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之窗

  • 2024.01.26
    近日,我校材料与化学学院特聘教授廉孜超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了题为“原子分散Ag-Co光催化剂介导的光自芬顿反应对有机污染物的高效降解”(Photo-self-Fenton Reaction Mediated by Atomically Dispersed Ag-Co Photocatalysts toward Efficient 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的重要研究成果。廉孜超为第一作者(唯一),与上海电力大学校长李和兴教授同为通讯作者,上海理工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 2024.01.11
    近日,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上海赛区总决赛在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举行。大赛分成长和就业两个赛道,吸引了全市十万余名同学报名参加。经过激烈的复赛网评、决赛个人展示和评委提问环节,我校学子获得1项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的好成绩,其中光电学院石悦言获成长赛道金奖,管理学院侍奕清、光电学院鲍彦骏获成长赛道银奖,版艺学院闫显龙、健康学院李溱溱、版艺学院黄渤钦获就业赛道铜奖,光电学院周丽娜老师获市级优秀指导老师,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图片光电学院石悦言获成长赛道金奖本次大赛以“筑梦青春志在四方,规划启航职引未来”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精神,加强高校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增强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自今年9月大赛启动以来,我校高度重视,根据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有关要求,充分发挥大赛引领作用,广泛动员学生参与,将大赛与各类生涯教育、就业指导、校园招聘等活动融合推进,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身学业与职业发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我校共19000余名学生报名大赛,备赛过程中,学院、学校
  • 2023.12.29
    近日,理学院毕文超老师在国际知名综述期刊《材料科学进展》(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上发表题为“MXenes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特性和电储能方面的应用”(Synthesis,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MXenes and their composites for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的综述论文。毕文超老师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同济大学高国华教授、吴广明教授和美国华盛顿大学曹国忠教授为通讯作者,上海理工大学为第一单位。
  • 2023.12.21
    近日,我院张华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团队在《细胞报告·物理科学》(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吸附式空气取水全球高效运行策略”(Global water yield strategy for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ssisted 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ing)的研究论文,我校能动学院王佳韵副教授、研究生应汶峻与上海交通大学华凌佶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王佳韵为通讯作者,上海理工大学为第一单位,张华教授为联合作者,王如竹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文章报道了吸附式空气取水在全球的应用潜能,并根据实际地域不同气候对金属有机框架取水技术进行全球部署。
  • 2023.12.19
    12月16日-17日 ,“华为杯”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颁奖典礼暨二十周年庆祝大会在东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500余所高校得1000余名师生代表参会。根据竞赛章程和评审结果,我校总分位列全国第一,荣获“优秀组织奖”,理学院院长宇振盛教授荣获卓越贡献奖(全国共9人入选),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王张琦荣获“先进个人”。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指导,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是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主题赛事之一,为目前国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全国性研究生学科竞赛。竞赛旨在进一步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潜力,锻炼研究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方合力、团队协作是我校能够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在竞赛的全过程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研究生院统筹协调,理学院经济组织并组建数学建模教练团队,本次大赛我校共有1011支参赛队伍,3033余名研究生参赛,参赛数量创历史新高,最终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56项,三等奖95项。参赛选手依托扎实的数学理论功底,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最终取得了优异
  • 2023.12.15
    近日,光电学院庄松林院士、张大伟教授领导的超精密光学制造创新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有最新发现,相关论文成果以“拓扑调节铋纳米半导体用于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介导的声催化热疗”(Topological regulating bismuth nano-semiconductor for immunogenic cell death-mediated sonocatalytic hyperthermia therapy)为题,发表在相关领域顶级期刊Small上,并被选为内封面论文,陈国菠硕士研究生和杨支进博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李钰皓副教授、郑璐璐副教授等为共同通讯作者。
  • 2023.12.13
    近日,由悉尼大学哲学系乔治·马尔库什撰写,版艺学院副教授付玉竹译作,发表于《学习与探索》的学术论文《文化之路:从精致文化到高雅文化,从流行文化到大众文化》被《新华文摘》(2023第14期)全文转载。文章指出,从17世纪后期开始文化的观念经历了逐步的转变。其中“精致文化”的观念被包含艺术与科学的“高雅文化”所取代,而直到20世纪之交“高雅文化”真正的对立面“大众文化”才开始出现。本文分析了精致文化、高雅文化、流行文化以及大众文化产生的现实与文化背景,对它们的基本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文章还通过丰富的例证对“大众文化”现象及它与当代日常生活中社交活动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当代文化中的复杂现象,同时还能够帮助我们对当代艺术形态多样性背后的意义与价值作出更好的判断。《新华文摘》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社会科学权威学术文摘,是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新华文摘》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是目前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界公认的“四大文摘”。论文被其转载、摘登,标志着研
