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之窗

  • 2021.09.03
    9月1日正值上海中小学新学期首日,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杨其国教授和材料与化学学院李贵生教授分别走进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和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讲授“开学第一课”。两位教授均聚焦“双碳”背景下的科技创新主题。在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杨其国教授分享了“‘碳达峰、碳中和’形势下的学习和实践”,他指出,2020年我国首次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而以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储能及智慧能源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驱动力。在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李贵生教授作了“光催化与碳中和”的报告,他指出,光催化技术的深入发展在环境净化和新能源开发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比如针对二氧化碳排放给全球气候带来的温室效应,利用太阳能光催化技术还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使其变身为洁净能源燃料就是一种可行思路。两位教授勉励中学生们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做“零废弃”的实践者,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杨其国教授1990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作为上理学子的杰出代表,在哈尔滨电气奋斗大半生,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哈尔滨电气集
  • 2021.08.25
    近日,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相继公布了“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0年度资助项目”和“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名单”,版艺学院青年教师施斌设计作品《东船西竹》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工艺美术创作类”资助,这是我校项目首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版艺学院青年教师章丹音项目《上海文旅融合的空间影响要素及其优化策略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实现了我校在此项目类别中零的突破。近年来,版艺学院不断凝练学科特色,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上海城市战略定位,通过优化组织范式、搭建科研平台、整合科研团队、成立文创学院、改革考核评价机制等措施,激发科研人员的潜力与活力,有力推动科研水平跃上新台阶。近三年来,在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实现多个上理工首获:2018年首获省部级艺术类科研项目立项;2019年首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和艺术类省部级重点项目立项。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为艺术设计学科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2020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成为我校首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的艺术类专业。本年度艺术学两个国家项目首次获得立项,既是我校艺术学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突破,也是学
  • 2021.08.23
    2021年8月13日,由于疫情影响,“绍芯之光”-“兆易创新杯”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在线上正式开幕。来自全国150余所参赛单位427支队伍的1200余名学生带来了最新电子科研成果和智能硬件创新产品参与最终的角逐。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之一,是电子设计类顶级赛事,本次总决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指导,由中国电子学会联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主办。该赛事自2017年起已被纳入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落户加分的指标体系。上海赛区一共有29支队伍晋级全国技术类总决赛(上海理工大学7支),此外,另有2支队伍代表上海理工大学角逐Arm、景嘉微等企业命题的专项奖。在指导教师和参赛队员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理工大学参赛队伍共获得技术类全国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Arm企业命题”全国三等奖1项、“景嘉微企业命题”全国三等奖1项;此外,上海理工大学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在此前7月9-11日举办的上海赛区决赛中,上海理工大学一共有65支技术类队伍成功参赛,其中晋级全国总决赛队伍7支、上海赛区
  • 2021.08.20
    近日,未来光学实验室庄松林院士领导的超精密光学制造团队在微流控芯片牙周病原菌多重PCR高效扩增方面的研究取得新突破,相关论文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SCI一区刊物、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芯片实验室》(Lab on a Chip)上,超精密光学制造团队的李振庆副教授、刘佳慧同学为第一作者,张大伟教授以及日本大阪大学的山口佳则教授为论文通信作者。牙周炎是发生在口腔内一种慢性疾病,它不仅会导致牙齿脱落,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全身健康并增加动脉粥样硬化、不良妊娠、类风湿性关节炎、吸入性肺炎和癌症等患病风险。研究表明,卟啉单胞菌牙龈菌(P.g)、齿状密螺旋体(T.d)和福赛斯坦纳菌(T.f)是导致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为此,及时诊断牙周病原菌对于牙周病的控制极为重要。连续流PCR微流控技术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将PCR反应液在微通道内流经不同温区,从而实现快速PCR。相对于传统的PCR技术,尽管该方法可以有效缩短PCR反应时间,但是由于每次只能在芯片内扩增一个生物样本,导致通量较低。本文研制了一种基于连续流PCR微流控芯片的微系统,通过优化PCR引物,实现了三种病原菌目标基因在微芯片内同时高效扩增,从而为牙周病
  • 2021.08.12
