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之窗

  • 2023.05.24
    5月1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的PandaX合作组在深度分析新一代四吨级液氙探测实验(PandaX-4T)数据后,给出了暗物质可能具有的、国际最好的电磁性质测量结果,即当前自然界暗物质的“亮度”上限。该成果以“从氙反冲数据得出的暗物质的亮度极限”(Limits on the luminance of dark matter from xenon recoil data)为题发表于《自然》正刊。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具有国际顶级影响力的成果中,有上海理工大学健康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医学电子工程方向)郑其斌副教授团队的贡献。
  • 2023.05.19
    近日,在庄松林院士的指导之下,太赫兹技术创新团队刘炳伟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化学工程杂志》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中科院一区,IF:16.744)发表题为“基于QBIC超表面的太赫兹超灵敏生物传感器”( Terahertz ultrasensitive biosensor based on wide-area and intense light-matter interaction supported by QBIC)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太赫兹波段内的新型QBIC金属超表面设计及其传感应用,彭滟教授、魏东山教授、朱亦鸣教授为通讯作者。
  • 2023.05.16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特聘教授陈舒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IF:47.656)上发表题为“超限域面内各向异性太赫兹声学等离激元的实空间观测”(Real-space observation of ultraconfined in-plane anisotropic acoustic terahertz plasmon polaritons)的研究成果,上海理工大学为第一单位。该成果联合西班牙纳米科学研究中心(CIC nano GUNE)和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基于性能优化的太赫兹散射式扫描近场光学显微技术(THz s-SNOM)在低对称单斜晶系银碲(Ag2Te)纳米薄片中首次观测到面内各向异性太赫兹等离激元。
  • 2023.05.12
    近日,上海市教委印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纳入Ⅲ类高峰学科建设范围的通知》(沪教委科〔2023〕26号),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成功入选教委Ⅲ类高峰学科。生物医学工程Ⅲ类高峰学科主要瞄准国家及上海市生物医药的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以国家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建设为中心,聚焦低温生物医学、微创医疗器械和智能康复工程3大领域,着力解决高端医疗装备研发过程中的前沿和关键技术问题,打造学科领军人物汇聚地,拔尖人才蓄水池,原始创新策源地,引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前沿发展。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是上海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提升上海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此前,学校共有6个学科被纳入建设计划,其中Ⅲ类高峰学科2个(光学工程,系统科学);Ⅰ类高原4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2022年,上海市教委启动新增Ⅲ类高峰学科方案论证。对此,学校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多次聚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造峰”目标,统筹各方向顶尖力量,对建设总体目标和建设方案等内容进行讨论和论证。本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获批是学校继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学科之
  • 2023.05.12
    5月11日,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收到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学会(Chartered Institute of Linguists,简称“CIOL”)通知,经过CIOL认证委员会审议决定,中英国际学院学术英语课程(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简称“EAP”)通过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学会认证(CIOL Recognised & Validated Programme),意味着学院的学术英语教学在课程内容、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2023.05.11
    近日,材料与化学学院研究生李召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IF: 19.924)上发表了题为“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促进金属有机框架基光催化制氢”(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promotes metal-organic framework-based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的研究成果,李召为第一作者,材化学院廉孜超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材化学院为唯一完成单位。
  • 2023.05.08
    5月6日,第八届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获奖名单发布,我校3支参赛队伍在获得上海市高校一等奖1项,团体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的基础上,在全国总决赛中再获全国高校二等奖1项,全国团队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全国个人二等奖2项、三等奖16项,我校总成绩在参赛的483所高校中位列第42名(2022年在参赛427所高校中位列第52名)。
  • 2023.04.27
    ​近日,光电学院2020级硕士生赵姗姗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先进材料技术》(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影响因子8.856)发表最新研究论文,该研究成果报道了一种具有分形螺旋结构的超弹性柔性导电纤维,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荣登当期主封面,赵姗姗所在的超精密光学制造创新团队由庄松林院士、张大伟教授领衔,创新团队成员、光电学院研究生陈娟、周靖俞,本科生石尚轩、侯苗分列第二——五作者,盛斌副教授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
  • 2023.04.25
