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团市委、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市人大社会委、市政协社法委、市精神文明办和市学联联合主办的2025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公布表彰名单,我校推荐的8个项目全部获奖,共斩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
本次大赛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聚焦国家战略,聚焦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热点问题,鼓励广大青年学生通过调研和实践了解国情、服务社会。
经过校级初赛、决赛的层层选拔,我校共推报8个项目参加2025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市级比赛。其中,2个项目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市级决赛。赛前,校团委组织了专项辅导与模拟答辩,帮助参赛团队进一步打磨成果内容,强化现场表现能力。10月25日,大赛决赛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功举办,校团委带队参赛,各团队顺利完成决赛答辩。
决赛现场合影
【延伸阅读】市赛获奖项目介绍
二等奖项目
【项目名称】:数智化背景下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探究——以贵州“村T”为例(校团委)
【团队成员】:陆玲珑、陈文俊、张嘉皓、王煜珏、王乙珺、崔欣瑜、郭黄鎏鋆、林长亮、余沛东
【指导老师】:杨苗蕾、邢青、贾承政
项目简介【】:实践团围绕“让非遗活起来”主题,紧扣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契合点,依托贵州“村T”文化热点,构建“文化解码-传播赋能-设计活化-运营造血”四位一体实践模型。团队深入贵阳、凯里等6个非遗聚集区,联动当地政府部门、企业及传承人开展深度调研,形成28小时影像记录、400余份问卷及3套产学研方案,2项提案获凯里市文旅局认可,实现非遗保护从学术到产业的闭环落地。实践推动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设计、数字传播融合,探索非遗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团队合影
三等奖项目
【项目名称】:长三角“稻&渔”产业发展现状、延伸路径与AI赋能(环建学院)
【团队成员】:李颖、孙王赟、唐古、李志恒、赵雯慧、黄静怡、张旭、王明珠、胡心如、秦好明、谢稷霖、俞文杰、吴瑶
【指导老师】:李飞鹏、殷洁如、周蓉
【项目简介】:实践团紧扣国家乡村振兴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聚焦“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围绕生态循环、产业延伸与AI赋能展开系统研究。团队历时数月,实地走访安徽、江苏、浙江及上海等四省市十余个乡镇,开展座谈8场,访谈农户超百人,回收有效问卷500份,形成12万字调研报告,总结出“安徽量大、江浙质优、上海高精”的区域发展格局。基于环境科学与智能技术交叉视角,团队提出“循环水跑道养殖”、“智能水质监测”等创新方案,推动产业绿色化、数字化升级。
团队合影
【项目名称】:新质交通,人享其行——上海市出行即服务(MaaS)系统发展困境与优化对策调研(管理学院)
【项目成员】:王果、王术、王煜珏、须俊铭、杨任誉、贺浩楠、尹昌东
【指导老师】:李文翔、刘魏巍、赵来军
【项目简介】:实践团围绕出行即服务(MaaS)系统开展调研,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分析评估了上海市MaaS系统发展现状与公众认知,并深入走访调研了上海市交通部门、“随申行”等MaaS运营企业及社区基层,发现当前MaaS系统存在“多模式出行割裂、跨主体协同困难、用户粘性不足”三大困境。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团队提出推广一体化出行套餐的破解思路,并通过陈述性偏好调查,评估用户对一体化出行套餐的支付意愿。基于调查与实践成果,团队提出“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多主体协同的MaaS系统优化方案,包括推广个性化MaaS套餐、优化票制体系、畅通数据共享、打造绿色低碳“15分钟出行生活圈”等对策建议。相关研究成果已被“随申行”运营企业采纳,为上海市绿色出行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团队合影
【项目名称】:四色绘振兴,科创促共赢——宁夏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研究生工作部)
【团队成员】:王婕晔、傅月明、王涵志、邱立都、朱子环、吴美霖、鲁振杰、石丰瑜、靳炯
【指导老师】:王张琦、曹桂馥、林发龙
