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新民晚报:学术论坛引才 一人一策支撑 上海高校4月掀起青年学者引进热潮

2019-04-271381编辑:董真摄影:易蓉、王博

4位光学工程领域的院士今天上午聚集在上海理工大学,就人工智能纳米光学、光学超分辨显微成像等前沿科学研究内容分享,也拉开了上理工首届沪江青年学者论坛(光学工程专场)的序幕。这场阵容强大的论坛不仅是一场高端学术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场“精准”的引才活动。


图说:论坛现场  来源/易蓉 摄


去年年底,上海市教委启动实施“上海高校青年英才揽蓄工程”,根据“双一流学科”和上海市高峰学科设置46个学科,以学术交流活动的方式吸引国内外青年卓越人才,选拔一批青年英才进入本市高校,推动一流学科和相关学科发展。近期,上海高校校园迎来了最美的春景,也相继迎来大批优秀青年学者,他们关心在上海城市、高校、学科的飞速发展中是否能贡献力量,同时亦能成就自己的未来。


图说:论坛现场  来源/王博 摄


论坛引才见成效

学术论坛对青年学者来说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上周上理工举行的系统科学专场青年学者论坛就已获成效——周末论坛吸引了60位青年学者参会,第二天就有位提交了面试意向,通过学院面试筛选,第二周就有13位进入了学校面试。而今天光学工程专场又吸引了70余名海内外青年学者参会。上理工人事处特别在论坛会场旁设置咨询台,在论坛前后和茶歇时间就有不少人来咨询人才政策、落户流程等。

“上海高校引才遇到的共性问题是城市生活成本比较高,所以尽管待遇上我们给出诚意,但对短期内家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青年人才吸引力其实不大。”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坦言,“我们利用上海和上理工的综合优势去吸引,比如上理工有较好的附属学校资源支撑子女教育。但青年学者更关注自身专业上的发展,我们就拿出最好的学科,为青年人才提供最好的科研平台、团队和实验设备来支持发展。”

对于许多在海外求学、发展的中国青年人才来说,回国是迟早的事,但何时回来,回来后到哪里发展却很难找到头绪。学术论坛提供了双方共赢的“精准”方式。作为先行者,今年华东政法大学已是第二次通过举办学术论坛引才,不久前第二届华东政法大学青年学者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278位青年学者的报名申请。而去年通过论坛“落户”华政的博士刘婧被聘为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学科研岗副教授,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作。“我长期从事美国法律与制度研究,学校的在线资源可以与在美国期间使用的资源对接,毕业于德国的同事也说华政拥有华东地区最详实的德语民法资料。”刘婧认为,科研条件细节、职能部门的实干支持、和谐的同事关系对处于职业起步阶段、急于适应新环境的青年教师来说是极为重要,也是令她得以心无旁骛施展才华的基础。

一人一策略用好人、留住人

吸引人才落户,发展得好才是成功。因此“一人一策”的人事政策在各高校酝酿、实施,为的是让引进的人才能够干得好、留得住。在上理工,学校搭建了固定的编制内平台和非固定短期平台供优秀人才选择加盟。也就是说,博士可以选择直接以教职入职,也可以以特聘研究员的方式进入1-2年的博士后工作站,出站后再加盟;一些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者青年人才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假或空闲期选择短期方式加盟。这些方案都通过协议制实现,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据了解,上理工机器智能研究院就以更灵活的方式签约,以团队考核形式获得更多自主权也释放更多活力。“这个团队涉及高水平论文、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等。而这样一来,团队自己管理,不同角色分工,搞研究的、推进成果转化的,各司其职更有效果。而以团队形式签能争取到比每个人叠加更多的支持,我们觉得只要完成协议制定的目标,这种方式也没问题。”

在华政,通过细致的人才政策支持,陈婧和刘骏、张大卫等优秀青年学者入选人社部“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资助人选按学科分类,法学学科全国只有5人;韩旭等5名老师入选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占市属单位(含高校)入选总数10%。

市教委人事处处长李兴华表示,揽蓄工程坚持“协同、共育、共享”原则,岗位设置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和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希望通过“上海高校青年英才揽蓄工程”,构建一个引智、引才、选才、育人的生态圈,建立一个一流学科、高峰高原学科相互协助的生态圈,建立一个高校合作培育人才的生态圈,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的人才引进与合作交流平台,打造上海人才工作“品牌和名片”。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易蓉

原文链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521448.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