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之窗

  • 2020.04.20
    4月16日,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暨医工交叉研究生院组织的医工交叉项目推进大会在综合楼报告厅举行,副校长刘平出席会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长海医院以及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市东医院等医院医生与我校参与项目教师、协同创新研究院、研究生院、大学科技园等部门负责人约100余人参加会议。推进会由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管骁主持。会上,刘平副校长介绍了此次项目推进会召开的背景与意义;他表示,当前我国高端医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国产医疗器械的市场空间巨大。他指出,从第一批医工交叉项目启动到现在,已有部分项目推进较快,产出了可预期的研发成果,未来产业化前景可期。组织此次项目推进会,有必要将学校下一步的医工交叉工作思路与大家做一个交流,为大家后期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做好铺垫,邀请到相关专家针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准入门槛,注册人制度和未来产业化道路上所必备的要素进行辅导。他希望,学校通过搭建更好平台,助力学校医工交叉工作更快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管骁、研究生院副院长金晶、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副院长程云章、拓金
  • 2020.04.20
    4月17日,2020——2021年上海市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授牌暨工作启动会议在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召开。上海市教委正式授予我校环境与建筑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同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BIM技术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负责人饶平平、冯磊)为上海市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校外实践基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汪歙萍,市学生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傅欣,教委学生处副处长吴能武,市学生事务中心副主任周红星,各基地负责人及成员等出席,会议由吴能武主持。会上,我校基地负责人对实践基地的前期准备情况、下一步的工作安排、特色亮点及预期成果进行了汇报。校企合作BIM技术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以BIM技术为培养关键点,把握市场需求,与企业深入合作,协同培养高校学生成为具备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型高新技术人才,解决BIM技术发展需求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校企共赢的良好局面。与会领导对我校实施校企合作、产业学院的创新实践模式表示赞赏,并从如何进一步整合统筹资源,突出实践基地的重点工作及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与本职工作相结合提出建议。目前,环建学院与上海建工集团等多家单位
  • 2020.04.18
    4月18日凌晨,我国科研团队首次利用机器学习反求设计(machine-learninginversedesign)实现三维矢量全息(Three-dimensionalvectorialholography)新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科学进展》上。该杂志为《科学》(Science)刊物旗下子刊,是一个涵盖所有学术领域的开放性、综合性科学刊物。这项光学全息技术领域的突破性研究,由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顾敏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完成。研究中基于机器学习的反求设计,可精准且迅速地产生一个或多个任意三维矢量光场,有望应用在超宽带全息显示、超安全信息加密以及超容量光存储、超精确粒子操控等各个领域。光是一种电磁波,其在介质中传播的同时伴随着电磁和磁场的振荡,被称为光的矢量特性。研究人员介绍,基于光波的横波特性,光的振荡通常被限制在与其传播方向垂直的二维平面上。近些年,科学家研究发现光的振荡可打破传统二维平面的束缚,通过干涉产生纵向光振荡,即形成第三维光矢量。但精确产生任意三维矢量光场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物理学上,通过求解
  • 2020.04.16
    4月15日上午,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课程思政工作推进会在格致堂108会议室举行。学院党政班子成员、专业负责人、教工党支部书记、课程思政立项教师、辅导员共30余人参加,校党委书记吴坚勇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姚秀雯主持。会上,副院长徐斐首先介绍了课程思政领航学院年度任务分解落实情况及下一步计划。通过成立课程思政工作小组、落实落细各项任务、组织集中研讨备课、开发课程思政案例库等举措,确保按期保质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思政全覆盖“两步走”建设目标,即2020年实现教师和学生全覆盖,并形成专业大类课程思政案例汇编;2021-2022年实现教师、教学、课程全覆盖。随后,5位教师代表分别就课程思政教学开展情况进行交流汇报。专业教师结合课程的德育目标,积极探索专业内容中的育人内涵,将德育和思政元素通过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张建国讲授的课程《食品法规与标准》获2017年上海市课程思政立项项目,他通过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和讲授内容的多元化,提升了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和喜爱度。胡冰山从课程《假肢矫形器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
  • 2020.04.10
