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光明日报:“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 多方联手打造医疗器械产业闭环

2020-06-02491编辑:董真摄影:

一根小小的手术缝合针,如何升级改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九院的医生提出的原创想法,经由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教授马凤仓牵头攻关,仅用了几个月就拿出了解决方案——既破解了以往国产缝合针容易弯折且扯破皮肤的难题,制作成本又仅为国外的三分之一。

“高精尖”的医工交叉项目背后,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健康”产业。和手术缝合针一样,帮助患者更快凝血的手术刀、人工智能辅助麻醉的机器人、智能对焦的手术无影灯等医工交叉合作项目,都面临着“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的问题。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长于“创新链”的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与工于“产业链”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于5月29日联合共建“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平台”,以期汇集校、企、医、监、研多方资源,以医护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重点开发进口依赖度高、临床需求迫切的高端医疗器械或医疗材料,实现医疗装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造“医院-高校-研究院-企业-医院”的医疗器械产业闭环。



共同的价值追求先是让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走到了一起。2019年9月,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聚焦医工交叉,共同发起建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仅仅半年时间,在这个平台和机制培育下,项目成绩斐然——混合现实手术导航系统为主刀医生提供虚实叠加的精确血管位置定位导航功能,已完成多例肩背部及腿部游离皮瓣切取术;以材料创新打造的“升级版”手术高频电刀,不仅使用安全、舒适,而且能够防止组织黏连,已在医院开展动物实验……一项项医工交叉新技术即将步入临床应用,逐步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序列:5个项目处于产业化落地期、14个项目处于产业化转型期、38个项目处于培育期。

“我们和上理工的合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这些举措打通的是医工交叉的‘前半场’,也就是提出临床需求、找出临床问题并进行研究。对医工交叉来说,更重要的还有‘后半场’,也就是成果转化,这才是医工交叉合作的真正落脚点,也是我们真正掌握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和药物领域核心技术的关键所在。”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谈道。

对此,加盟其中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谢晓明表示:“我们将瞄准临床医学前沿和高端医疗装备科技创新关键技术支撑需求,积极导入前沿创新资源,推动关键学科研究和支撑性信息技术的突破,尽快实现医疗装备的自主可控和产业升级。”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孟歆迪

原文链接:https://wap.gmdaily.cn/article/067b3f43c23548ac9f5e4383b09c57a5?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