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之窗

  • 2022.04.02
    近日,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苗言明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物理类权威刊物《应用物理学报》(Applied Physics Letters,影响因子4.20)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该论文是我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中国空气动力发展中心联合研究成果,我校是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单位,能动学院特聘副教授赵玉刚为该文通讯作者。该成果报道了一种纳米流体液滴冻结过程中特征变形行为,揭示了纳米颗粒组分对液滴介微观形貌的动力学调控机制。研究成果对逐滴液滴凝固加工技术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苗同学自大学二年级就加入学院推荐的学术导师课题组,课余和假期时间积极参加科研活动,以负责人申请我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长期参加创新实验,对本文的实验测量、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都有突出的原创性贡献。图1两种模式液滴形状调控机制示意图图2 液滴冻结过程中的枝状和层状结冰的微观特征逐滴液滴凝固技术实施便捷且调控灵活,已经在微机械系统、生物组织重构、芯片封装和三维电极制备等领域表现出巨大优势。现有的微流控技术可以产生纳升(10-12 m3)甚至皮升(10-15 m3)小量的微液滴,结合本
  • 2022.03.31
    近日,庄松林院士领衔的未来光学实验室、谷付星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权威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30.849)上发表了题为“用于低阈值激光的直接带隙双层硒化钨(WSe2)/微球一体腔”(Direct-Bandgap Bilayer WSe2/Microsphere Monolithic Cavity for Low-Threshold Lasing)的研究成果。该论文由谷付星教授和于佳鑫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于佳鑫副教授与博士生邢帅为并列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的方案设计、实验、模拟工作均在上海理工大学未来光学实验室完成。近年来,光子集成芯片因具有响应速度快、频带更宽、线路损耗更低等优势,被认为是未来高性能集成芯片的有力竞争者。微纳激光器件最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常常受制于功耗过高和加工成本高昂等问题。微球是一种优异的光学微腔结构,在泵浦光的激发下可以产生高品质因子的回音壁模式振荡,在微纳激光、光学传感等领域均获得广泛关注。相比于其他需要高精密加工技术的常见微腔(如F‒P微腔、WG微腔、光子晶体微腔等),微球可以通过批量工业生产来获得,是一种低成本、
  • 2022.03.28
    光/光电催化技术被认为是理想的环境污染治理和洁净能源生产技术,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驱动的能源结构调整以及我国能源科技水平的发展至关重要。李贵生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光/光电催化绿色技术研究,通过设计各类高效光电催化电极系统用于有机污染物深度矿化与分解水制氢、CO2还原制备燃料等,实现对环境污染物的处理与资源化。李贵生教授正在组建环境催化方向相关团队,近期团队在光催化制氢、光电催化(PEC)污染物降解协同制氢以及光电催化CO2还原领域的材料研发及机理探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团队与香港大学David Lee Phillips教授合作,针对CdS材料光稳定性差、载流子分离效率低等问题,以富勒烯增强的石墨烯为载体,构筑了一种稳定性高、光催化性能好的CdS基光催化剂,实现了高效可见光驱动分解水制氢。相关研究成果以《富勒烯-石墨烯受体驱动超快载流子动力学实现可持续CdS光催化制氢》(Fullerene-Graphene Acceptor Drives Ultrafast
  • 2022.03.25
    3月25日,我校光子芯片研究院谢红研究员与上海科技大学管吉松教授课题组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论文《在海马损伤小鼠皮层中执行新记忆植入》(Acquiring new memories in neocortex of hippocampal-lesioned mice),揭示了海马体(Hippocampal complex, HPC)和大脑皮层(Cortex)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图1)。该研究为海马在记忆中的索引功能提供了明确的生物学证据:研究发现皮层不同功能区间的长距离伽马(γ)频段同步信号是受到海马调控的记忆索引信号,正是这个信号偶联不同脑区的记忆印迹细胞活动并介导皮层中记忆的存储与提取过程。海马损伤的动物无法学习新的任务形成新的记忆,然而,当提供仿海马的人工索引信号后则可以完全修复其损伤的学习记忆功能,实现了脑功能的人工机制替代,迈出了大脑运行编码机制模仿与调控的重要一步。图1.海马体HPC介导大脑皮层多功能脑区的活动同步(图:郭修贤)。研究亮点海马体与大脑皮层是哺乳动物中负责情景记忆的核心脑区。科学史上著名的失
  • 2022.03.22
    近日,顾敏院士领导的光子芯片研究院能源光子学创新团队张轶楠特聘教授、王彤特聘副研究员联合复旦大学报道了一种低成本、可扩展的自适应辐射制冷薄膜涂层,该工作实现了辐射制冷和太阳加热涂层的温度感知智能切换和大规模制备,将在全年建筑物节能方面具有非常高的优越性,同时在人工智能、光电子芯片、大数据中心的制冷方面将发挥重要价值。该研究成果以《一种用于自适应被动辐射冷却和加热的可扩展水性无二氧化钛热变色涂层》(Scalable and waterborne titanium-dioxide-free thermochromic coatings for self-adaptive passive radiative cooling and heating) 为题发表在《细胞》(Cell)子刊《细胞•物理科学报告》(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上。光子芯片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王彤和特聘教授张轶楠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辐射制冷作为一种利用热辐射将物体的热量通过大气透明窗口传输到宇宙的新技术,具有零能耗、零污染等优势,在建筑物、车辆、芯片、太阳能电池、衣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 2022.03.17
