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之窗

  • 2022.06.30
    6月27日,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奖名单发布,我校获奖52项,其中全国一等奖7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2项,优秀奖18项,优胜学校奖2项,全国一等奖数量创我校参加该赛事以来新高。全国一等奖人数、获奖总人数均位居上海市第一。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总决赛于6月18日举行,我校53名选手通过在线方式与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1064所高校的11061名顶尖选手同场竞技。经过激烈角逐,参赛同学克服诸多影响,沉着答题,最终斩获50项全国奖项。2021年11月校选赛启动以来,本科生院(创新创业学院、公共实验中心、教务处)与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共同精心组织各个赛事环节,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通过寒假集训、日常培训、赛前特训、队内PK等方式,对300余名参赛选手开展了46场专项训练。疫情防控期间坚持利用在线OJ、腾讯会议、一网畅学等平台对参赛同学进行在线辅导,开展队内PK、每周一赛等训练,最终取得骄人成绩。本届赛事得到了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分管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省赛期间,正是我校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备赛和比赛期间学生被封闭管
  • 2022.06.30
    近日,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评估中心公示了2021年上海市学校美育评价案例评选结果,我校5项案例荣获佳绩。其中,版艺学院孟轶、蔡锦达、史帅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工程美育博物馆”建设研究》获得特等奖;版艺学院董鹏、范雄华的《新时代视域下高校社团美育实践模式探索》获得一等奖;沪江学院刘永、陈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维结构视域中的美育实践探索》,理学院汪婷、李凡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版艺学院薛小芬的《以培养“核心素养”人才为引领的高校“美育课程思政”的实践模型》分别获得上海市学校美育评价案例二等奖。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围绕艺术能力培养、人文素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出台学校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学校在本次评选活动活动中荣获佳绩,是高度重视美育发展的具体体现。学校当以此为契机,再接再厉,深化美育教育,推动美育工作创新发展,持续打造具有上理特色的美育体系。供稿:本科生院(教务处)
  • 2022.06.24
    近日,第二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教学创新设计汇报通过线上举行,我校教师史玉主讲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张振东主讲的《发动机原理》、王昕主讲的《空调工程》3门课程代表学校参赛。经过激烈角逐,史玉老师及其团队的参赛课程获得一等奖,张振东和王昕老师的参赛课程分别获得二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是以“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紧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助力“四新”建设,全面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精心打造高校教师教学创新标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自2020年第一届比赛举办以来,受到高校教师的普遍关注。为充分做好本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准备工作,教师发展中心于2021年11月初启动赛事,通过学院初赛和学校选拔,从全校7个单位推荐的8门课程中评选出3门课程代表学校分别参加地方高校正高、副高和中级职称组的网络评审和现场评审两个环节的评比。2022年1月6日学校特别邀请复旦大学蒋玉龙教授和上海海事大学姜慧教授以及校内专家为参赛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指导,各参赛学院课程团队、参赛教师根据专家意见对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和创新成果报告进行充
  • 2022.06.23
    近日,能动学院张华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团队在《细胞》(Cell)子刊《细胞通讯·物理科学》(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上发表了《高产量和可扩展的蜂窝式吸湿聚合物用于太阳光驱动的空气水收集》(High yield and scalable water harvesting of honeycomb hygroscopic polymer driven by natural sunlight)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基于新型蜂窝凝胶吸附剂PCLG的自然光驱动的高效空气取水技术,证实了其在全球干旱地区取水的巨大潜能。该论文是我校能动学院、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究成果,上理工为第一单位,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我校能动学院青年教师王佳韵,邓超和、钟国栋、应汶峻等研究生为联合作者,张华教授和王如竹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 2022.06.15
