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简讯

上理工成功举办科技创新与翻译研究论坛暨第四届“沪江杯”科技翻译大赛颁奖典礼

2025-10-21 15 文:梁作甲 图:梁作甲 编辑:汪婷

1018日,“科技创新与翻译研究论坛暨第四届‘沪江杯’科技翻译大赛颁奖典礼”在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报告厅隆重举办 。本次活动由我校、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以及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理工类院校委员会主办,外语学院承办,上海世语翻译有限公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翻译》编辑部以及《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论坛开幕式由外语学院院长刘芹主持。

副校长蔡永莲在欢迎辞中指出,学校连续举办四届‘沪江杯”全国科技翻译比赛,为全莘莘学子和翻译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才华、交流互鉴的平台。希望外语学院以此为契机,把握翻译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赛促学,培养高水平科技翻译人才。她鼓励同学们保持对语言的热爱、对科技的追求、对未知的探索,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未来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科技前沿成果,造福人类文明。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谢宇在致辞中强调出版社将积极整合多方资源,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全方位助力科技翻译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蔡永莲致欢迎辞

谢宇致辞

刘芹主持会议

本次论坛的主旨报告围绕人工智能翻译带来的行业变革,生成式大语言模型在翻译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等热门话题展开,由张爱玲、朱一凡、吴文忠共三位著名翻译研究专家分享翻译实践研究心得。我院刘芹院长、韩戈玲副院长、MTI教育中心主任王勇、翻译研究所所长吴碧宇依次主持主旨报告。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围绕“智能时代人机协作新范式探讨—以同声传译中ASR技术应用为例”主题,指出自动语音识别(ASR)和自动语音翻译(AST)等技术虽能提升数字信息准确性,但存在“双刃剑”效应,过度依赖会削弱译员理解能力和译语流利度。张教授建议构建“以人为主、技术为辅”的协作机制,通过夯实基本功和提升技术素养,实现人机和谐互补。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朱一凡聚焦“大模型时代的机器翻译”,分享了生成式大语言模型带来的新思考,重点分析RAG(检索增强生成)与机器翻译的结合,以及机器翻译智能体的发展。朱教授展示大模型时代机器翻译的新样态,为培养面向人机协同环境的翻译人才提供思路。最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吴文忠教授以“科技翻译的‘较真儿’”为题,强调在AI冲击下,科技翻译需坚持严谨态度。他从语言文化理解、词性转换和中长句拆译等十多个方面阐述翻译案例,指出重要翻译必须亲力亲为,避免过度依赖AI,确保翻译质量,为本次论坛主旨报告画上了圆满句号。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做主旨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朱一凡做主旨发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吴文忠教授做主旨发言

接着,第四届“沪江杯”科技翻译大赛颁奖典礼拉开帷幕。本次大赛设立英、日、德与中文互译,吸引了来自242家院校及企事业单位、共计2192人次报名参赛。大赛评审委员会组织35位专家共进行初评、复评和总评三轮匿名评审,共评选出365名获奖者。其中,英语组获奖人数为263人,日语组获奖人数为61人,德语组获奖人数为41人;一等奖10人,二等奖20人,三等奖65人和优秀奖270人。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荣誉院长柴明熲教授,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原院长、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原会长左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刘芹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宋梅砚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叶湘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郑媛媛教授为获奖学生代表颁奖。中译英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师范大学陈家杏、英译中一等奖获得者上海理工大学朱钰、德译中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赵力霏、日译中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凤雅慧分别发表了获奖感言。该环节由我院25级研究生李奕慕、于青鹭、杨婧和王壮有主持。

颁奖典礼现场

获奖选手代表与嘉宾合影

随后,大连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杨俊峰、柴明熲和左飚三位教授分别代表大赛组委会致辞。杨俊峰从三个维度对大赛作总结发言,他认为,首先要立足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翻译正是破除语言藩篱,加速知识流动的基础设施,本次翻译比赛充分体现了翻译力与科技力的同频共振;其次,面向国际传播新格局,翻译是构建科技话语权的隐形推手,本届所有参赛译文中关于稀土元素对钢材性能的影响等议题的翻译,既保持了科技术语的严谨性,又实现了文化意象的创造性转化,正是讲好中国科技故事的微观世界。最后,锚定人才强国战略,专业教育学新工科加新文科融合创新,面对ChatGPTDeepseekAI工具的冲击,高校翻译教育,更应聚焦不可替代性及跨学科培养。

柴明熲在发言中结合他深邃的学术视野阐释了翻译能力养成的本质规律。他以参与百科全书编撰及联合国文件翻译的亲身经历为例,强调翻译素养的淬炼乃终身之功,即课堂习得的知识图谱终须在真实世界的语言疆场中拓展,在跨文化交锋的熔炉里重塑。他殷切寄语新生代译者:面对AI技术带来的挑战,高端、富有创造性的翻译工作依然离不开译者的人文智慧与专业判断。

左飚深刻阐释了科技翻译的双重维度,科技既是译者手中的利器,亦是其笔下的华章。他强调,科技翻译架起了全球知识共享与科技进步的桥梁,保障了技术产品精准的全球化与本地化,筑牢安全与合规的基石,促进经济发展与国际经贸工作,维护国家技术主权,增强国际话语权。他勉励翻译专业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精进,肩负起时代赋予翻译工作者的使命。

大连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杨俊峰通过视频做第四届“沪江杯”科技翻译大赛总结

柴明熲致辞

左飚致辞

上海世语翻译集团董事长、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曹斌指出“沪江杯”科技翻译大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他代表协办方希望“沪江杯”科技翻译大赛必将续新创辉,并对明年的“沪江杯”翻译大赛给予美好祝愿。

上海世语翻译集团董事长曹斌做总结发言

韩戈玲代表组织方发表感言

至此,“科技创新与翻译研究论坛暨第四届‘沪江杯’科技翻译大赛”圆满落幕,期待2026年第五届“沪江杯”焕发崭新气象、展现新劲动能!

会议现场

供稿单位: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