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之窗

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庄鹏飞博士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研究成果

2025-11-18 15 文:陈贝西 图:陈贝西 编辑:董真

在现代集成电路和高频通信等前沿科技领域,如何对狭小空间内的热量和电磁波进行高效、协同的管理,是决定设备性能与稳定性的关键。近日,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变换热学、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庄鹏飞博士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重标度Schwarz-Christoffel变换”方法,攻克了长期困扰多物理场超构材料设计的“界面失配”难题。相关研究成果以“重标度Schwarz-Christoffel变换”(Rescaled Schwarz-Christoffel Transformations for Isotropic, Polygon, and Multiphysics Metamaterials)为题,于2025年11月17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是论文第一完成单位。论文通讯作者包括戴高乐博士(南通大学)、须留钧博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黄吉平教授(复旦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

长期以来,基于共形变换理论的超构材料设计虽然强大,但在应用结构简单的各向同性材料时,往往导致器件与环境界面处的能流(如热流和电磁波)发生扭曲和失配,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针对这一难题,团队提出的“重标度Schwarz-Christoffel变换”方法将两种数学变换巧妙结合:首先利用经典的Schwarz-Christoffel变换处理复杂的几何形状,引导能流的主体路径[图(a)],再独创性地引入重标度变换,对界面处的能流密度进行精确重构和校准[图(b)]。该方法实现了理论上的“完美匹配”,使得能流能够平滑无损地进出功能器件。研究团队基于该理论成功设计并数值验证了热-电磁协同扩展器(expander)、引导器(guider)和隐身斗篷(cloak)等多种功能器件,展示了该理论的普适性和有效性。

该研究突破了传统共形变换理论在多物理场应用中的内在局限,为仅使用各向同性材料设计高性能、多功能超构材料提供了一套普适的理论框架。未来,该理论有望应用于芯片散热、电磁兼容、高频电路的热-电磁一体化管理等关键技术领域,为解决我国在高端集成电路和射频系统中的“卡脖子”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图(c)]。


论文原理图论文原理图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03/nzvh-lxr8


供稿单位: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