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之窗

  • 2021.11.29
    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1月8日, 研究院以物理世界人工智能为特色,承担学校新工科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相关技术研究,面向大健康、智能制造、服务机器人等国家战略方向承担技术产业化社会服务任务,发展具有上理工新工科特色的人工智能学科。在国家对中小学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上海理工大学与杨浦区、黄浦区、普陀区共建了多所附属中小学,积极助力附属中小学在基础教育阶段探索学生工程素养培养的路径和方法,并取得了突破成效,如上理工附属中学以工程教育为特色,获批上海市特色高中;上理工附属储能中学也正在以新工科教育为特色,积极培育上海市特色高中。在现阶段中小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而机器人教育更是科技素养培育的重中之重,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与一直与上理工附属中小学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和联系。2019年5月,机器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清都教授到访上理工附属中学,开展了《走路的学问—从数理、AI到机器人》的精彩讲座。李清都教授在上理附中开展讲座2020年上半年,机器智能研究院的刘娜老师在上
  • 2021.11.24
    近日,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公布了“2020年度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行动”评选结果,我校教师在评选活动中喜获佳绩。经学校申报、材料初审、现场评审等环节,我校吴坚勇书记领衔申报的“以工程德育为特色的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建设”获批为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王丽获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大比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组一等奖;史玉获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大比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组二等奖。王素雷报送的“壹号土猪”店里的“大学生的猪肉馆”入选上海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案例。近年来,在学校党委大力支持下,我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新的进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探索中不断寻求创新发展,积极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在中国大学慕课网建成线上课程,依托教学名师建设示范课程,实现了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与针对性和亲和力的有效融合。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1.11.24
    近日,在庄松林院士指导下,我校光电学院张大伟教授领导的超精密光学制造团队禹德朝特聘教授的最新研究实现了30到800 K极宽温度变化范围内的精确测量,在国际光学顶级期刊《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影响因子17.782)上发表了题为“一个离子捕获所有特性:基于Gd3+的高精度宽温区间玻尔兹曼型温度测量”(“One ion to catch them all: Targeted high-precision Boltzmann thermometry over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with Gd3+” [202
  • 2021.11.20
    近日,我校材料与化学学院李伟教授在金属材料领域高水平期刊《材料研究快报》(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英文缩写MRL)发表的论文“高熵合金薄膜和涂层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研究评述”(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high-entropy alloy films and coatings: a review)) 荣获MRL首届 “最具影响力论文奖”(Impact Award 2021)。该论文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第一单位,李伟教授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刘平教授为第二作者,美国田纳西大学Peter K. Liaw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次评奖仅有两篇论文入选。 高熵合金(high-entropy alloy,英文缩写HEA)是指5种或以上金属元素进行等摩尔配比,经熔炼而成的新型金属材料。由于该合金具有热力学上的高熵效应、结构上的晶格畸变效应、动力学上的迟滞扩散效应和性能上的“鸡尾酒”效应四大特性,使其具有一些传统合金所无法比拟的优异性能。基于高熵合金材料的理念,高熵合金薄膜材料同样呈现出优异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在保护性涂层、集
  • 2021.11.19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贯彻落实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任务要求,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华艺术宫共同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第十一届上海美术大展”于2021年11月9日至2022年1月5日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版艺学院动画系青年教师李拜天指导大三学生赵力创作的数字场景绘画作品“中华·天梯”入选此次展览。“中华·天梯”描绘了22世纪中国在类似火星的卫星上建设的太空电梯及周边太空城市场景。“作品展现的是中国在一个类似火星的卫星上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前景中的古建筑表达的是中国人的乡土情怀,可以称之为‘中华风情区’。近处的传统建筑与远处的灯光闪烁的轨道电梯、城市、飞车形成对比,这就像是全球各地的华人街,不论在哪你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希望通过这幅作品去表达自己对于未来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以及对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想象,表达我对中华文化的信心。”赵力表示。版艺学院动画系坚持根植本土、面向国际,提倡民族动漫、艺术动漫,在动画教学与科研方面已经形成以新媒体技术、设计、文创为基础,动画、电影理论为导向,数字媒体技术等媒介手段为载体跨学科、跨领