  • 2023.12.05
    近日,我校光电学院庄松林院士带领下的谷付星教授课题组,发明了一种基于光热冲击效应的激光捕获技术,称为光热冲镊(Photothermal-Shock Tweezers),实现了固体界面上对微纳物体的捕获及任意操控,并探索了其纳米机器人应用。相关成果“通过光热冲击在干固体接触条件下产生强大推力的自主纳米机器人”(Autonomous nanorobots with powerful thrust under dry solid-contact conditions by photothermal shock)于11月24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团队成员博士生顾兆麒、朱润琳和沈天赐为共同第一作者,谷付星教授为通讯作者,其他单位的合作者包括河北工业大学刘旭教授及美国奥本大学刘嘉教授。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及上海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该技术有望在纳米制造、生物医学、航空航天及军事等各个领域发掘出前所未有的应用场景。
  • 2023.12.05
    11月24日,上海理工大学骨科生物医学和器械创新研究院肖建如教授团队联合哈佛大学医学院魏文毅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标题为“PRMT1通过NPRL2的精氨酸甲基化与SAMTOR协同调控mTORC1甲硫氨酸的监测”(PRMT1 orchestrates with SAMTOR to govern mTORC1 methionine sensing via Arg-methylation of NPRL2),与哈佛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后姜丛为论文第一作者,肖建如教授和魏文毅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哈佛医学院刘静、上海长征程医院骨科何韶辉、许炜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第一完成单位为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长征医院联合研究中心。
  • 2023.11.23
    近日,中国康复医学会2023年度综合学术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会上颁发学会本年度科学技术奖,上海理工大学智能康复工程研究院院长喻洪流教授牵头完成的“交互式多自由度康复训练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荣获2023年度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也是我国康复工程领域首个康复训练机器人科技成果奖项,表明我校在康复训练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行业同行的高度认可。现代康复训练机器人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产生的功能障碍重要康复手段,预计未来十年将形成千亿级庞大市场。西方发达国家在本世纪率先推出相关产品,并长期垄断国内外市场。鉴于中国此领域的巨大市场需求,技术自主可控成为国家关切。然而,康复训练机器人多自由度运动协同人机交互极为复杂,其多关节多自由度运动仿生构型设计与柔顺交互控制是制约高端产品的关键技术瓶颈。对此,喻洪流教授带领团队从2009年开始围绕康复机器人的多关节运动协同性、仿生性、人机交互柔顺性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不断的尝试和突破。在国家科技部、自然基金委及上海市科委等项目的支持下,经过10余年的科研攻关,攻克了面向多关节多自由度运动协同的多构型、多尺度上下肢
  • 2023.11.09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批准新设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等5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通知》,我校新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已达到8个,其余6个分别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系统科学、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所有一级博士点学科均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学校将以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3个工科国际实验室”和“1个系统管理特色平台”建设为载体,整合各学科优势力量,大力推进医工交叉、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等跨学科创新。学校长期坚持“人才强校”主战略,在上海市人才高地建设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博士后队伍建设,2019年起实施“沪江博士后”资助计划,形成以“沪江博士后”“师资博士后”为主、“科研博士后”为辅的博士后队伍,2022年学校修改《上海理工大学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在福利待遇、职称晋升、留校任教等方面给予重大政策支持。新的政策资助沪江博士后三年总额近120万元,并鼓励博士后申请“博士后海外引才计划”“国家资助博士后人员计划”“上海市市超级
  • 2023.11.03
    近日,光电学院太赫兹技术创新团队在庄松林院士的指导之下,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集成式太赫兹涡旋发射器,并使用具有轨道角动量(OAM)的涡旋电磁波对目标进行转速检测。该器件可调谐频率并激发具有不同拓扑电荷的轨道角动量光束。研究团队使用正负拓扑电荷联合检测的方法,实现了在微多普勒干扰信号中识别和检测旋转多普勒效应。研究成果以“用于旋转目标探测的集成太赫兹涡旋光束发射器”(Integrated terahertz vortex beam emitter for rotating target detection)为题发表在《Advanced Photonics》期刊上,谢静雅副教授为第一作者,上海理工大学为第一单位,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周林杰教授和上海理工大学朱亦鸣教授。
  • 2023.11.01
    近日,爱思唯尔(Elsevier)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第六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我校共有21名教师入选全球前2%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54名教师入选全球前2%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 2023.11.01
    材料与化学学院电功能材料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化学工程杂志》(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15.1)上发表了题为《薄膜电阻传感器综述:探索材料、分类和制备技术》(Review of thin-film resistor sensors: exploring materials, classification, and preparation techniques)的综述论文。硕士生李振民为论文第一作者,李伟教授为通讯作者,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为第一单位。薄膜传感器技术在人机交互、生物医学检测、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应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薄膜压敏传感器,其具有卓越的灵敏度、微小的尺寸和较高的灵活性,在智能交互技术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些传感器作为可穿戴设备的核心组件,能够将外部物理变化有效转化为电信号。在材料方面,导电聚合物、金属纳米线、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活性材料在柔性传感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因其卓越的机械性能和可调的微观结构,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温度控制和监测方面,热敏电阻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生物
  • 选择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