    8月9日下午,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和浙江省平湖市新仓镇人民政府就先进动力装备技术研究院新仓实验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在新仓举行。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焦雪勐、院长杨其国、副院长苏明旭和章立新教授等一行,新仓镇领导张国跃、陆秀梅、陶剑浩、张巍强、沈斌等出席仪式。新仓镇位于平湖市东北部,与上海市金山区接壤,是国家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的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也是接轨上海开发开放的前沿阵地,实施沪浙联动的桥头堡。1955年,毛泽东同志批示提出“新仓经验”。几十年来,新仓人在创新中发展“新仓经验”,并不断丰富其内涵,先后获得了全国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镇、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先进单位、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新仓也是产业优势明显的经济强镇,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包装印刷、服装、童车等五大特色产业。上海理工大学先进动力装备技术研究院是一个秉持“聚焦、开放、合作”理念,将低碳能源和新型动力循环系统关键技术作为重点研究内容,通过资源整合、学科交叉、科技体系创新的前沿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研究院”定位为前瞻性、基础性、共性和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及成果产出高地;高科技人才孵化和卓越工程
  • 2021.08.06
    7月28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高教主赛道、红旅赛道)决赛举行,我校共输送22个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市赛复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共有8个项目挺进决赛,决赛中各创新创业团队发挥自身优势、精心准备、沉着答辩,克服了诸多不利条件,最终所有8个决赛项目全部斩获金奖,同时“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项目荣获“乡村振兴奖”,金奖数位列上海高校第三,创大赛举办以来的新高。本次上海市决赛全市27所高校、82个项目、300余名参赛团队通过线上完成决赛路演。本届大赛上海赛区自5月启动以来,共吸引来自全市35所本科高校,22410个项目参与。通过决赛,共评出65个市赛金奖,其中主赛道50个、红旅15个,以及最佳创意奖、最具人气奖、最具商业价值奖、最佳带动就业奖、乡村振兴奖、社区治理奖、逐梦小康奖等专项奖。我校校内赛自5月启动以来,在学校各部门及学院的项目精心培育和大力支持下,共动员了900多支团队、3800多名学生报名参赛。本科生院(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校团委、国际交流处、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同组成的“选拔赛组织委员会”精心组织校内赛各个环
  • 2021.08.04
    7月27日,由庄松林院士、谭久彬院士、李同保院士负责的中国工程院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紧急攻关培植项目《新冠病毒及烈性病原致病病毒全自动检测系统》顺利结题,项目验收会议以线上视频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1042会议室举行。会议由长春理工大学姜会林院士主持,验收专家组成员由长春理工大学姜会林院士、清华大学戴琼海院士、浙江大学潘云鹤院士、空军研究院费爱国院士、东北大学柴天佑院士、空军研究院总体所刘永坚院士、中央电视台丁文华院士、清华大学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武汉病毒所原党委书记袁志明教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袁政安主任、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中心、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陈瑜教授、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邵俊斌董事长、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隋国栋教授组成,中国工程院一局徐进局长、中国工程院一局信息学部办公室高祥主任、信息学部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张佳、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郑彬等领导也参加了会议。我校参会人员有光电学院院长庄松林院士、张大伟教授及昆山上理工光电信息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旭军等相关负责人。会议首先由庄松林院士对项目进行了背景及主要工作
  • 2021.07.29
    7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00周年的特殊日子,“百年辉煌,书篆明志——首届‘胡问遂杯’上海师生硬笔书法、篆刻展”在胡问遂艺术馆拉开帷幕。活动由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指导,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办,上海市艺术教育协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艺术品鉴中心、胡问遂艺术馆和上海市艺教委篆刻专业组承办。本次活动重点围绕“四史”主题,充分展示本市师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征稿期间,组委会共收到本市大中小学师生硬笔书法作品共4216件,其中教师组262件,小学组2361件,中学组1344件,高校组249件;篆刻作品共1093件,其中教师组69件,小学组369件,中学组568件,高校组87件。经过专家认真评选,分别产生教师组优胜奖、优秀奖,以及大中小学生各组别一、二、三等奖和入围奖等。我校沪江学院教师、沪江书法社指导教师董剑戟获教师组优胜奖,并受邀作为获奖教师代表在开幕式现场受颁证书。我校沪江书法社也有多位同学获奖,其中王云昕同学获篆刻高校组二等奖,李祖亿同学获硬笔高校组二等奖,梁恒智同学获硬笔高校组三等奖,罗家臣同学获硬笔高校组
  • 2021.07.28
    近日,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侯学文在国际顶级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SCI 1区,IF=6.986)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A One-Dimensional U-Net-Based Calibration-Transfer Method for 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ignals”。侯学文与王欣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聂生东教授为通讯作者。众所周知,由于磁共振分析仪器受磁场均匀性、磁化率和环境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一样品在同一型号的不同分析仪器上测量的波谱信号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导致了在某台仪器上建立的统计分析模型无法迁移至同一型号的其他仪器上使用。然而,要在每一台分析仪器上重建统计分析模型是一个耗时且昂贵的过程。因此,针对这一基础性科学问题,聂生东教授团队基于直接校正算法的理论,提出采用迭代法更新校正矩阵,以降低校正误差,开创性地设计了用于低场核磁共振信号校正的1D U-net校正网络。采用该校正网络,可以使同一样品在同一型号的不同分析仪器上测量的波谱信号基本上达到一致。该研究利用两种不
  • 2021.07.28