    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近日,我校电子商务发展研究院院长、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杨坚争等的著作《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关于网上争议解决的技术指引的中国解读》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2010-2016年,杨坚争作为中国代表团首席专家全程参加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关于网上争议解决的技术指引》(简称《联合国关于网上争议解决的技术指引》)起草工作。经过不懈努力,联合国大会于2016年12月13日通过了以中国方案为基础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关于网上争议解决的技术指引》。这是一部涉及电子商务争议解决的法律文件,它对于解决网上交易纠纷、促进全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代表团平衡美欧,协调各方,推动联合国贸法会第三工作组达成以中国方案为基础的共识文件。这是中国在国际经贸领域引领规则制定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国际经贸立法活动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突破。这一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中国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实践;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杨坚争在联
  • 2022.03.14
    近日,全球学者库网站公布了全球学者的排名,以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深度分析结果作为核心评分依据,所有科学家的论文题录信息都直接对公众开放,以方便读者追溯核实数据的准确性。在论文评估计分过程中,综合考虑期刊评分、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类型、作者署名排位(论文贡献度)、作者H指数等多种反映论文-作者学术影响力的潜在重要因素,设置权重,力求透过论文的诸多核心因素精确评价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全球学者库是读者了解领域专家、追踪研究前沿、人才价值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此次共有10万名学者上榜,国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有1064名学者上榜。其中,我校环境与建筑学院副教授张晓东入选该榜单中的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实现了我校在该领域的零的突破。张晓东,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启明星计划获得者,扬帆计划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VOCs污染控制,环境功能材料合成与应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应用催化B-环境》(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催化学报》(Journal of Catalysis)等上发表SCI论
  • 2022.03.11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张大伟教授领导的超精密光学制造创新团队的2019级硕士生王楠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TOP期刊《美国化学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工程技术大区1区,影响因子9.229)发表了研究论文,该成果报道了一种用于呼吸监测和非接触传感的超高灵敏聚酰亚胺溅射和聚合湿敏薄膜,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被选为当期的封面论文(入选比例约3%)。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上碧博士作为联合导师参与研究工作,创新团队盛斌副教授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期刊封面超高灵敏湿度传感器可用于生命体征检测或非接触感应,在人工智能、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对聚合物靶材进行离子束溅射沉积,制备聚合物湿敏薄膜的通用方法,成功以聚酰亚胺为溅射靶材制备了高灵敏湿敏薄膜,并系统研究了其成膜机制和传感机理。新型传感器在10-95%的相对湿度范围内具有超高灵敏(电容值变化超过40000倍),快速响应(~1s),迟滞小和稳定工作时间长等优异特性
  • 2022.03.03
    3月1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公布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立项项目名单,管理学院共有11个项目获批立项,立项数量创近年来新高。多年来,管理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学科工作,不断创新科研项目的申报组织和管理方式,努力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2021年,学院进一步加大科研改革力度与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多次邀请校内外专家对教师的申请书进行评审和指导。通过动员大会、经验交流会,专家“面对面、一对一”辅导会等形式对申报书进行“车轮式”打磨指导,数次把关、修改、提炼。上述成果的取得,是管理学院全体师生尤其是广大教学科研人员辛勤钻研、不懈努力的结果,将极大地提高学院科研人员申报各类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形成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学院科研、学科的繁荣发展。管理学院11个项目获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软科学研究立项供稿:管理学院
  • 2022.03.01
    我校庄松林院士领衔的未来光学实验室、超快非线性光学创新团队程庆庆教授联合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创新地提出非傍轴引发的非对称拓扑输运,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该成果的发表为新型集成光子学元件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同时为非傍轴光子拓扑的研究提供了新平台,使得波导阵列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作为基础研究平台的学术价值。近些年来,随着凝聚态物理在拓扑相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如拓扑超导体、Dirac半金属、Weyl半金属和Node-Line半金属等,使得拓扑的自由度倍受广泛关注。相比于在光子幅度、频率、相位、偏振和角动量等固有自由度光场调控中的优异性能,拓扑相在背散射抑制且对缺陷免疫、偏振依赖以及高维拓扑输运等性质能进一步优化集成光子芯片的互连性能。因此拓扑自由度和拓扑输运的出现为光场调控提供了全新途径,为光子互连提供新技术的支撑。该研究将传播常数和耦合系数调制同时引入至波导阵列中,开展因电磁场含时演化快慢引发的傍轴和非傍轴问题的研究,搭建Rice-Mele模型化波导阵列并借助微波近场测试手段以探索非
