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头条

校内场所“流量仪”,校园生活“活地图”

——学校上线公共场所导引系统

2020-05-082574编辑:王臻平摄影:

“一教:当前人数110人,最大承载1893人;湛恩图书馆:当前人数182人,最大承载1000人;一食堂:开放座位300,剩余291……”打开学校“一网通办”移动门户Welink应用程序,进入“我的应用”,选择“公共导引”,“上理公共场所导引系统”就出现在了你面前!

会“动”的导引图

“图书馆有多少人在?”“食堂满员了吗?”“教室当前人数态势如何?”在同学们返校前夕,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推进办公室为了让数据说话,助力实现精准防控,决定研发“公共场所导引系统”。从购买设备,到平台搭建、界面设计,再到志愿者培训,全校相关部门群策群力、加班测试,终于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上线了这款“神器”。这套系统汇集了图书馆、食堂、体育馆、公共浴室、教室等各个公共场所的开放时间、实际人流量和最大承载量,并实时更新数据。它将有助于学校全面了解开放场所是否足够,并视情及时调整疫情防控期间及后疫情时代的校园管理决策;对于师生来说,“想去哪里点哪里”,可随时随地在移动端看到公共场所人员流量数据,结合之前已经在Welink上推出的“空教室查询”功能,就可以很便捷地选择目标场所,使之成为自己校园出行的“活地图。“待会儿去图书馆前我就要先看看系统上显示的流量数据,”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殷洁如开心地说道,“作为一名研二的学生,图书馆和教室是我的‘第二个宿舍’,有了这个系统,我就不用怕‘跑偏’,也不必走‘冤枉路’啦。”

高颜值的“智慧脑”

马卡龙的配色、扁平化的风格、小清新的界面……这个系统既有实用性,又有高颜值。“我们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地点,用上理‘定制款’小图标美化数据,让人员分布态势更直观、美观地呈现出来。”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的花子键同学是这个导引系统界面设计的主要负责人。对他来说,只有将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结合,才能使这个系统不管是现在还是今后,都能更好地为师生所用。

除了有“软萌”的颜值,背后更有“硬核”的技术。细心的同学一定能够发现,如今教学楼、体育馆、浴室等场所分布了多个智能感知设备,图书馆与多数食堂则分别利用现有闸机系统与一卡通消费数据来记录人员进出情况。而一食堂由于人流量较大,加装了人脸识别系统终端——摄像头能够自动采集同学们的进出情况,避免了在POS终端上刷卡时人员排队等候问题。所有这些场所的人员流量数据采集后上传到一个数据集成和加工平台——数据中台,由数据平台对这些分散的数据进行梳理与整合,再推送至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并最终显示在不同屏幕端。

其实,系统能够快速上线,依托的正是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工程。智能感知设备、数据中台、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等,共同为学校的复工复学复研保驾护航。目前学校已上线“一网通办”融合门户,全校师生都可通过融合门户手机端Welink找到这个“公共导引”应用。


上理公共场所导引系统界面(拼版)


供稿:新闻中心

文:王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