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之窗

  • 2021.07.19
    为推动工程教育认证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发展,7月15日上午,环境与建筑学院邀请了清华大学李先庭教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22年的专业复评(工程教育认证)筹备工作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进行指导。本次研讨会由建环专业负责人(教育部建环专业教指会委员)陈剑波教授主持。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张道方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他代表学校欢迎和感谢李先庭教授莅临研讨会,并以详实的数据介绍了我校的办学规模、特色和发展现状。张道方致辞本科生院院长、教务处处长甘屹致辞并介绍了我校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方面的成果和进展,对建环专业工程认证给予肯定和支持。甘屹致辞学院领导对李先庭教授来校指导表示感谢。环建学院党委书记金晶在致辞中对建环系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肯定,并预祝建环专业复评(工程认证)顺利通过。环建学院院长黄远东致辞,勉励建环系教师抓住难得的机会,向专家请教认证筹备过程中遇到问题。金晶致辞黄远东致辞李先庭教授作“双碳”背景下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和专业建设发展方向的报告,并与建环系教师就工程认证准备工作和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交流。李先庭作报告进行交流环建学院建环系主任王昕
  • 2021.07.16
    7月13日至14日,第十五届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决赛在我校举办,本次竞赛由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我校副校长张华,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朝晖,清华大学教授石文星、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马国远、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谷波,比泽尔制冷技术(中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逄增强、应用技术高级经理赵李曼、渠道及公共关系经理腾博,我校能动学院党委书记焦雪勐、人事处副处长武卫东教授以及各参赛队伍参加了开幕式和相关竞赛活动。本届竞赛以“平疫兼顾的低碳制冷空调技术”为主题,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本科生和研究生共计52支队伍参加初赛,经过选拔和激烈角逐,最终,来自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18所院校的19支本科生代表队、8支研究生代表队进入总决赛。决赛合影张华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表示,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构建了高校、行业协会、企业协同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并指出实施技术创新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和出路,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竞赛作为行业内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辅助平台
  • 2021.07.16
    2021年5月启动的“外教社杯”上海市大中小学生讲好党史故事英语演讲比赛近日落下帷幕,在633所学校共计3616名学生提交的作品中,我校外语学院科技翻译系张豪若老师指导的环筱语同学(科翻2020级)脱颖而出,斩获大学组一等奖(10个名额)及最佳传播奖(2个名额),海热姑·阿布力米提同学(科翻2019级)获三等奖,我校被授予大赛最佳组织奖。环筱语阐述道“马克思主义行,不是因为它总是正确,而是因为在时代洪流中,共产党人的信念坚定,解放全人类的理想永不褪色。‘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必将砥砺前行。”海热姑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党史如山、如松,亦如诗、如歌,党史都如一记录。深学党史,让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和信念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进,让中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机活力。”此次在“外教社杯”党史演讲大赛中取得佳绩是外语学院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外语学院将继续大力推进德育与教学的融会贯通,教育学生学好英语的同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海热姑·阿布力米提(左)、张豪若(中)、
  • 2021.07.15
    7月8日,由长沙市科技局主办,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管理委员会、岳麓区科技局、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长沙工作站承办的“上海理工大学长沙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在长沙岳麓科创港举行。长沙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塨,市科技局党组成员杨婵,上海理工大学教师团队及科创企业代表近80人出席会议或参加相关活动。活动上,科技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付莹莹代表上海理工大学与湖南大科城博士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合作签约。本次活动,学校遴选了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简献忠团队的智能算法设计与嵌入式系统工程应用,高秀敏团队的基于光电感知原理的健康参数监测技术,裴颂文团队的智能计算及应,肖儿良团队的全国产DSP+FPGA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平台;机械工程学院来鑫团队的车用锂离子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控制技术;环境与建筑学院徐苏云团队的基于微生物电化学耦合的废水净化技术的6项最新科研成果进行路演。路演结束后,参会企业代表根据自身技术需求与专家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和合作意向洽谈。此次产学研对接活动是我校技术转移中心与长沙市科创企业合作的重要举措,双方实现了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互利共赢,将学校的科技成果向企业实施转移,助力企业技术升级,为企业
  • 2021.07.14
