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两项硬核成果格外亮眼:一是创下6241 次连续对打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乒乓机器人“小丘”,另一个是刚刚斩获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赛道特等奖的“智能平衡系统”。是什么力量让前沿突破与育人成果双双开花?这背后,是季云峰团队打破学历边界、深耕科研育人的坚守与创新 —— 让本科生玩转顶级科研,让技术成果落地。
打破学历枷锁,本科生勇攀科研高峰
“科研从不是研究生的专属,本科生同样能挑大梁!” 季云峰的这句话,在团队里得到了最生动的印证。2018 年,他携团队入职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时,曾面临 “无研究生可用” 的困境。但学校并未局限于传统学历认知,而是鼓励团队探索“本科生科研培养路径”—— 这份对学生潜力的深度挖掘,成为团队敢闯敢试的底气。
从乒乓机器人“小丘”到 “挑战杯” 特等奖的智能平衡系统,4 名本科生全程深度参与,实现了从“科研小白”到“技术骨干” 的蜕变。在智能平衡系统研发中,学生们跟着季云峰从双目视觉系统搭建、多源传感器融合,到强化学习Sim2Real 架构训练,一步步攻克多传感器同步、自适应姿态控制等核心难题;在“小丘”的两年研发历程里,他们亲手完成机械结构画图、零件加工、算法调试,独立排查相机帧数丢失、修正算法偏差。
“平等参与、大胆试错” 是团队的科研底色。针对智能平衡系统的响应延时问题,学生提出 “分场景动态调整算法参数” 的创意,季云峰立即协调企业资源支持测试;面对乒乓球旋转识别难题,团队脑洞大开,通过识别球身商标转动轨迹计算旋转速度,最终成功落地。正是这种不设限的科研氛围,让本科生团队不仅拿下“挑战杯” 特等奖,更在 “互联网 +” 全国总决赛等顶级赛事中屡获金奖,用实力证明 “本科生也能胜任高水平科研”。
研究团队在实验室研讨改进方案
告别纸上谈兵,真操实干炼硬本领
上海理工大学的科研育人,从来都是“实操派”。季云峰常说:“科研不是背公式,而是把想法变成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试错中成长” 是季云峰的育人秘诀。曾有学生因机械臂零件装配误差导致“小丘”接球偏差,他没有直接指出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拆解重装、对比测试,让大家自主发现漏洞;在智能平衡系统调试阶段,面对传感器数据同步异常,团队一起熬夜排查,从硬件接口到软件代码逐一梳理,最终找到优化方案。这种培养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 “理论与实践的差距”,逐步养成“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习惯,更提前接触产业需求,树立“科研服务社会”的意识。
如今,智能平衡系统已拓展至医疗、船舶等领域,凭借高精度、高效率、低能耗的特点成为跨行业应用标杆;乒乓机器人“小丘” 也完成了从“实验室样品” 到“市场产品” 的转化,商用潜力持续释放。学生们在研发中掌握的运动学规划、高速图像识别、多传感器融合等核心技术,成为求职路上的“硬通货”。
季云峰与学生在颁奖典礼现场
亦师亦友“合伙人”,趣味科普点亮创新微光
“项目突破一个节点,就一起庆祝;遇到难题沮丧了,老师会拍着肩膀说‘别急,咱们一步步来’。” 在季云峰的团队里,没有师生的距离感,更多的是“目标一致的搭子”,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冲刺。这种亦师亦友的氛围,让科研不再是枯燥的攻坚,而是充满温度的共同成长。
面向中学小学的孩子们,季云峰带着简易机器人走进校园,让学生们组装零件、观察机器人灵活接球,在一声声“好神奇” 里点燃对科研的好奇与向往,不少孩子课后还追着问 “机器人还能做什么”,悄悄在心里埋下科技探索的种子;面对上理工周边社区的科技爱好者,团队还开放了小型体验沙龙,分享机器人研发中的趣味故事与基础原理,让科研不再是“实验室里的事”,而是能触达更多人的科普盛宴。
从乒乓机器人的吉尼斯纪录到“挑战杯” 的特等奖荣耀,从本科生成长为科研骨干到技术成果落地赋能产业,季云峰团队的故事,正是上海理工大学育人理念的生动缩影。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条条框框,只有对潜力的信任、对实践的坚守、对创新的包容。让普通学生在科研中绽放光彩,让技术成果在社会中实现价值,这便是上海理工大学最动人的科研育人答卷。

奥运冠军邓亚萍在实验室与季云峰探讨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