    4月8日下午,我校在格致堂108会议室召开高水平地方大学学科建设中期评估工作推进会。副校长刘平、五大一流学科和高原学科负责人及科技发展研究院(科技处)、党委(校长)办公室、规划处、人事处、研究生院、教务处、财务处相关负责人和专家等参加会议。会议由科技发展研究院(科技处)处长张大伟主持。副校长刘平指出,在即将迎来高水平地方大学学科建设中期评估之际,召开中期评估工作推进会,主要是落实学校对高水平地方大学学科中期评估各项任务的组织和部署。各重点学科需要瞄准一流目标和一流水平,认真准备评估材料,完善支撑数据,突出标志性成果,把高水平中期评估与第五轮学科评估有机结合,共同推进。会上,5大一流学科和高原学科的学科负责人逐一汇报了学科的建设目标、建设任务、进展情况、与标杆学科对比分析及目标达成趋势。副校长刘平和与会专家听取汇报,并与学科负责人就学科实力、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国际影响力等核心任务的建设成效及目标达成度进行了深入地交流和研讨。高水平地方大学学科建设中期评估旨在以评促建,考察学校整体建设任务和重点建设学科建设目标的客观完成情况,对标国内其他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情况。
  • 2020.04.10
    4月8日下午,我校在格致堂108会议室召开高水平地方大学学科建设中期评估工作推进会。副校长刘平、五大一流学科和高原学科负责人及科技发展研究院(科技处)、党委(校长)办公室、规划处、人事处、研究生院、教务处、财务处相关负责人和专家等参加会议。会议由科技发展研究院(科技处)处长张大伟主持。副校长刘平指出,在即将迎来高水平地方大学学科建设中期评估之际,召开中期评估工作推进会,主要是落实学校对高水平地方大学学科中期评估各项任务的组织和部署。各重点学科需要瞄准一流目标和一流水平,认真准备评估材料,完善支撑数据,突出标志性成果,把高水平中期评估与第五轮学科评估有机结合,共同推进。会上,5大一流学科和高原学科的学科负责人逐一汇报了学科的建设目标、建设任务、进展情况、与标杆学科对比分析及目标达成趋势。副校长刘平和与会专家听取汇报,并与学科负责人就学科实力、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国际影响力等核心任务的建设成效及目标达成度进行了深入地交流和研讨。高水平地方大学学科建设中期评估旨在以评促建,考察学校整体建设任务和重点建设学科建设目标的客观完成情况,对标国内其他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情况。
  • 2020.04.10
    4月2日,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暨医工交叉研究生院开展第二批次医工交叉项目立项评审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学院院长庄松林、副校长刘平、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医院院长肖建如、长海医院副院长廖专以及校内相关专家出席此次评审会。来自长海医院、长征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医生和我校教师共计50余人参与此次项目答辩。答辩会由肖建如和张大伟主持。项目答辩开始前,刘平副校长组织项目评审专家进行评审规则介绍,他表示,医工交叉项目的总体导向是支持能产出满足实际临床应用需求的样品,最终实现产业化。他指出,第二批医工交叉项目自启动以来,受到了老师与医生们的积极支持,从医生们提出临床实际需求,到双方联合开展研发,再到后期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已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来支持这些工作。他希望,通过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这个平台能为给更多的教师和医生提供帮助,助力科研成果早日落地转化,也解决实际临床需求。随后,项目答辩分两组进行,项目负责的老师和医生共同进行呈述与答辩。答辩评委就项目可行性,产业化前景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提问。为期一天的答辩在严谨氛围中进行。通过此次答辩评
  • 2020.04.10
    4月2日,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暨医工交叉研究生院开展第二批次医工交叉项目立项评审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学院院长庄松林、副校长刘平、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医院院长肖建如、长海医院副院长廖专以及校内相关专家出席此次评审会。来自长海医院、长征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医生和我校教师共计50余人参与此次项目答辩。答辩会由肖建如和张大伟主持。项目答辩开始前,刘平副校长组织项目评审专家进行评审规则介绍,他表示,医工交叉项目的总体导向是支持能产出满足实际临床应用需求的样品,最终实现产业化。他指出,第二批医工交叉项目自启动以来,受到了老师与医生们的积极支持,从医生们提出临床实际需求,到双方联合开展研发,再到后期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已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来支持这些工作。他希望,通过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这个平台能为给更多的教师和医生提供帮助,助力科研成果早日落地转化,也解决实际临床需求。随后,项目答辩分两组进行,项目负责的老师和医生共同进行呈述与答辩。答辩评委就项目可行性,产业化前景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提问。为期一天的答辩在严谨氛围中进行。通过此次答辩评
  • 2020.04.09
    4月7日下午,环境与建筑学院在306会议室召开课程思政工作专题推进会,参加会议的有学院党政领导、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小组成员、领航团队负责人、领航课程负责人、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负责人。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焦雪勐主持。焦雪勐书记要求所有领航课程都要按学校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提出领航课程负责人应与学院内目前尚未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结对子,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全面覆盖学院开设的所有课程。学院将加强顶层设计、积极引导、强化监督。彭斌副院长解读了《上海理工大学课程思政领航计划落实落地落细任务书》,并按任务书进行了详细工作安排。要求团队和课程负责人按申请书中所提的目标,探索思政育人元素与专业知识点融合的方式,凝练特色、积累资料。与会教师就各自团队和课程的建设情况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最后黄远东院长强调,领航学院建设是学院的工作重点,学院将会按照学校要求修订年度考核方案,充分体现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团队、课程负责人要仔细对照学校要求、确保每一项任务的完成。学院将进一步引导和激励,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课程思政工作专题推进会现
  • 2020.04.09