【项目简介】:实践团基于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背景,奔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围绕 “科创-智联-振兴”三维互动框架,以“盐碱白”“葡萄紫”“枸杞红”“乌金黑”四种颜色概括盐碱地治理、葡萄酒酒庄、枸杞产业和能源产业转型四个典型案例,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与案例分析发现科技创新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品附加值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数字化技术与跨区域协作机制实现要素优化配置与产业链协同;三产融合有效促进产业增值、文化传承与就业拉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团队合影
【项目名称】:“扁担精神薪火传,科技赋能筑梦行——基于黑虎庙小学教育实践的乡村振兴调研(机械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张栋、陈欣妍、谢复荣、杜欣宇、曹子睿、时政钰、刘魏嘉、李佳美、叶超豪、唐语凡、冯博涵
【指导老师】:曹森彬、韦彪
【项目简介】:实践团赴河南南阳镇平黑虎庙小学,以张玉滚 “扁担精神” 为内核,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聚焦山区教育短板与产业困境,构建 “科技启蒙+语言提升+精神传承” 支教体系,开设AI、机械原理等特色课程,推广普通话破解交流壁垒。同时调研玉雕产业与特色农业,探索 “机器量产+匠人精雕” 模式与产业融合路径。实践形成3大可持续方案,获15篇媒体报道、总阅读量超50万,搭建 “精神传承-教育帮扶-产业反哺” 闭环,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 “上理方案”,彰显青年责任担当。
团队合影
【项目名称】:“执星火•绣青峦,沪皖春风度六安”——从大别山出发的革命老区振兴之路(机械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刘浩,巫怡,李鸣谢,朱弘宇,潘利莎,彻乐木贡,朱昀,梁智博,牛家龙,叶宇泽
【指导老师】:汪瑜
【项目简介】:实践团队锚定“先富带后富、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使命,以沪皖对口协作为载体开展实践。实践团聚焦六安红军广场、六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六松现代产业园、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六安学校等6个核心帮扶点位,与园区、医院、乡村等一线主体深度交流,系统梳理三级政策协作框架,总结产业协同、民生保障等领域的实践逻辑。团队提炼出的可复制帮扶经验,为全国革命老区的对口合作提供了“沪皖实践样本”。
团队合影
【项目名称】:「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城乡劳动教育差距弥合路径探析——基于湖南三江镇留守儿童夏令营的生动实践(出版学院)
【团队成员】:盛佳文,孟欣然,蒋希之,肖淳睿,乔雅清,宋靖童,王程钰,王楚衍
【指导老师】:焦夷通,王蕊,杨阳
【项目简介】:实践团与湖南三江镇政府联合开展了“童心筑梦·爱满三江”夏令营,通过上海理工大学与三江镇政府的深度耦合,构建了“高校智力支持+地方行政推动+社会资源参与”的三维协同机制,为城乡劳动教育要素的精准对接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共生理论与夏令营实践的双向互动,证实了城乡劳动教育从“失衡对立”到“互惠共生”的可行性。当城市与乡村在劳动教育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建立信任机制、协同创新发展时,不仅能弥合教育差距,更能培育兼具文化自信、科学精神与劳动情怀的时代新人,为乡村振兴与教育公平提供双重助力。
团队合影
【项目名称】:“小院”藏智,“兴农”有方:科技小院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探索——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健康学院)
【团队成员】:閤梦洁、于思航、沙奕君、全延、靳智涵、刘娟娟、阿依库提、官馨、王荣、江华宸、张晰水、田正原
【指导老师】:吴悦、李陈财、曹桂馥
【项目简介】:实践团于2025年7月奔赴宁夏,开展为期5天的科技小院专题调研。团队深入走访贺兰瓜菜、永宁肉牛等多家科技小院,以田地为“黑板”、作物为“教材”,系统考察其运行机制与实践成效。调研发现,科技小院通过“零距离”服务模式,在推动宁夏“六特”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培育知农爱农人才等方面成效显著,真正实现了“问题从生产中来、成果到田间里去、人才在实践中炼”。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团队从青年视角提出政策支持、技术推广等多维度优化建议,为推动科技小院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展现了上理学子知行合一、服务乡村振兴的青春担当。
团队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