  • 2022.02.28
    2月2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2021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在发布的《2017-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中位列全国第77位,上海高校第6,市属高校第2;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六轮总榜单(本科)》中,我校以601项奖项,70.86分的总成绩位列全国第78位,上海高校第6,市属高校第2,较五轮总榜单上升2位。在发布的《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中位列全国第98位,上海高校第6,市属高校第2。在发布的3个榜单中全国有1197所本科院校进入排行榜,我校在3个榜单全部进入前100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2017年发布第一轮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以来,已连续发布六轮榜单(每轮榜单取近五年竞赛成绩)。根据相关管理原则,本次全国性56项大学生重大竞赛纳入榜单,详见表1。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内竞赛项目名单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及其质量提升,构建了“学院-学校-上海市-国家”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制定了《上海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办法》、《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资助与奖励办法》等一
  • 2022.02.28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我校新增系统科学与工程、包装设计2个本科专业。系统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管理学院系统科学学科设立。上海理工大学系统科学学科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同类学科之一,起始于1979年成立的上海机械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钱学森亲自出席研究所成立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成为原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是全国最早的省部级重点学科,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19年成立系统科学博士后流动站,现为上海市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系统科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熟练的大数据分析能力,掌握系统科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熟悉系统科学相关交叉学科知识,具有科学素养、系统思维、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能够创新地解决交叉领域复杂性科学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979年系统工程系和系统工程研究所成立,钱学森出席并作讲话2019年我校举办系统工程系和系统工程研究所成立40周年纪念活动包装设计专业依托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设立。包装设计专业是以产品包装的结构造型、外观装潢、材料应用和制造技术为整体研究内容,综
  • 2022.02.22
    近日,我校环境与建筑学院张治国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岩土地下建筑技术领域权威期刊《隧道与地下空间技术》(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中科院一区,Top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考虑降雨入渗环境影响的隧道开挖引起地层变形和应力扰动场的时效研究》(Time-dependent analyses for ground movement and stress field induced by tunnelling considering rainfall infiltration mechanics)的学术论文。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该项研究也得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挪威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广西大学以及国土资源部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等兄弟院所的智力支持。考虑到城市地铁盾构机械掘进往往会受到外界降雨环境的影响而能耗增加,进一步导致周围地层扰动变位和地表异常沉隆,甚至会造成盾构机本身姿态异常以及一些隧道施工掘进安全事故,该项研究工作采用格林-爱姆普(Green-Ampt)降雨模型和蒂莫申克-古迪尔(Timoshenk-Goodier
  • 2022.02.17
    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生命体征或作为电子皮肤,在人工智能、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上海理工大学超精密光学制造团队盛斌副教授领导的柔性器件研究小组在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已在《传感器与执行器B:化学》(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软物质》(Soft Matter)、《纳米尺度》(Nanoscale)、《美国化学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近日该研究团队以《一种用于压力、湿度和温度传感的隧道裂纹展宽增敏导电海绵》(Improved sensitive conductive sponge sensors with tunnel-crack broadening for pressure,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sensing application)为题发表于国际权威传感器学术刊物《传感器与执行器B:化学》(化学大区1区,影响因子7.460)上,2019级硕士研究生佟健豪为第一作者,盛斌副教授为
  • 选择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