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人物

【TA从上理来】青春为笔 高原为卷 上理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奋斗华章

2025-10-28 53 文:张新妍、朱喆 图:封面图:王博 编辑:张新妍

当理想的种子落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上理人的青春开始了别样的成长。他们坚定地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康马、南木林、谢通门,将青春之我融入青春之西藏,以信仰之光照亮辽阔边疆。

从“跟班新人”到“治病救人”:“我和这片土地相互滋养”

【个人名片】温洪钊,中共党员,1994年3月生,通信工程专业,2017年7月进藏工作,现任西藏康马县雄章乡纪委书记。

“从对西藏的好奇探索,到读懂这片土地后的共情,再到决心扎根的笃定,我的初心就像转山的信徒,每一步都在靠近,每一步都在重新定义。”初到康马,温洪钊最先面临的是“水土不服”的考验:“人生地不熟,语言成了生活和工作的最大障碍。”为了打破隔阂,他主动向藏族同事请教:“只要有不懂的,就厚着脸皮问,慢慢能跟上工作节奏。”第一次参与巡察工作时,他还是个“跟班”的新人,跟着老同志们查会议记录核实决策程序、查财务凭证核实资金流向、查项目现场核实实施效果,慢慢摸清工作思路。

随着经验积累,他将学习到的工作经验方法运用到日常监督检查工作中,尤其是在村合作社监督检查中,有效发现资金使用方面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防止违纪违法事件发生。而参与留置案件的经历,更让他对纪检工作有了深层理解:“看到曾经的同事因懊悔和自责掩面大哭时,我突然明白纪检监察工作不是简单的惩处,而是通过治病救人实现政治生态的净化。”

谈及在藏8年的成长历程,温洪钊感慨道:“选择西藏不是浪漫的冒险,而是个人理想熔铸于时代使命的庄严承诺,建设西藏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在与这片土地的相互滋养中,收获生命的答案。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土地,终将见证我们这代人用初心铸就的钢铁防线和用忠诚浇筑的边疆长城。”

温洪钊(右)在工作

“认可”背后的坚守:“新时代青年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

【个人名片】王春云,中共党员,1994年12月生,自动化专业,2017年7月进藏工作,现任西藏南木林县委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

西藏南木林县委办公室内,王春云正伏案梳理着一叠工作材料。这位扎根雪域整整八年的青年,如今已成长为县委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

“新时代青年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在上海理工大学的四年,我不仅学好了自动化专业知识,更深入学习党史校史,了解到革命先辈为新中国奋斗流血牺牲的光荣历史,这些都激励着我把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我来西藏边疆基层工作的初心。”八年来,王春云先后在乡人民政府、市委组织部、县委巡察办和县委办工作:“我在基层与广大群众交心交友,他们慢慢信任我这个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也向他们学习了很多西藏风俗民俗知识。这些经历磨练了我的耐心、造就了我坚韧不拔的性格,让我从初出茅庐的懵懂大学生完成蜕变。”

凭借扎实的工作作风,王春云收获了沉甸甸的“认可”:连续六年获评优秀公务员称号,立下两次三等功。回望成长,王春云总结出三点深刻感悟:要保持谦虚,坚持学习;要保持谨慎,坚持原则;要保持热情,坚持热爱。“这八年,我实现了自我成长与工作进步的高度融合。”王春云说,能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实现价值,这份经历让自己无比珍视。

王春云(右三)在海拔5200米山口守国门

“空杯心态”走基层:“每天都在答题”

【个人名片】查明鹏,中共党员,1995年8月生,工业设计专业,2017年7月进藏工作,现任西藏谢通门县查布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我一直期待把在学校和工作中积累的知识、技能与理念,因地制宜用到西藏基层发展里,不管是经济社会进步、文化传承保护,还是生态环境保护,都想贡献自己的一点智慧和力量。”刚结束走村入户的查明鹏,额角还带着薄汗。

参加工作以来,查明鹏始终怀着“空杯”心态:“要边学边干、边干边悟,把加强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自觉、一种精神追求。”他用学习上的主动逐步赢得工作的前进:向理论学,紧盯党中央、区党委到县委的最新决策部署,“确保理论常学常新”;随时向领导同事学,把身边业务能手当老师,“认真学习他们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视角和方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向实践学,更是他成长的关键——工作职责的多重转换和工作内容的急速转变,促使他“边干边学、边学边思、边思边得”。

在高原工作,困难如影随形,高原反应、语言障碍、交通闭塞是每日“考题”。查明鹏坚持以“缺氧不缺精神,苦寒不降标准”作答:在走村入户中强健体魄,在解决问题中锤炼韧性,将个人奋斗融入雪域发展,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和培养。

查明鹏(左)在清理乡人民政府院内排水沟

青春为笔,高原为卷。上理人褪去青涩,在高原的风沙中锤炼筋骨,在基层的实践中沉淀智慧,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写下无愧初心、无愧时代的青春答卷。

供稿单位:宣传部、学工部、校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