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的人才到企业用不上,企业急需的技能高校课堂教不到”,大学与企业间的“知识倒挂”现象,叠加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学生产业实践匮乏等问题,成为近年来制约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记者近日从上海理工大学(以下简称“上理工”)获悉,该校已启动深化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综合改革,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惯性,突破产教融合壁垒,实现学科交叉创新,为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人才活水。
有加有减,专业设置动态调整
撤销假肢矫形工程、网络工程2个专业,停招制药工程等4个专业……这是2025年上海理工大学本科招生专业设置上的新变化。
“2025年至2027年,学校将陆续停招、撤销、调整11个专业;从2028年开始,计划停招2—4个专业。”上理工教务处副处长李凌介绍,学校围绕医疗器械、能源动力、光电仪器、数控机床、工业智能、系统管理六大服务领域,在升级改造专业集群的同时,还将规划新设智能化、绿色化、交叉性的新专业,比如材料智能技术、航空航天、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低空技术与工程、具身智能、应急管理等。
上理工“格致创新班”的本科生在实验室开展交流
不只学科专业,上理工在培养结构上也进行“加减法”调整。具体而言,该校计划到2030年将普通本科理工农医类招生人数比例提高至78%及以上,并扩大专业型硕士招生规模,2030年研究生专业硕士招生占比超70%,理工农医类达85%以上,以满足高性能医疗器械、机器人等行业对人才的急需。
“增设专业并不是‘一增了之’,学校会全过程跟踪效果,如果不合适会继续调整;撤销的专业,若有需要,达到一定标准也可恢复招生。”李凌表示。
教与学都跨界,培养学生“真本领”
专业设置调整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紧随其后。
上理工开设“科研项目课程”,项目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碳能源等前沿领域。老师把科研项目挂到网上,在全校学生范围内招募不同专业背景的参与者;学生可根据兴趣跨学科选择项目,并进入实验室参与从选题到成果落地的全过程。
“如今,很多的科研项目都需要跨学科知识,像过去那样单靠一个专业的老师已行不通。”李凌解释。据悉,这样的科研项目可作为课程,折算成学生的学分,也可算作老师的课时数,满足了师生既做科研又上课的需求。目前,上理工已开设495门科研项目课程,涉及2300多名本科生。
上理工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学生正在做实验
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上理工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学生团队凭借两个源于企业真实需求和导师前沿课题的项目斩获全国金奖。从算法设计到样机测试,学生全程参与,真正把课堂知识用到了实际项目中。这是该学院人才培养成果的生动例证。
上理工健康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这方面开展的实践则更深入广泛。该学科面向三甲医院、行业企业招募导师,组建跨区域、跨单位、跨学科的“跨界导师组”,从现实需求中提炼基础研究课题,让学生的科研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近4年,该学科累计开设课程124门次,遴选302个临床研究题目,邀请617名医企导师参与教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近1300名。与此同时,依托医工交叉研究生院,该学科在上海36家三甲医院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推动医学与工学、理学多学科协作,目前已累计启动医工交叉项目360多项。
“科研绝不是孤立地‘开疆拓土’,学科交叉是互补与互助,唯有保持开放心态,才能实现创新突破。”博士生信保全从医学殿堂里持手术刀的“白衣天使”转而成为投身医工交叉领域的“跨界工程师”,对此深有感触。据悉,该学科已为行业输送3万余名校友,数量稳居全国高校第一。
此外,上理工在本科阶段开设了21个校内微专业,覆盖所有学生;同时开设5个跨校微专业,涉及校内外约350名学生。这些围绕数字经济、文创等领域开设的微专业课程能提升学生的交叉技能,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而针对产业急需人才,上理工研究生培养正在探索“缩短培养周期”的新方式,比如一些急需人才的专业,从本科大三开始进行本研贯通选拔,并开始本硕衔接课程;同时尝试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试点,即除了传统的写论文,实践项目或科研项目达到一定标准,也可拿到硕士学位。
来源:中国科技网
原文链接: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5-11/03/content_4259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