    7月22日至26日,由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承办的2021年(第14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软件应用开发类”“数媒静态设计”两个赛道顺利闭幕。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智,大赛组委会顾问、北京语言大学卢湘鸿教授,大赛组委会常务委员、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同济大学龚沛曾教授,大赛组委会秘书长、北京语言大学李吉梅教授,大赛组委会纪律与监督委员会执行主任、华东师范大学郑骏教授,大赛组委会纪律与监督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财经大学韩忠愿教授,大赛组委会专家委员会软件与微课组副组长、北京大学刘志敏教授,大赛组委会专家委员会数媒静态设计组副组长、浙江传媒学院潘瑞芳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开幕式,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委员顾春华教授,副校长张华教授,本科生院院长、学生工作部部长、武装部部长甘屹,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公共实验中心主任郝润科,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学典、副院长杨晖,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杨桂松,信息基础教研室主任、本次赛务工作组副组长夏耘以及参赛学生代表等参加开幕式现场活动。 开幕式由甘屹主持。本次大赛有两大之最。一是,
  • 2021.07.28
    近日,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全国总决赛在云南工商学院举行。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由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甘海秀、郜嘉琪老师指导的由周奕豪、顾侃如、朱晨、柏舒4位同学组成的“上鲤交龙”战队,凭借“奶妈宝——孕妇健康监测系统”项目,获得全国二等奖。本届大赛分为校级选拔赛、省级选拔赛和全国总决赛。经过前期各省市分赛区的选拔,共有来自32个省、市、自治区131所高校的185支团队进入全国总决赛展开角逐,最终有15支团队获特等奖、30支团队获一等奖、60支团队获二等奖,90支团队获得三等奖。值得一提的是,在6月19日至20日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上海赛区选拔赛上,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上海市24所高校、270支队伍共济一堂,展开激烈角逐,中英国际学院学子发挥极其出色,力压群雄,最终获得上海市特等奖,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是由全国电子商务产教融合创新联盟主办的全国性学科类科技竞赛,旨在激发大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与创新创业潜能,培养
  • 2021.07.26
    为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7月22日上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专题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安延、部分独立法人合作大学代表及80余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代表和认证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学术交流与研究部主任唐振福主持。安延副秘书长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第三方行业组织、学术和专业机构开展质量认证是国际通行、得到各方认可的质量保障模式。希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专家可以深刻认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的定位和意义,不断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和健康发展。线上研讨会现场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副院长单彦广受邀出席研讨会并做题为《以质量认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式发展》的主题报告。他围绕“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的意义”、“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应突出的核心指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应坚持的原则”和“中英国际学院15年合作办学的实践”四个方面进行了交流发言。他表示,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外合作办学承担着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深化教育国际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任务和使命。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也是“十四五”规划和
  • 2021.07.21
    7月18日,受环境与建筑学院邀请,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张伟平教授专程到校,出席我校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上海赛区)闭幕和颁奖仪式,并与学院党委书记金晶教授、副院长彭斌教授和学院骨干教师就工程教育认证等工作进行了交流。本次竞赛是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关键环节,该竞赛是教育部、财政部首次联合发文确定的全国性9大学科竞赛之一、也是我校A类竞赛,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竞赛历时3天,除来自8所高校的16支参赛队伍和指导老师外,还有评委专家和来自观摩高校的师生,共计近200人参加,为上海市近年来最多。比赛还获得了北京盈建科软件有限公司、北京迈达斯技术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的赞助。本次竞赛题中加入部分待定参数,赋予更多的灵活性,同时增加现场设计环节,强调对未来卓越工程师综合能力的全面要求。由同济大学罗烈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宋晓冰教授、上海大学杜晓庆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高圣彬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丁文胜教授、上海海事大学董达善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汪磊教授组成的专家组,就结构选型、结构设计与计算、结构模型制作、结构模型加载试验这几大方面进行全面评分。经过三天的激烈比拼,同济
  • 2021.07.21
    近日,我校管理学院青年教师胡海生在国际重要期刊《能源政策》(《Energy Policy》)上发表论文“中国资源税和碳税的环保效应和经济效应比较研究——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a resource tax and carbon tax in China: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论文以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为第一单位,胡海生老师为第一作者,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董万好老师为通讯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周倩老师为第三作者。该研究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模拟分析中国资源税税率上浮政策和征收碳税政策的影响,分别从能源利用、污染物排放、宏观经济、机构收入四个角度,比较两项政策的优劣势。目前关于资源税和碳税的单独研究较为丰富,但关于资源税和碳税效果的比较研究则非常少,该研究填补了该细分研究领域的空白,从环境税收综合改革角度为我国顺利实现“双碳目标”提出了政策
  • 选择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