    近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首批市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沪教委高〔2022〕20号),我校机械工程学院丁晓红教授领衔申报的“长三角”机械设计与制造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成功入选首批市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建设项目,管理学院葛玉辉教授领衔申报的“智能+”时代协同创新与育人提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虚拟教研室获得首批市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培育项目。“长三角”机械设计与制造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由沪、浙、苏、皖四省八所应用研究型地方高校机械工程学院的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所在实体教研室的教师组成,教研室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抓手,围绕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定位,行业转型升级、社会需求变化与专业人才结构老化、滞后的冲突问题,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完善沪浙苏皖部署高校之间交流合作和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探索工程教育领域高校协作新模式、新机制和新方法,创建共享的工程教育平台,以满足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能+”时代协同创新与育人提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虚拟教研室依托首批国
  • 2022.06.06
    2022年上半年,外语学院莎剧活动频传喜报。1月,外语学院莎剧社第一届“莎剧节”剧目《仲夏夜之梦》荣获“首届全国大学生英语戏剧节”二等奖。5月,第二届“莎剧节”剧目《皆大欢喜》荣获“首届友邻杯莎士比亚(中国)学生戏剧节”优秀奖。两大赛事虽属初创,但都因组织方权威性高、评奖流程科学规范等特质而让所评奖项具备了较强的业内影响力。“首届全国大学生英语戏剧节”由广西大学联合武汉大学、上海大学、新疆大学、汕头大学、贵州大学等5所国内高校举办。自2021年5月始,历时9个多月的本项赛事在经受疫情等不利因素的考验后,终于在今年1月以参赛视频评比的方式圆满结束。在外语院莎剧社总指导王影君老师的带领下,参与排练的指导老师和学生演员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克服课业压力大、排演难度高等具体困难,在截止日期前高质量完成了演出视频的摄制与提交工作。最终,外语学院莎剧社选送的首届“莎剧节”剧目《仲夏夜之梦》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本项赛事的二等奖。“首届友邻杯莎士比亚(中国)学生戏剧节”由南京大学、伯明翰大学、凤凰出版传媒莎士比亚(中国)中心于2019年12月3日启动,“邻优课”、译林出版社提供赞助支持,南京大
  • 2022.06.03
    北京时间6月2日晚23时,在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领衔的未来光学国际实验室里,詹其文教授带领的纳米光子学团队填补了这一空白。詹其文教授等人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和光学保角变换,在国际上首次在理论上完整推导并在实验上实现了优美的光学涡环结构,这种在时空间上把“光’作出各种“结构”的操作,让团队成为“雕刻时光”的匠人。
  • 2022.05.29
    5月25日,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赛获奖名单与国赛晋级名单发布,我校共获上海市奖260项,其中一等奖55项(晋级全国总决赛)、二等奖102项、三等奖103项。获奖人数、晋级全国总决赛人数均位居上海市第一。本次赛事从4月9日到5月14日举办,备赛和比赛期间学生被封闭管理在宿舍,正是我校疫情防控关键阶段。抗疫不停赛,校领导专门研究部署学生参赛方案,后勤处、保卫处以及住楼老师协调配合,克服困难严格防疫手势,解决竞赛专用电路板卡入校、学生核酸检测与参赛时间冲突等难题,确保了所有参赛选手的顺利完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被列入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是校定A类赛事。本届赛事共有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300多所高校10万余名选手参加了C/C++程序设计、JAVA软件开发、Python程序设计、单片机设计与开发、嵌入式设计与开发、物联网设计与开发、EDA设计与开发七大竞赛科目的比赛。创新创业学院(公共实验中心)与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等院系协同合作,自2021年底开始对通过校赛选拔的参赛同学进行算法实践训练与硬件设计指导。疫情防控期间坚持利用
  • 2022.05.28
    近日,外语学院本科“英语(科技翻译)”和“英语(中美合作)”联合申报的英语专业获得QS Stars评级认证最高级别的五星。这是我校第一个获得QS Stars五星认证的本科专业,同时我校也成为国内首家获得本科专业QS Stars五星认证的高等院校。QS和US News、THE并称世界三大排名体系,是中国教育界认可的权威排名之一。“QS星级评定系统”是根据学生最关心的大学或专业指标而开发的测评系统,通过对大学或专业的各方面实力进行客观而详细的测评,给学生择校、选专业提供参考。在国内,QS Stars已认证了香港城市大学、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等高等院校,而上海理工大学英语专业是国内首个获得QS Stars五星认证的本科专业。外语学院于2021年启动英语专业QS Stars评级申请。英语专业团队负责人、外语学院院长刘芹教授领衔组建QS评级工作专班,统筹协调英语系和学院各部门的数据收集和整理。2022年4月,该专业正式接受QS的远程评估,按照“毕业率”“就业率”“学生满意度”“师生比”“录取率”“国际化”“国内外认证”七个大类的指标进行严格的分数评定。
  • 2022.05.06
