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1990年出生,中共党员,上海理工大学2006级医疗器械工程专业本科生、2010级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上理工第一届优秀校友。现任上海卓道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第十四届全国青联委员,入选上海市青年创业英才、上海市浦东新区“明珠计划”菁英人才,获上海市浦东优秀青年引领行动突出典型(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优秀青年企业家等称号,入选2024年《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业精英(40U40)、2019年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30U30)榜单。
上理工校友王道雨近日当选第十四届全国青联委员
“2006年考入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工程专业时,没想到这个国内首个以‘医疗器械工程’命名的本科专业,会成为我深耕行业十多年的起点。”卓道医疗创始人、董事长王道雨感慨道,“科班出身”是他在康复医疗行业内最鲜明的“标签”。
源自上理工的“医工基因”与“创业伙伴”
“能学习自己喜欢的机械,还能治病救人。”高考填志愿时,王道雨毅然选择了“医疗器械工程”这个冷门专业,他觉得年轻人要着眼未来,医疗器械市场就像一片待开拓的“荒地”,有着无限可能。
“从生理学、解剖学、基础医学等医学相关知识,到机械设计、算法、编程语言等工科技能,再到工程经济、法律法规等交叉学科内容,看似繁杂的课程,培养了我们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全面认知,这种‘懂技术、知医疗、明法规’的素养,成了我后来创业的隐形优势。”王道雨表示,上理工医疗器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不仅培养了他的医工专业素养,也让医工基因深深刻入了企业的发展轨迹里。
专业学习之余,大一暑假时,王道雨的创业意识开始萌发,校园创业计划也随之铺展。他与两位同学组建“Teamwork”团队,从尝试代理电脑销售,到为校园周边外卖店设计宣传方案、配送订单,甚至联动其他高校建立分团队开展校园推广。“虽然没做成‘大生意’,但这段经历让我们学会了对接需求、整合资源。”更巧的是,当时团队的合作伙伴简卓,也成为了卓道医疗联合创始人。“创业的伙伴和默契,早在校园里就已埋下伏笔。”
大三暑假,王道雨进入上理工校友企业微创医疗实习,在深入了解医疗器械行业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他又回到上理工继续读研。硕士毕业后,王道雨留校承担起了建设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检测中心的工作,积累了一系列行业认知与资源。2015年,王道雨与同学简卓、师弟李继才因想要做一款全球技术领先的上肢外骨骼机器人,创办卓道医疗,已有近10年医疗器械工程专业学习经验的三个年轻人,希望改变康复机器人依赖进口的现状,实现国产高端智能康复机器人自主研发与产业化。
王道雨2015年创业之初工作场景
“生命受益于康复”:做中国人买得起用得好的机器人
每年有数千万的患者因疾病导致身体功能急剧下降,先进的临床治疗每年能挽救200万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但其中仍有100多万幸存者在瘫痪中度过余生……而康复医疗除了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与认知功能、成功回归社会外,其更大价值在于在社会深度老龄化背景下,用医学手段帮助人类在更长的寿命中延缓功能障碍的发生,并学会与之共存。
王道雨谈道:“我的事业源于‘生命受益于康复’的信念,维系高质量的生命,是我选择这一事业的初心,我们希望通过康复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实现更高质量地康复和生活体验。”
为临床康复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就像是一场马拉松赛跑。王道雨回忆道:“一开始创业团队‘年轻气盛’,希望以极致的技术做全球最顶尖的康复机器人。后来发现,创业的实质是扎扎实实做出真正有用的产品去满足临床上一个个现实而迫切的需求,通俗地说,就是做中国人买得起用得好的机器人。”
因此,王道雨要求工程师去医院蹲点,看看医生和治疗师到底需要什么,而王道雨本人也给医生当了一个多月小助理:“医生查房、出门诊,我都跟着,就想看看他们到底缺的是什么。”这种由工程师蹲点而来的、根据医生具体需求设计的康复机器人一上市就备受欢迎,工程师还会定期听取医生和治疗师的反馈意见,不断对产品进行改进与优化升级。“这种‘用户需求反馈、厂商及时改进’的模式,也是国产货独有的优势。”
如今来到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公司累计获批十余张医疗器械注册证,获授权数百项专利,拥有国内最完整的异构康复机器人产品矩阵,累计落地超过1200家医各类疗机构,国内几乎所有顶尖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和康复专科医院都在使用其创新产品服务患者……从技术模块、产品研发、市场准入、广泛应用到规模销售,卓道医疗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疗器械创新体系,在康复医疗领域为“健康中国”交出了青年企业家的答卷。
卓道医疗智能康复综合解决方案
校企产学研联动:让“校园所学”与“行业所需”无缝衔接
“公司高层几乎都是毕业于上理工,来自上理工的在职员工、实习生已成为公司发展的生力军。”王道雨表示,从实习生到一线业务岗再到核心决策层,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友力量”成为卓道医疗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份深厚的“上理基因”为团队注入了同源的专业精神与创新底色。
卓道医疗公司合影
“我在卓道医疗主要做康复机器人的结构创新设计,在设计下肢康复机器人结构时,我会思考在校学习的哪些机械结构能够实现我想要的功能,这里有很多上理的老学长,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们总会耐心地手把手教我们。”上理工健康学院2024级研究生高震这个暑假正在卓道医疗结构创新中心实习。
作为上理工校友,王道雨及公司始终与母校保持着产学研的深度联动。秉持“产学研结合,创新驱动”理念,2021年,卓道医疗与上理工联合创建研究生实践基地,让企业技术专家进校参与课程设计,学生进企业参与项目研发,推动学生“校园所学”与“行业所需”无缝衔接,共同培养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的学位论文可以在实践基地完成,论文也可以在理论深度和实际应用价值上取得良好平衡。”王道雨介绍道,在职业发展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医疗器械设计开发和现代康复医疗技术,还能直接参与到公司产品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表现优秀者还可以转为公司正式员工。
近年来,卓道医疗与上理工产学研合作成果逐步显现:起草《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国家标准》,共同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在内的近十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康复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上理工校领导带队走访卓道医疗
谈及对在校学弟学妹的建议,王道雨结合自身经历表示,要努力学习具备“三个本领”:“要有同理心,具备与人打交道的本领;能静下心学习,具备持续学习的本领;不盲目跟风热点,能把事情搞明白、搞通透,具备专注做事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