  • 2021.11.16
    近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与《中国外语》编辑部共同举办的“2021年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微课优秀作品征集与交流活动”评比结果揭晓。外语学院公共英语教研中心教师李学欣凭借微课作品《揭开响尾蛇式标题的“小秘密”》(Unlocking the Little Secrets of the Rattlesnake-Type Title)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本科英语组“国家一等奖”第一名的佳绩(本年度无特等奖)。此次获奖是我校外语微课教学领域的新突破,不仅填补了我校此类奖项尚无国家级一等奖的空白,而且创造了上海高校参赛史上的最好成绩。本次活动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共征集到全国640所学校的1436件微课作品。经各院校初选、省级复赛和全国决赛评审三个阶段,本科英语组的112件微课作品成功晋级国家奖项的评选,其中的38件优秀作品,通过教师线上说课展示、专家线下集中评审的方式角逐全国优秀作品一、二等奖。经专家评审组严格审核选拔,评选出本科英语组优秀微课作品国家一等奖12名、二等奖26名、三等奖74名。李学欣以颇富创意的选题视角、明晰严谨的教学设计、新颖独到的教学方法和富于感染力的说课呈现
  • 2021.11.09
    距今五亿年前的寒武纪,部分生物已经能够通过简单结构的复眼洞察周围环境。随着生物的进化,节肢动物的复眼结构得以不断完善。自然界中生物复眼拥有宽广的视野,以及深度感知的能力,可以通过极大视场角、极小像差,以全景模式观察周边的事物。由于复眼的显著优势及特点,科研工作者们纷纷提出了多种仿生复眼的方案。然而,复眼的生理结构复杂,难以被简单仿制;复眼的三维立体结构无法直接匹配传统二维图像传感器,应用上也存在极大的难度。 2021年11月9日,我校未来光学团队庄松林院士、张大伟教授带领的超精密光学制造团队与美国杜克大学、戴顿大学合作,创新提出了“微流体辅助3D打印仿生复眼技术”,联合攻克了复眼
  • 2021.10.25
    飓风在极端天气下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因为它的中心是螺旋涡旋。 尽管这种自然奇点是有害的,但涡旋现象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许多科学领域中都很常见,在光科学领域也不例外。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USST)、山西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在《科学》杂志上以“纳米光子学中的多维度相位奇点”为题发表了综述论文,为纳米尺度的光学涡旋提供了前瞻性视角。上海理工大学光子芯片研究院 (IPC) 是世界上开创纳米光子学光学涡旋的领军团队之一。在顾敏院士的带领下,团队正在将一类特殊的光学涡旋,即轨道角动量 (OAM) 应用到光学人工智能中。这一颠覆性的发展将为更环保、更快和更安全的未来提供一个全新的机器学习平台。顾敏院士谈到,光子芯片研究院的科学家发现的轨道角动量可作为纳米尺度的独立信息载体。这一突破使我们能够在光学全息、加密、显示、通信、压印、存储和计量领域利用 OAM 开拓高容量信息光子学方面发挥领导作用。最终,这些成就将推动光学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j0039供稿:光电学
  • 2021.10.20
    10月17日,由上海市教委主办、上海理工大学承办、上海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协办、上海飞凯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赞助的第八届上海市大学生新材料创新创意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在我校举行。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赵丽霞,上海理工大学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刘道平,大赛组委会主席、副校长张华,上海市新材料行业协会、聚氨酯工业协会、模具行业协会、有色金属学会的领导,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19所长三角高校材料学院专家、领导,参赛高校师生代表等500余人参加。颁奖典礼由材料与化学学院副院长李贵生主持。颁奖典礼上,上海理工大学与东华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等8所高校获得优秀组织奖。我校学生再创佳绩,共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0项,凸显了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的显著成效。本科生院院长甘屹宣读获奖名单,赵丽霞等嘉宾为获奖项目颁奖。刘道平宣读了优秀组织奖名单并颁奖。张华代表组委会和学校对获奖学生及参赛单位表示祝贺,并勉励青年材料学子潜心科研,勇于突破国家战略中“卡脖子”和“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材料问
  • 2021.10.18
    近日,市教委、市经信委正式公布首批上海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名单,我校医工融合现代产业学院经答辩评审和实地考察等环节,入选首批上海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新工科建设的一项战略布局,要探索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新路径、高校组织模式变革的新路径、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的新路径,重点任务是通过“六抓一服务”(抓专业、抓课程、抓教材、抓技术、抓实践、抓教师、服务高素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展新空间、增添新活力、培育新动能。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致力于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学校医工融合现代产业学院依托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三个“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与上海申康、联影等10多家单位合作共同建设,致力于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构建高等教
