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2025中德智声国际音乐节复赛(中国区决赛)暨“AI赋能声乐表演与美育展演·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理工大学音乐堂二楼沪江之厅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学院、德国下萨克森州立歌剧院、ICC欧洲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协会主办,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承办。活动涵盖开幕式、科艺融合论坛及现场复赛与证书颁发等环节,持续一天时间圆满收官。
本届音乐节以“科技+艺术+美育”为主线,集中呈现人工智能深度介入声乐美育、赛事评价与美育普及的创新实践。上午9时,开幕式正式启动,由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学院副院长朱慧锋和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学院音乐系主任李花分别主持,以“以声为媒、以智为翼”的展演愿景,为全场营造出融合艺术与科技的独特气息。上海理工大学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志清出席本次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庄松林宣布复赛开幕,并强调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关键技术,与美育这一新时代育人所需相互赋能,科艺融合正是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中奥科技外交与文化交流领域的专家雷风云在发言中回望中欧音乐文明的深厚积淀,指出欧洲古典声乐传统与中国数智教育优势在上海相遇,将为跨国声乐教育生态注入新动能。他引用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寄望青年用艺术与科技共同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庄松林致辞
李志清发言
雷风云发言
在科艺融合论坛中,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张大伟、沪江学院朱慧锋副院长、沪江学院音乐系特聘教授侯震一、德国下萨克森州州立歌剧院院长Oliver Graf等中外嘉宾围绕“AI赋能声乐审美、跨文化声乐教育合作、智能评价体系落地”等议题展开交流,为赛事的学术深度与国际视野奠定基调。Oliver Graf强调AI不会取代艺术家,而将成为更科学、更公平的人才培育新工具;中德在深厚声乐传统与人工智能创新上的互补合作,有望共同构建面向未来的国际化青年歌者培养体系。
张大伟发言
朱慧锋发言
Oliver Graf发言
侯震一发言
李花主持论坛
“数智人Diva宝贝”的亮相与发言是本场活动的最大特色。作为“智能声乐学伴”,Diva宝贝在开幕论坛中通过大屏与现场对话,以生动亲切的方式介绍其基于声学分析与AI建模的实时评测能力,展现AI如何成为歌者在日常训练中的“可视化耳朵”和“随身教练”,让技术具有温度、让学习更具陪伴感。在其背后,研发团队针对美声演唱在音高、音色、技巧与情感表达等方面高度耦合、维度复杂的特点,基于大量声乐演唱数据自主构建了高精度数据集,用于对关键演唱技巧进行精细标注与建模;并引入全维动态卷积和密集连接动态卷积网络等深度学习方法,对复杂频谱信息进行全维、多尺度建模。与此同时,团队将模型输出与多名专家评委的打分结果进行反复比对和校准,使Diva在音高、节奏、音色及整体音乐表现力等维度上形成与专家高度一致、稳定可靠的评分能力,为本次赛事及后续声乐教学提供了有据可依的量化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声音杂志(Journal of Voice)、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已申请6项软件著作权和3项专利,为系统的学术影响力与工程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比赛环节中,复赛选手来自国内外20余所高校与艺术机构,涵盖专业与非专业组。评审阵容由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资深教授以及来自德国下萨克森州州立歌剧院等机构的艺术家与业界专家共同组成,赛事采用“12位真人专家评委+ Diva智能评分”的融合评价机制,为赛事的专业性与权威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沪江学院副院长朱慧锋谈到:未来,AI和美育的结合也并非只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构建一个有机的教育生态系统,教师是培养学生的核心力量,AI则作为强大的辅助工具,为教师提供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全面助力学校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的新时代人才。
以声为桥,以智为翼。2025中德智声国际音乐节复赛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声乐竞技,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文明互鉴与科艺融合实验:让艺术更可感、更可学,让科技更有温度、更具人文指向。活动主办方表示,将以本届赛事为新起点,持续深化中德、中奥在声乐人才培养、AI美育教学与艺术科技融合领域的合作,共同培育兼具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