    4月23日,第十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上海市赛获奖名单与晋级国赛名单发布,我校共获上海市奖188项,其中一等奖54项(晋级全国总决赛)、二等奖70项、三等奖64项。获奖总数、一等奖奖项、晋级全国总决赛人数均蝉联上海市第一。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一项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全国性IT学科竞赛,现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IT类专业赛事,赛事设C/C++程序设计、Java软件开发、Python程序设计、Web应用开发、软件测试、单片机设计与开发、嵌入式设计与开发、物联网设计与开发、EDA设计与开发九大竞赛科目。本届上海市赛于4月8日举行,我校457名选手与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31所上海高校的3363名选手同场竞技,在C/C++、Python程序设计、Java软件开发等5个软件类竞赛科目一等奖获奖比例(16.41%)超上海市平均获奖比例(10.30%)6个百分点,二等奖获奖比例(18.45%)超上海市平均获奖比例(13.46%)5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我校学子算法与程序设计实践的能力和底蕴,展现了我校计
  • 2023.04.20
    近日,第十四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第一线的政产学研各界的一千余位工作者出席大会。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评审办法》,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奖励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并公示,我校庄松林院士团队韩森教授被授予2022年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 2023.04.18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拟认定名单,上海理工大学共8门课程入选,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门、线下一流课程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在上海市地方赛道中获批总数名列前茅。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升课程建设和育人成效。教务处积极推动一流课程建设,对标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一流本科课程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在各学院(部、中心)课程团队的长期投入和积极努力下,现在我校累计已有1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8门上海市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各类课程建设力度,坚定“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全面开展本科课程高质量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创新,以科学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教育数字化技术为载体,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坚持深化本科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 2023.04.12
    近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印发《关于公布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我校共有28个项目获批立项,其中,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5项,就业实习基地项目13项,人力资源提升项目8项,重点领域校企合作项目2项。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高度重视就业育人工作,将与用人单位共同推动项目实施,加强项目过程管理,保证项目顺利完成,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拓展就业实习岗位和基地,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供需对接,营造就业育人良好氛围,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充分就业。我校2023年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名单供稿: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
  • 2023.04.07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教高厅〔2020〕1号)要求,展示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优秀成果、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鼓励更多高校和企业深入探索产学合作新模式、研究产学合作新机制、拓展产学合作新领域,进一步扩大和提升项目影响力,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遴选确定了2022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我校能动学院陈家星老师负责项目“新能源装备与系统集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荣获“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优秀项目案例。本批优秀项目案例遴选由高校推荐、企业审核,共计申报429项,最终经教育部项目专家组评审,确定了来自83所高校、71家企业的124项案例为优秀项目案例。该优秀项目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聚焦重点领域,突出产学合作的质量和内涵,理念先进、合作规范、成果显著、影响力大、辐射面广,具有示范意义及推广价值。此项目入选,是我校继能动学院魏燕老师负责项目“基于VR/AR技术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入选2021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后的又一成果。学校高度重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组织工作,通过不断加强项目申报指导、规范项目过程管
  • 2023.03.30
    国际科研合作在光子芯片研究院完成使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光学涡旋领域与多位新加坡科学家开展了合作,并于2021年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上联合发表题为“纳米光子学中的多维度相位奇点”(Multidimensional phase singularities in nanophotonics)的研究论文。光学涡旋一个重要的物理特性就是光波前扭转,形成所谓的轨道角动量,它是高性能光学神经网络的关键。光子芯片研究院在双光子纳米打印技术方面的研究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近日,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材料研究与工程研究院、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高性能计算研究院又联合上海理工大学在《自然·纳米技术》发表题为“非相干白光照亮彩色涡旋光(Coloured vortex beams with incoherent white light illumination)”的论文。研究使用基于双光子聚合的纳米打印技术产生彩色光学涡旋。顾敏院士在此研究中提出了白光非相干模型的方向。顾敏院士指出:“此项合作工作的创新在于利用白光
  • 选择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