    4月23日,第七届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在线举办,我校3支参赛队伍在获得上海市高校一等奖1项以及上海市团队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的基础上,在全国总决赛中经过与来自430所高校1400余支队伍3个小时的激烈角逐,斩获全国团队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以及全国高校三等奖1项(全国高校排名:20),这是我校首次在该项赛事上获得全国团队金奖和全国高校奖,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主办,从2019年开始被列入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也是我校认定的A类赛事。竞赛重点考查参赛队伍的基础程序设计能力、数据结构与算法应用能力,每个团队由10人组成,每名选手个人成绩合计为团体成绩进行团队排名,通过团体成绩体现高校在程序设计教学方面的整体水平。赛事举办期间恰是上海疫情严峻时期,创新创业学院(公共实验中心)坚持抗击疫情不停创,实践教学不停歇,由计算中心科创工坊团队赛前对3支队伍30名选手通过一网畅学、在线OJ、在
  • 2022.04.15
    4月14日,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我校有6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丁德锐(入选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豆斌林(入选学科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余灯广(入选学科为机械工程)、顾敏(入选学科为光学工程)、詹其文(入选学科为光学工程)和魏国亮(入选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是以全球权威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中国学者科研成果的统计来源,采用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方法,分析中国学者的科研成果表现。自2015年首发,至2021年已是第八次发布,并受到国内外众多媒体和学者的高度关注。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上榜共计4701人,来自523所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覆盖了教育部10个学科领域、84个一级学科。【相关】爱思唯尔是一家全球专业从事科学与医学信息分析公司,与世界范围内优秀的科技和医学团体合作出版2500多种期刊,包括《柳叶刀》《细胞》,以及39000多种图书。爱思唯尔在线
  • 2022.04.14
    受Wiley出版社《先进光学材料》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工程技术1区Top,IF ~ 9.926)邀请,我校光电学院国家级人才张大伟教授领导的“超精密光学制造”团队禹德朝特聘教授,在庄松林院士指导下撰写和发表了题为《下转换发光新进展:新材料、新技术和在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Recent Advances in Luminescent Downconversion: New Materials,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in Solar Cells, Adv. Opt. Mater., 2022, 2200014)的前沿课题综述文章。对发光而言,一个高能光子被吸收后(如紫外或蓝光),通常在斯托克斯弛豫后产生一个低能光子发射(如可见或近红外光),实现“1→1”光子转换,量子效率小于或等于1;但是在能量或光电转换方面,尤其是“1紫外/蓝光光子 →1近红外光子或1电子-空穴对”,一半以上的激发能在转换中被“热”耗散掉,而这些严重的“热”耗散积累后,致使发光材料与器件(照明、显示、光伏电池等)的温度升高,进一步造成热猝灭和性
  • 2022.04.14
    近日,国际计算机权威学术期刊《专家系统及其应用》(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IF:6.954,SCI一区) 在线发表了由光电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8级本科生吴诗玲同学为第一作者、光电学院彭敦陆教授为通讯作者的学术论文《Pre-SMATS:一种基于多任务学习的小型多阶段季节时间序列预测模型》(Pre-SMATS: a Multi-task Learning Based Prediction Model for Small Multi-stage Seasonal Time Series)。吴诗玲较早地进入彭敦陆教授课题组开展科研工作,在老师的指导及自身的努力下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均得到极大提高。目前,她已成功推免至深圳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自2018年以来,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推进“三全育人”试点院系建设,光电学院秉承学校的总体思路,在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加强老师对学生在学习、科创、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指导,建立了学士导师工作机制,实施了分层分类培
  • 2022.04.08
    近日,材化学院师生接连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银奖。疫情当前,材化学院全院师生始终保持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攻关精神。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竞赛中,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对参赛项目指导调研;学院团委不遗余力,统筹安排备赛事宜;团队指导教师更是以实验室为家,不分昼夜地带领团队反复探讨提升方案,挖掘作品创新点。在校团委、本科生院(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创新创业学院等职能部门的鼎力相助下,团队“过五关、斩六将”,于3月26日至28日完成终审决赛。由岳学峥、甄锦泽等老师指导,胡宇扬、崔政博、高宇等组成的团队,不负众望获得全国“挑战杯”大赛二等奖。团队成员胡宇扬表示:“从2020年6月到2022年3月,这场持久赛的胜利离不开团队伙伴们的拼搏奋斗,更离不开领导老师们的支持关心。这段携手并进、披荆斩棘、无所畏惧、超越自我的‘挑战杯’旅程结束了,但挑战精神会一直都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勇攀创新高峰,做时代的追梦人。”这已经不是岳学峥老师第一次带领学生获奖了。近两年来,他先后带领学生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银奖(本
  • 选择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