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头部banner

【上理封面人物】王欣:培养专业“吃货” 守护舌尖安全

2019-05-151209编辑:摄影:

如果你走过一间教室,大家全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时事新闻,驻足还能听见各种食物的名字,时不时飘来“检验”“安全”等词汇,不用怀疑,这十有八九就是医食学院王欣老师的《食品安全与控制》课了。

通过“角色扮演”来理清食品生产问题,用科学实验“怼”朋友圈食品谣言,在“碎碎念”中提高同学们的职业素养……王欣老师以这样的课堂教学,培养舌尖安全的守护者。

把“角色扮演”搬进课堂

讲台上,投影仪正在放映一批批食品在流水线上的加工过程;讲台下,四五个同学聚成一组,职位从董事长到质检员已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他们正严肃地讨论着如果自己身在其位,应该如何做好工作、出了问题怎么解决……在课堂上,王欣经常会让同学们做这样的“角色扮演”,从食品安全的真实案例入手,将食品问题、加工设备、工艺、流程等完整地呈现给学生们,让他们从问题倒推,分析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几个环节,即“定点”,然后再套用书本的理论知识,最后找出食品安全漏洞,确定问题的源头和解决方案。

这些视频和案例也重塑着学生们对自己专业的认知。标准化的食品流水线、严密的食品制作与检测流程的展现,让同学们对现代食品工业有了更深的感触。刘雨同学说:“在刚入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开玩笑说食品专业以后可以去摊煎饼果子,但当上了王老师的课才发现,从事食品行业是一件多么严肃的事。”

在王欣看来,课堂不能仅仅是知识传授,更是通过课堂上的演练,让同学们结合现实案例,树立对专业和行业的正确认知,“对于食品人来说,关键词不仅仅是吃,还要有责任感,共同守护中国食品行业更好地发展,从而造福更多的‘吃货’。”

锻炼学生的“火眼金睛”

“别再吃啦,你家的紫菜是塑料做的!”2017年2月末,几段展现“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一位同学半信半疑地来找王欣求证,王欣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带学生来到了实验室,引导他自己动手化验比对塑料与紫菜的成分。在验证发现两者根本不存在结构或化学成分上的共同点后,学生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没想到我一个食品专业的学生竟然也会被这种朋友圈谣言迷了眼,所以之后我专门制作了一期公众号推文,转发到家族群里进行辟谣。”

为了锻炼大家识破食品谣言的“火眼金睛”,王欣在课堂上设立了“食事传真”和“食事回顾”环节,用来跟同学们分享社会上发生的最新食品行业新闻。每次上课前,她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搜集整理这些案例。“有些是食品谣言,有些是确实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都把它拿到课堂上分析,拿数据来说话”,今年315期间被曝光的外婆家和西贝莜面也出现在她的案例集里,王欣说:“食品安全新闻能被光明正大地报道出来,恰恰说明社会正在进步,作为食品人,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有充分的自信,也建立起大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

这个老师总爱“碎碎念”

在食品生产企业,冲马桶要不要盖盖子?洗手台能不能用接触式水龙头?……在课堂上,王欣总是爱这样“碎碎念”。

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有很多要注意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的面面俱到才使整个食品加工流程的安全得以保障。“很多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食品加工人员方便完之后没有做好全套的清洁措施,有时候一个病菌带进车间去可能就会毁掉一整批产品,”王欣笑着说,“这些实际工作中的细节念叨得多了,同学们的印象就能更深刻些,正式工作的时候就会多留意些。”

“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检测员,如果漏检了不合格产品却让它流到市面上,那么受损的就会是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在黑板上,王欣把“食”字拆分成“人”和“良”,教导学生不管自己处在哪个岗位上,心里都要时刻提着一盏灯,“要担得起食品人的良心,哪怕你的角色很小,意义也同样十分重大,要落实好自己负责的每一个环节。”

食品行业关系着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食品人又是安全的守护者。王欣老师正用实际行动,将职业素养和道德潜移默化在每一个食品人心中。


文稿:李卉云、王梦巧

封面图: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