    近期,环建学院环境系副教授史焕聪出任SCI期刊《环境科学与污染物研究》(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的《碳中和专刊》(Special Issue on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客座主编(Guest Editor)。史焕聪从事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科学研究10多年,专门负责碳减排技术的开发。他累计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公开专利3至4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个。在碳中和、碳减排领域,拥有多年的基础研究、工程实践和项目运营经验。他2017年在环境科学顶级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发表论文,为环建学院实现零的突破。多年的科研工作和论文发表成果,使他具备出任SCI期刊编辑的能力。《环境科学与污染物研究》(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是SCI三区期刊,常年专注于环境科学、环境污染物分析,环境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发现。史焕聪主持的《碳中和专刊》,特
  • 2021.07.12
    我校庄松林院士团队高秀敏研究员与深圳大学翁晓羽教授合作,在光波振幅、相位及偏振三大自然属性关联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他们在经典光学理论框架下建立了光波相位到偏振的联系,并且基于此基本联系发明了偏振型空间光调制器。众所周知,光波是一种电磁波,振幅、相位及偏振是光波的三个基本属性。其中,振幅和相位反映了光波的波前信息,为光波的标量属性;偏振是光波内在电场的振动,不仅具有大小,也有方向,为光波的矢量属性。纵观光学发展历程,关于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不仅能深化人们对光波的认识,而且甚至能开辟全新的光学时代。目前经典光学中存在三种基本光学联系,分别是:(1) 偏振到振幅的联系: 马吕斯定律证明了利用偏振片可以将光波偏振的变化转化为振幅的变化,从而建立了光波偏振到振幅的联系; (2) 振幅与相位的相互联系: 标量光学的基石,可由光波波前相位及振幅调控技术实现; (3) 偏振到相位的联系: 1987年,Berry提出的几何相原理证明了偏振到相位的联系。从上述三个基本联系可知,光波的偏振可以与相位、振幅相联系,但是光波的标量属性却无法与其矢量属性相关联。因此,庄松林院士团队高秀敏研究员及其合作者提出
  • 2021.07.12
    “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于近日在华东理工大学逸夫楼报告厅举行了颁奖仪式。我校参赛队获得2个一等奖、12个二等奖、17个三等奖和10个优胜奖。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组委会在2020年11月~2021年5月举办了“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本次大赛的主题鼓励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由参赛学生根据程序设计应用、数据库应用系统、Web 网站设计、人工智能应用、物联网应用、信息可视化设计多媒体制作和企业合作项目8个赛道自由选题。全市共有23所本科高校的912支队伍报名参赛,经过80余名资深专家组成的评委会的严格评审,大赛共评出一等奖25个、二等奖123个、三等奖238个和若干优胜奖。我校参赛队成绩名列前茅,在人工智能应用、物联网应用赛道成绩优异,在与众多重点院同台竞技中以绝对优势一举夺魁,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在本届大赛中光电学院19级院士班的同学表现尤为突出。继2021年“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后,参赛队员继续完善作品,迎接2021年(第14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本届中国大学生计算
  • 2021.07.12
    在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信息社会,提升高维度信息存储和通信系统能力,成为学界和业界亟待解决的挑战。由于光具有多种物理属性,因此在光学信息系统中可以通过多维复用技术提升信息传输容量和带宽,例如光通讯中的波分复用技术。近年来,轨道角动量 (OAM)光束引起了全世界研究者的关注,具有不同轨道角动量的涡旋光束以不同姿态在空间中螺旋前进。基于轨道角动量同样可以构建信息通道,实现光学信息系统中信息容量的大幅提升,该领域被称为轨道角动量信息光学。然而,受限于传统信息记录媒介(空间光调制器等)较低的空间带宽积以及不成熟的信息解码技术,轨道角动量信息光学领域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针对上述轨道角动量信息光学领域的两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顾敏院士领导的上海理工大学光子芯片研究院方心远副教授、栾海涛研究员团队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任浩然研究员、德国慕尼黑大学Stefan Maier教授、韩国浦项科技大学Junsuk Rho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展开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他们创新性地利用双光子聚合飞秒激光加工技术,实现了大面积复振幅轨道角动量多路复用超表面全息技术,完美解决了纯相位依赖的通道信号串扰问题,该工作以“动量空
  • 2021.07.09
    全固态锂电池是目前新型化学电源领域的研究热点,采用固体电解质取代传统的易燃有机电解液可从根本上提高电池的安全性。特别是,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具有优良的柔性,质量轻而且易于加工,具有大规模应用的前景。然而,该类电解质存在室温离子电导率低,锂枝晶抑制能力较差等问题,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围绕上述问题,我校材化学院新能源材料团队开展相关研究,近期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和重要进展,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团队创新性地以层状粘土为原料,通过电解质内部相界面精确调控有效促进了固体电解质中锂离子快速传导,开发出了室温离子电导率高、抗枝晶性能好、低成本、“刚柔并济”的有机-无机复合固体电解质材料,实现了全固态锂电池室温下长时间稳定循环。相关成果以“Ultrathin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nanosheets enabling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for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at room temperature”(超薄水滑石纳米片促进的复合固体电解质助力室温下稳定循环的全固
  • 2021.07.09
    近日,由我校管理学院赵来军教授与硕士生周金鹏等共同完成的论文《基于轴辐式网络模型的城市地铁物流系统优化设计》(Optimizingthe design of an intra-city metro logistics system based on a hub-and-spokenetwork model)在国际重要期刊《隧道与地下空间技术》(Tunnelling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上发表。论文以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为第一单位,赵来军教授为第一作者,2019级硕士研究生周金鹏和上海交通大学李惠永博士后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以同城快递和地下物流为研究背景。考虑到地铁网络在非高峰期还存在富余的运力,建立了一个以地铁网络为主体的具有轴辐式结构的同城物流配送网络。将评价模型与选址模型相结合,对两类地铁物流节点(轴点和辐点)进行选址,并通过智能优化算法进行求解。最后,以上海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适合上海市的地铁物流网络布局优化方案。《隧道与地下空间技术》是由Elsevier出版,SCI索引的中科院一区期刊,“工程技术”大类一区TOP类期刊。目前该
