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尚劳育人 勤行至美

基础学院着力推进劳动实践育人工程

2019-12-111056编辑:李卉云摄影:

扫帚、水桶、抹布、铲子……一个个洒扫工具如同律动的音符,编织起大一新生的变奏曲。操场、道路等保持干净,无纸屑等杂物;食堂每天中午设四人劳动岗,帮助工作人员维护食堂餐桌卫生;教室里黑板、桌面整洁;早中晚定时定点的垃圾分类有条不紊……校园始终生机勃勃、秩序井然,彰显着旺盛生命力,是良好校风的标志,更是育人责任的生动体现。这便是上海理工大学基础学院集中培养模式的一大重要举措——劳动实践育人工程。

全国教育大会首次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明确了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思想指引。基础学院深刻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秉承“三全育人、全员育人”的理念,以学校劳动教育为支点,将劳动精神与上理百年沪江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开拓劳动教育的大练堂,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体系。

践行两委三区,构建劳育格局

立足新时代,一流理工科人才培养更加强调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双重机制作用的发挥,旨在帮助学生于自主实践中发现自我,通过双手改变和创造自己的生活。基础学院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劳动精神有效融入学校工程德育的实践中去,着力推进劳动实践育人工程的实施。

为此,学院建立健全劳动育人机制,完善实施方案、考核制度、评奖评优一体化,整体成立劳动委员会,各班设立劳动委员、确定区域,劳动小组长领头打扫,构建辅导员引导、委员会监督、劳动小组长实施、全员参与劳动的管理模式。基本劳动、团体劳动、轮岗劳动成为劳动实践育人工程的三个部分。校园内分设校区、教区、宿区三区一体的劳动岗位,多角度对“细节”认真考量:校区设置操场、宣传展板及橱窗、道路、食堂、活动室等全方位的劳动岗;教区则由各班认领一个教室,实现人人、班班参与劳动的全覆盖;宿区开展垃圾分类指导和协助,参与学生的全过程管理实践。



基础学院学子在各个劳动岗位开展实践活动


此外,学院将每周五定为“劳动日”,将劳育内容拓展延伸至党员主题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等方面,使劳动与明德、励志、育美相生相长,确保劳育形式与学生全面成才同频共振。教师党员带头参与劳动,一边擦除橱窗、洒扫校园,一边亲切地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和学习生活情况,学生深深地体会到领导老师的关怀,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基础学院党员教师带头参与劳动活动


为进一步深化劳育实践,提高劳育实效,基础学院加强与校外实践机构的共建联建,充分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德育劳育双向发展的良好平台。

延吉社区志愿服务中心作为学院的校外劳动点之一,每周设置10余个劳动岗。通过各班级轮流或同学们自愿组队的方式,主动前往社区参与劳动实践,旨在号召大学生走出校园,在校外公益劳动中提升责任与担当。

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论和知识为社区老人上英语课,为老人讲述他们的时代成长故事;如遇传统佳节,便与社区老人聚在一起进行包粽子、制青团比赛,共同感受节日的温暖,也体验到了劳动的收获与欢乐。同时还联合开展了与社区老人同编织、关爱老人献爱心、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维护社区公共卫生等多种形式的劳动活动。通过社区劳动实践基地,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明确劳动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之后,学院将根据综合表现评选出优秀劳动实践班级、寝室及个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促进劳动教育及实践常态化发展。



基础学院学子赴社区与老人共同参与实践活动


基础学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把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贯通,深入挖掘并发挥劳育的独特价值,在劳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在五育中认识劳育、把握劳育、实现劳育。从而教育引导学生在领悟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态度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在切实的行动中增强同理心,提高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助力学院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及学校高水平大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主题教育走实走深。


供稿:基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