    4月7日下午,环境与建筑学院在306会议室召开课程思政工作专题推进会,参加会议的有学院党政领导、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小组成员、领航团队负责人、领航课程负责人、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负责人。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焦雪勐主持。焦雪勐书记要求所有领航课程都要按学校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提出领航课程负责人应与学院内目前尚未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结对子,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全面覆盖学院开设的所有课程。学院将加强顶层设计、积极引导、强化监督。彭斌副院长解读了《上海理工大学课程思政领航计划落实落地落细任务书》,并按任务书进行了详细工作安排。要求团队和课程负责人按申请书中所提的目标,探索思政育人元素与专业知识点融合的方式,凝练特色、积累资料。与会教师就各自团队和课程的建设情况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最后黄远东院长强调,领航学院建设是学院的工作重点,学院将会按照学校要求修订年度考核方案,充分体现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团队、课程负责人要仔细对照学校要求、确保每一项任务的完成。学院将进一步引导和激励,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课程思政工作专题推进会现
  • 2020.04.09
    3月27日,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暨医工交叉研究生院开展新一轮医工交叉项目立项评审工作。校长丁晓东,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电学院院长庄松林,副校长刘平,上海交大医学院科技发展处处长丁健青、交大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元义,以及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新华医院、九龙医院相关专家等出席此次评审会。参与50余项医工交叉项目的医生和教师参与答辩。答辩会由丁健青和科技处处长张大伟主持。
  • 2020.04.09
    3月27日,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暨医工交叉研究生院开展新一轮医工交叉项目立项评审工作。校长丁晓东,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电学院院长庄松林,副校长刘平,上海交大医学院科技发展处处长丁健青、交大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元义,以及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新华医院、九龙医院相关专家等出席此次评审会。参与50余项医工交叉项目的医生和教师参与答辩。答辩会由丁健青和科技处处长张大伟主持。
  • 2020.04.03
    根据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近日下发的“关于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2020年入选院校的通知(人文中心函〔2020〕9号)”,我校成功入选2020年首批筹建合作本科院校(该项目全国范围内获批本科院校共计39所)。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实施,旨在通过中心、学校和企业合作建设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打造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人文交流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平台和高地,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技能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和协同“走出去”,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实践平台及品牌项目。我校入选项目由国际交流处组织光电学院与机械学院协同申报,并为此成立由国交处、光电学院和机械学院共同参与的专人申报小组。申报小组前期进行了大量且细致地材料准备并撰写可行性报告,在此过程中得到学校规划处、科技处及教务处等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我校申报入选后将建设亚龙智能国际学院,首批下设智能控制技术中心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中心。两个中心将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汇聚优秀师资和资源,合力打造上海理工大
  • 2020.04.03
    根据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近日下发的“关于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2020年入选院校的通知(人文中心函〔2020〕9号)”,我校成功入选2020年首批筹建合作本科院校(该项目全国范围内获批本科院校共计39所)。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实施,旨在通过中心、学校和企业合作建设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打造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人文交流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平台和高地,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技能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和协同“走出去”,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实践平台及品牌项目。我校入选项目由国际交流处组织光电学院与机械学院协同申报,并为此成立由国交处、光电学院和机械学院共同参与的专人申报小组。申报小组前期进行了大量且细致地材料准备并撰写可行性报告,在此过程中得到学校规划处、科技处及教务处等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我校申报入选后将建设亚龙智能国际学院,首批下设智能控制技术中心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中心。两个中心将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汇聚优秀师资和资源,合力打造上海理工大
  • 选择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