  • 2021.07.06
    7月6日上午,光子芯片研究院与理学院在美国文化中心二楼报告厅开展了跨学科科研交流活动,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长顾敏院士、理学院副院长缪煜清教授以及光子芯片研究院和理学院化学系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交流会。顾敏院士在讲话中指出,光子芯片研究院是学校新成立的科研单位,集中定位于人工智能纳米光子芯片及其相关课题研究,旨在成为世界一流的多学科科研机构,光学、材料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将作为重要的科学领域为光子芯片研究院的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科研交流形式,进行深入探讨,寻求合作方向,实现协同创新。缪煜清副院长对顾敏院士给予理学院青年科研人员的指导表示感谢,希望通过相互交流,发掘相互合作的领域,提升化学系的整体科研实力。交流会上,缪煜清教授等八位化学系老师分别从铋科学研究、多模式发光材料、二维材料、荧光材料、铋基材料、硼基催化、光催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科研工作汇报。出席人员认真听取了汇报,并进行了深入交流。顾敏院士针对每位老师的科研工作汇报提出了相关建议。最后,顾敏院士做了总结讲话,他指出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必须打破学术和学科壁垒,跨学科和多学科合作是0到1科研突破的必要手段。后续应多组织此类活动,以此
  • 2021.07.06
    7月1日至2日,由上海理工大学承办的全国光学和光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六届一次暨显微镜分技术委员会五届一次换届大会和国家标准审查会在上海市甸园锦江宾馆召开。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全国光学和光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显微镜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企业代表共计58名人员参加会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部门领导莅临会议指导。会议由全国光标委副主任委员麦绿波研究员主持。庄松林院士代表全国光学和光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致欢迎辞,庄院士回顾了全国光标委历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全国光标委未来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展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标准工作部谭湘宁主任宣读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批准委员会换届方案的公告(2020年第18号),并宣布庄松林院士担任标委会主任委员,上海理工大学为主任委员单位。标委会秘书处设在上海理工大学,由张薇副教授担任秘书长,负责秘书处工作。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分别为全国光标委及显微镜分技委的委员和委员单位颁发证书和铜牌。谭湘宁代表中国机械联合会标准主管部门作讲话和指示,要求新一届委员会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政策,深化落实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结合本专业领域特点,切实推动光学和光子
  • 2021.06.30
    近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发布《关于公布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等305个专业认证结论的通知》(工认协〔2021〕13 号),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两个专业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即2021年1月至2026年12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自2019年启动学校自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审核、专家组现场考查、结论审议等程序,最终顺利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其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2017年首次专业认证获得通过后,此次复评再次获批通过;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首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近年来,学校持续推进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取得较好成绩,截至目前,我校共有9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1个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在上海高校中位列第三,市属高校位列第一。未来,学校将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持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开展一流专业建设,推进学校教育“质量革命”,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供稿:本科生院
  • 2021.06.28
    近日,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的“百年薪火 青春相传”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红色讲解员演讲比赛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园举行。我校“新时代•青年说”党史学习教育大学生宣讲团的付青、焦夷通获得二等奖。本次比赛共吸引上海市16所高校学子参与。讲演内容围绕上海各红色场馆或具有红色文化、“四史”教育内容的特色展览馆、博物馆展示内容进行红色讲解,以增进大家对“四史”和红色文化的学习,增强大家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我校团队选择刘湛恩烈士故居,以“丹心向春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情怀”为主题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付青同学首先用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的照片切入主题,向大家讲述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老校长为维护民族尊严,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绘就了上海理工大学红色基因的传承图谱。紧接着,焦夷通同学则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力证上理人始终秉持老一辈革命先烈的理想信念,满怀革命斗志与爱国热情投身到时代的浪潮中,自觉肩负中华儿女的使命担当,扛起追求真理、追求进步
  • 选择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