  • 2021.10.18
    近日,第七届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系列赛——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名单公布。此次比赛中,我校材料科学与化学学院由2020级研究生郑嘉懿、王威震、李坤和李锋嘉四位同学组成的参赛团队在詹科、李生娟两位老师的指导下,经过7月28日线上预赛成功进入总决赛,并于9月26日举行的线上总决赛中凭借优异表现,斩获该赛事一等奖。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隶属于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属于全国A类学科竞赛,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和高校共同承办,是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的全国公益性竞赛活动,并在2019和2020年连续两次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受到各高校和行业的普遍关注。大赛以金属材料热处理和表面改性领域近两年获得的创新成果(如论文、专利及应用等)为报名基础,鼓励创新实践、学科交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与金属材料相关的创新参赛项目,希望在企业生产实际中解决的技术难题。该项赛事不仅是对参赛选手热处理应用方面运用能力的检测,也提高了他们独立解决金属材料方面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本届比赛共有110个院校的256个参赛队伍共计11
  • 2021.10.15
    复用是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用于生成、传输、处理和存储大容量数据位。例如,使用三维空间可以比二维空间存储更多的信息位。尽管许多物理原理可以为超越三维空间提供平台,但现实仍面临许多挑战。作为面向未来的、更环保的且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光学复用是赢得挑战的快进竞赛选手。聚焦光学复用,由李向平教授和顾敏院士带领的暨南大学、鲁东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USST)和广东工业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发表了相关论文,通过光学扭曲大数据提高存储容量,为大容量存储提供一个崭新的创新平台。10月14日,此突破性研究成果以《基于合成螺旋二色性的六维轨道角动量光学复用》(Synthetic Helical Dichroism for Six-Dimensional Optical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Multiplexing)为题发表于国际光学顶级期刊《自然·光子学》(DOI:10.1038/s41566-021-00880-1)。“扭曲是光的固有物理特性,表现为螺旋传播。螺旋度就是通常所说的轨道角动量(OAM),它可以在物理上作为一个独立的维度来存储信息,
  • 2021.10.12
    近期,光电学院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沈金荣在庄松林院士团队导师郑继红教授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一流的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芯片实验室》(Lab on a Chip,SCI 1区,IF=6.799)上,发表了快速核酸检测新方法的文章《液滴数字PCR微流控芯片大视场核酸浓度快速测量系统》(A rapid nucleic acid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 system with large field of view for a droplet digital PCR microfluidic chip),文章实现了一种提升检测速度的大视场荧光检测系统。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新型的高传染性冠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持续影响,阻止冠状病毒肆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发一套快速、精确的检测方法。我校研究团队在光学仪器应用与生物检测方面探索研究多年,针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建立第三代核酸检测技术数字PCR检测系统。数字PCR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精准度、高通量的绝对定量的核酸检测方法,主要是对待测样品进行混合和稀释,样品进样和自动划分,随后在反应腔室
  • 2021.10.12
    近日,我校管理学院青年教师陆芷在重要国际期刊《IEEE控制论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上发表论文《针对团分割问题的混合进化算法》(A Hybrid Evolutionary Algorithm for the Clique Partitioning Problem)。该论文以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为第一单位,陆芷为第一作者,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周毅和法国昂热大学教授Jin-Kao Hao为共同通讯作者。该论文研究的团分割问题是运筹学领域经典的NP难组合优化问题,在复杂网络、数据挖掘、生物信息学、工程应用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效求解团分割问题带来重大挑战。该论文利用启发式等非精确组合算法在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能快速求得大规模图近似最优解的特点,为团分割问题设计了全新且高效的混合进化算法进行求解。实验结果显示,在团分割问题的大规模算例上,该提出的算法具有明显优势,总体上均超过团分割问题的世界最前沿算法。该论文丰富了团分割问题领域的研究,能为求解其他复杂的NP难组合优化问题提供理论借鉴,也能为实际问题提供更高质量的求解方案,具有重要
  • 选择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