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要闻

从工业救国到制造强国

思政金课《大国制造密码》讲述上理工百年工程教育史

2025-10-10 346 文:汪婷、佴嘉诚 图:王博、李新宇 编辑:汪婷

大国制造背后,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与精神基因?新时代的卓越工程师,又将如何炼成?上海理工大学以“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依托“制造业黄埔军校”的深厚底蕴,将红色工业基因与工程德育深深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交出了一份“硬核科技”与“家国情怀”相融合的生动答卷。近日,作为改革中的一抹亮色,全新思政金课《大国制造密码:工程思维与文化》火热开讲!

王凌宇授课

我们的工程教育,要超越知识的传授,走向思维的塑造;不仅在于解题能力的培养,更在于引导学子建立宏大的视野,深刻理解工程技术的演进以及全球格局的变迁,最终内化为一种深刻的工程文化素养。”1010日下午,学校党委书记王凌宇以《上理工百年工程教育史》为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融合校史传承与时代使命的精彩课堂。王凌宇从百年变局与数字社会的崛起讲起,生动梳理了中国从近代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逐步走向制造大国、制造强国的清晰脉络,引导学生在历史的纵深中理解工程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课程甫一推出,便吸引了来自光电、外语、出版、基础学院等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关注。基础学院2025级理科大类文长晞同学分享了她的选课初衷:“我选择这门课,是因为认识到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点,更要理解背后的逻辑思维。听了两节课,我发现这门课形式多样,不仅讲工程技术,更展现了大国视野;不仅从个人成长出发,更紧扣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通过这门课程,我们能看到一个更宏大的世界。”

《大国制造密码:工程思维与文化》课堂现场

作为学校“深化课程育人”的重点项目,《大国制造密码:工程思维与文化》课程由一支跨学科名师团队历时数月、精心打磨而成。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将工程思维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涵盖五大模块、十七讲内容,构建起“问题导向—系统整合—集成创新—工程实施—伦理评估”的完整思维闭环,着力培养学生从认知到实践、从技术到责任的全面素养。

未来,学校将持续挖掘红色工业文化资源,建设工业文化走廊,推动"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历史回响中汲取智慧,在时代召唤中勇担使命,真正成长为堪当制造强国大任的卓越工程师。

供稿单位:宣传部、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