经验,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校内作品共申报共计百余件,营造了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氛围。在《“让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长三角地区78个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证调研》项目的准备过程中,指导老师彭宗祥和夏小华积极带领团队成员开展实地调研,进行实地探访。在比赛期间,校团委多次组织专家对项目团队进行指导。在“挑战杯”竞赛红色专项中取得佳绩,对于我校着力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高度、深度、效度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受党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感受党领导下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也具有深刻的
  • 选择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