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人物

【上理封面人物】张新新:十五载初心如炬,矢志推进数字出版理论创新

2025-06-30 947 文:门川琨 图: 编辑:张新妍

【人物小传】张新新,出版学院三级教授、博导,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数字文明研究院院长。作为首席专家、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各级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139篇,中国知网检索数字出版总发文量、被引数均位列第一,在整个出版学科论文H指数排名位居第二,出版教材专著15部;担任ISO/TC46国际标准中国专家组组长,牵头制定3项国家标准和4项行业标准;主讲课程“文创出版”获批上海市高校重点课程。


在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园里,常能看到出版学院张新新教授骑着共享单车穿梭的身影,他穿着西装,脸上带着标志性的酒窝笑容,这份务实与活力,也融进了他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创新实践中。

扎根理论:从实践需求出发,深耕理论体系建设

“当时很多数字出版学术研究停留在概念层面,与实践脱节、体系不周延,缺乏逻辑学和学科学的指引,数字出版基础理论处于严重缺位状态。”2019年,时任出版社副总编的张新新敏锐地察觉到数字出版研究的枢轴问题,他决定行动起来,在和《科技与出版》《中国出版》《编辑之友》等出版领域期刊主编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启动数字出版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经过三年的系统梳理与撰写,他构建了初步的理论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拿下了他学术生涯中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张新新做研究强调“聚焦”和“积累”,注重“文章成系列、著作集大成”。2015年,《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他立刻跟进研究,当年就发表了相关文章。此后十年,他持续深耕这一方向,每年保持稳定的高质量产出。这份长期积累的扎实成果,也为他成功获批我校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选定研究方向,长期坚持,至关重要。”张新新坦言,“学术研究的‘入门者’最忌仅仅‘为稻粱谋’、缺乏长远的学术志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很难做出高水平成果。”

张新新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研究》开题论证会上作报告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出版理论建构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理论对实践的反映,大多应用性研究处于这一层;第二层是理论对实践的抽象,以揭示其机理和规律。在开展数字出版基础性研究的过程中,他深入思考研究对象,引入了“调节”和“调控”的概念,并将“调控”发展为更具现代治理意涵的“治理”,最终形成了以“调节”和“治理”为核心范畴的原创性应用理论“数字出版调治论”,逐步构建起涵盖产业链调节、项目调节、技术调节以及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完整理论体系。2024年,由张新新独著,65万字的《数字出版调治论》正式出版。同年,他作为起草组组长制定的《知识体系建设与应用》(GB/T 44896-2024)国家标准正式发布。近几年,他发表了《数字出版调节论的理论渊源与科学内涵》等数字出版调治论相关论文30余篇。

张新新独著《数字出版调治论》

育人育心:严谨治学与倾囊相授

出版学院2021级本科生刘骐荣对那堂专业课记忆犹新。他的汇报被当堂指出逻辑不清、内容欠准等多项问题,批评堪称“严厉”。“我课后追到走廊,想‘讨个说法’。”刘骐荣回忆道,“张老师行动力极强,他迅速在电脑上找出几篇经典论文范例,在课间短短几分钟内,条分缕析地向他讲解何为清晰的逻辑链、如何确保内容严谨。”这次看似严厉的“当头棒喝”,实则是张新新为学生学术之路校准的第一步。曾经的“零基础小白”刘骐荣,在本科阶段初步系统掌握了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如今已被保送至复旦大学。

张新新指导学生

跨专业读研的2024级研究生黄笑语,在张新新“高标准、快节奏”的要求下,第一学年就发表了2篇核心期刊论文。这背后是多方位、高频次的科研训练:参与国家级课题申报书撰写、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研讨。张新新善于挖掘社会热点中的学术议题,当《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热映影片引发广泛讨论时,他敏锐地捕捉到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发展现象对于构建中国式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意义。“老师的方向确立和逻辑引导对于完成论文至关重要。”黄笑语坦言,“张老师的‘卷王精神’,也不断推动我突破舒适区。”

聚力攻关:破解“单打独斗”,开展有组织科研

张新新深知现代科研需要协同作战,他积极推动“有组织科研”,打破学科壁垒。出版学院青年教师刘璐对此感受颇深:“以前大家多是‘单打独斗’,现在张老师把出版、新闻传播、艺术设计、计算机等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组织起来,围绕重大项目共同攻关。”在他牵头的“文化产品产权价值评估与确权标识应用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发挥各自专长,在数据挖掘建模、数字水印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该项目累计培养出1名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名国家青年文化英才和2名上海市东方英才,并推动任务负责人、骨干成员3名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3年7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文化产品产权价值评估与确权标识应用”开展中期检查,现已结项

这种跨学科合作也延伸到了国际舞台。张新新积极组建“数智出版与文明交流创新团队”,开设“数字文明与国际传播”微专业课程,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在第50、51届国际标准化组织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会,并担任2项国际标准中国专家组组长。

张新新参加第51届ISO/TC46年度会议

张新新与所带学生合影

“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二者如辅车相依而不可离。学而不足以应用于术者,无益之学也;术而不以科学上之真理为基础者,欺世误人之术也。 ”真理性和应用性是张新新开展出版学术研究、推动出版理论创新所坚持的基本理念。在主体性、原创性追求中自觉构建中国自主的数字出版学知识体系,不断推动数字出版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是他从事出版科研工作的主题主线。

在同事和学生眼中,张新新始终保持着强大的自驱力、明确的目标感和专注的投入精神。这背后,是他对学术事业发自内心的热忱,正如他所说的“我自乐此,不为疲也。”正是这份热爱与坚持,驱动着他在数字出版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领域,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开拓着中国数字出版自主知识体系的新疆域。

供稿单位:出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