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周到:打通医疗器械“创新链”到“产业链”完整闭环!上理工联合产学研搭建创新转化平台

2020-05-30438编辑:摄影:

国产手术缝合针容易弯折且扯破皮肤,一根小小的针,该如何升级改版?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九院的医生提出的建议,经由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工程学院马凤仓教授牵头攻关,仅用了几个月就拿出了解决方案——既破解了以往国产缝合针的问题,又化解了国外进口的手术缝合针价格较高的困扰,制作成本仅为国外的三分之一。

“高精尖”的医工交叉项目背后,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健康”产业。5月29日,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平台”,共同打造“医院-高校-研究院-企业-医院”的医疗器械产业闭环。


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平台签约仪式


马凤仓教授谈道,像缝合针的改良创新一样,帮助患者更快凝血的手术刀、人工智能辅助麻醉的机器人、智能对焦的手术无影灯等医工交叉合作项目,都面临“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的问题,从实验室走上手术台需要一个过程。

这次搭建的“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平台”,就是为了形成一条完整的医工交叉“产业链”,以期汇集校、企、医、监、研多方资源,以医护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重点开发进口依赖度高、临床需求迫切的高端医疗器械或医疗材料,实现医疗装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从显示效果国内第一的裸眼3D临床手术显示器,到得到全球医学界权威学术刊物《柳叶刀》认可的火鹰支架,从可拍摄数万张高清照片的磁控胶囊内镜机器人,到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大双足机器人,还有智能康复器械、3D打印生物材料、AI辅助影像识别与诊断……

从自发到自觉,从分散到规模,医工结合的技术攻关在上理工蔚然成风。而这些技术攻关项目也正是医生们热切期盼与科研院所和产业界携手解决的。

2019年9月,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聚焦医工交叉,共同发起建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仅仅半年时间,在这个平台和机制培育下,项目成绩斐然——混合现实手术导航系统为主刀医生提供虚实叠加的精确血管位置定位导航功能,已完成多例肩背部及腿部游离皮瓣切取术;以材料创新打造的“升级版”手术高频电刀,不仅使用安全、舒适,而且能够防止组织黏连,已在医院开展动物实验……

一项项医工交叉新技术即将步入临床应用,逐步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序列:5个项目处于产业化落地期、14个项目处于产业化转型期、38个项目处于培育期。

基于此,瞄准百姓健康实际需求,“医”“工”专家携手打造出智慧医疗项目储备池。

“我们和上理工的合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这些举措打通的是医工交叉的‘前半场’,也就是提出临床需求、找出临床问题并进行研究。对医工交叉来说,更重要的还有‘后半场’,也就是成果转化,这才是医工交叉合作的真正落脚点,也是我们真正掌握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和药物领域核心技术的关键所在。”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在后疫情时代医工交叉创新论坛上谈到。

上海微系统所的加盟正当其时。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作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领头羊”,携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进军医疗产业,致力于传感器等核心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将为医工交叉项目后续的快速落地注入硬核的产业力量。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致辞


上理工校长丁晓东说:“在上海市、杨浦区的大力支持下,‘环上理’医疗器械产业带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医工交叉的完整链条必将崛起为特色鲜明、功能强大的产业供给体系,推动中国医疗器械不断走向高端化、精细化、品质化,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周到 作者:庞菁涵

原文链接:http://static.zhoudaosh.com/1AF31E1D960964DDA2C41B96CDB9CD52EA8E9BA66035AAB02642DEF36220F55C?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