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下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盛春一行赴微创医疗器械(集团)公司开展专题调研,围绕产教融合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深化等议题与企业方深入交流。微创医疗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劼、政府事务与科技发展资深总监卢莎、道通医疗总经理张立争、科技发展主管梁诗迪等人接待并参与座谈。
座谈会伊始,梁诗迪首先介绍了企业与该校的产教融合合作基础及工程硕博士培养现状。她指出,微创长期深度参与国家人才培养计划与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与该校的合作已形成成熟模式——早在2016年便联合搭建“微理班”,构建企业项目库实现学生与科研项目的双向选择,目前公司在职员工中该校校友已超130人,多人在核心研发、项目管理岗位成为骨干力量,充分体现了双方合作的育人成效。
随后,卢莎从人才培养的堵点痛点切入问题,提到校企双方联合培养的“微理班”毕业生留用率高、职业发展潜力突出,但当前大部分联合培养仍面临高校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难题“如何将产业行业痛点分解与高校研究培养对齐思路以形成统一培养目标。”为此,她建议“以终为始”的培养目标,结合企业提出的行业痛点课题展开联合培养以及科研合作交流,以聚焦行业产业痛点为问题导向开展学生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企实习,可以缩短岗位角色适应周期,更快适配岗位需求。
张劼则从行业特性出发,阐述了卓越工程师的核心素养要求。他提出,医疗器械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高且受法规严格监管,因此人才需具备“好奇心、自驱力、耐心”三大特质——好奇心驱动技术探索,自驱力保障持续学习,耐心支撑长期深耕。“我们在人才聘任中格外关注深耕性,对频繁离职、缺乏行业专注度的人员会谨慎评估,这与高校‘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专注精神’的目标高度契合。”张劼补充道,企业也期待高校在课程中融入更多行业实操案例,强化学生的工程思维与合规意识。
作为双方合作培养的“微理班一代”毕业生代表,张立争分享了自身成长经历。“在校期间,学校为我打牢了材料学、数理统计等基础学科知识;进入微创实习后,我每周至少1天到后来的一周3、4天深入一线项目,从参与专利申报到协助解决产品研发难题,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让我毕业时就能无缝对接工作。”他的经历直观印证了校企协同培养对缩短人才成长周期、提升岗位适配性的重要作用。
座谈中,双方围绕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可持续性等核心议题展开热烈研讨,最终达成多项关键共识:一是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确保学生入企实习期间有企业导师全程指导、学校跟踪反馈;二是共同优化课程体系,将医疗器械行业法规、生产线实习模块纳入培养方案,同步更新教学内容以适配行业发展;三是完善企业导师激励政策,计划为企业导师提供专项资助,激发其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五是探索“高校科研+企业需求”的合作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横向技术服务,同时对接政策补贴资源,明确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在联合培养中的责任分担。
会前,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盛春一行还参观了微创集团展厅,详细了解企业发展历程、核心产品研发成果及区域产业协同布局,对微创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实力与人才培养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双方表示,未来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进一步探索市场逻辑与教育逻辑的“融点”机制,强化三方联动,共同培养适应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区域产业升级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