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关键环节。当前,应用研究型高校虽在成果转化上取得一定突破,但“转化难”“教师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仍突出,分类评价体系适配性不足、教师多重身份冲突等成为核心瓶颈。为破解这一困境,集聚校内外智慧探索改革路径,10月31日下午,我校在勤业楼207会议室举办尚理高教研讨沙龙,特邀校内外四位专家围绕“以分类评价撬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动能”为主题分享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科技园等相关负责人员30余人参会,高教研究所所长盛春主持会议。
南京工业大学陈红喜教授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赋能区域创新发展”为题,分享南工大的实践经验。作为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30条唯一综合试点高校,南工大以“松绳带、强纽带、紧腰带”三大策略深化改革:“松绳带”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线上股权审核等释放转化活力,全省率先设立“社会服务型”职称;“强纽带”整合国家大学科技园与技术转移中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紧腰带”聚焦江苏产业需求,突破技术,产生千亿级经济效益,为应用研究型高校转化提供“可复制样本”。
华东理工大学陈万思教授聚焦“科创企业家精神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创造性破坏”理论,提出科创企业家需具备技术创新、机会识别、风险承受三大核心能力。他以华昌集团50年转化历程(校办工厂→国际化技术服务)为例,阐释企业与高校协同的关键价值;同时介绍自主研发的脑电测试工具,可客观评估焦虑度、承压能力,为筛选“高适配”转化人才提供科学依据,破解“主观评价偏差”难题。
我校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宋晓燕副教授以“教师创业五阶段实践”分享个人经验,从 “问路(判断3D显示、数字康复等趋势)”“登山(从小颗粒度技术落地)”“登顶(用户测试优化产品)”“展望(整合跨领域人才)”到“翱翔(对接国家战略)”,生动展现科技创业型教师的转化路径。他依托我校康复工程平台,研发的数字康复技术已与清华、复旦达成合作,其“用客户资金做研发、不满意全额退款”的实践策略,为青年教师转化提供“低风险参考”。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毛建茹老师分享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证研究成果。她指出,教师已形成“科学家-转化者-企业家”三类角色,青年教师需职业安全感、中年教师需产业资源、资深教师需政策可持续性,建议通过“分类评价”“风险共担”“资源赋能”破解瓶颈,为政策落地提供“数据支撑”。
座谈交流中,与会教师就“文科成果转化”提问,专家建议以“学科交叉”赋能为切入点,如外语学科可聚焦 “科技翻译+跨学科合作”,对接我校科技园专项支持;文科办同步发布跨学科决策咨询项目,打通“文科+科技”转化通道。
盛春在总结中表示,此次沙龙为我校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提供“理论+实践”双重启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推动分类评价落地、强化科技园资源对接,高教所也将持续组织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为破解转化瓶颈、服务国家创新战略贡献“上理智慧”。
陈万思作报告
宋晓燕作报告
毛建茹作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