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是高校在本科专业目录之外,围绕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开设的一组小而精的课程。
晚上、周末,甚至利用假期,去学“微专业”为自己充电,成为不少在校大学生的新选择。记者了解到,上海多所高校都在加快开设“小而精”的微专业,来培养市场紧缺的复合型人才,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上海理工大学的同学们参与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微专业的课程实践活动
微专业与主修专业互补,成为就业“加分项”
“微专业的开设小而精、短而新,将学生学习与就业深度融合起来,是深化本科教育变革,积极探索适应未来发展高质量教育的新路径。”据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吕长虹介绍,华东师大2022年正式启动本科生微专业项目,截至目前共立项32个微专业项目,覆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空间治理、数字贸易等多个领域。
华东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徐睿琪同学如今已经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她是微专业的首批尝鲜者。当时她选修了家庭教育微专业,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不仅学习了传统的家庭教育理论,还有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国际前沿理论,与她学前教育专业内容交叉互补,丰富了她的视角。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她把微专业的学习经历写进了简历,成为求职“加分项”。数据显示,选修了微专业的50名本科生的就业落实速度和质量都远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据了解,华师大这些微专业的设置都依托于学校的优势学科,由具备成熟师资与管理经验的院系设计课程体系。新建设的微专业率先在本科生中进行试点,创新采用单独编班形式,课程与主修学分挂钩。与传统课程相比,这些微专业课程修读年限为1-2年,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安排,采用小班化教学,微专业与主修连通,可以认主修课程学分。同时,颁发学校微专业证书,助力留学和就业。
据本科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学生报名非常踊跃,由于受到班额限制,有的专业还要进行二次选拔。本学期学校新推出软件工程关键技术与人工智能基础、智能算法与大数据分析、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数学资优教育、数学优师教育、空间治理与城市更新、AI+药学、AI+商学、实用俄语、德语通识课、实用西班牙语与跨文化交际、汉语国际教育、空间运营与数据科学等13个微专业,面向校内学生、校外学生、社会公众开放招生,截止目前共有140余人报名。
微专业还“包实习”,吸引力更强
“土木、管理等等多个专业的同学报名了我们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微专业,还有学生因为微专业实习被企业留用了!”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副院长刘一惊喜地说。
“2024年暑假,我们第一次开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微专业,到今年已经是第二期了。”刘一发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了。他告诉记者,这个微专业针对全校研究生开放,招生人数在40人左右,名额迅速被同学们抢光。
“我们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加上产教融合,在一个月时间内,为同学们集中讲授集成电路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会学习无人机研发实操,参与光刻掩膜实验等。”刘一说,学院还邀请了来自集成电路行业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的教授,共同为同学们讲授集成电路最前沿的研究和应用。
“同学们最期待的就是走进集成电路产业学习。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先后走进了Edwords、紫光展锐、日月新、意瑞半导体、中微半导体等企业参访。”刘一说,在校集中学习之后,同学们还要进入企业实习。“有22位同学进入到3家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开展一个月的实习,实习结束后,有17人留下进行第二轮为期5个月的实习。”
郑浩南同学坦言,“我学土木专业的,但我觉得专业并不能完全定义今后的发展方向。微专业可以帮助我拓宽视野,实习的企业也特别有含金量,对今后的就业也有帮助。”刘一副院长说:“集成电路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我们微专业提供的实习机会也很难得,去年就有一位同学因为选修了微专业成功留在了企业。”“接下来,我们想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范围,希望同学们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到龙头企业。”
记者了解到,不止是光电学院,其他学院也推出了颇具特色的微专业,比如管理学院推出的“人工智能”研究生微专业吸引了来自工商管理、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系统科学等十余个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选修。
鼓励学生跨界学习,线上“充电”资源越来越多
新学期,华东理工大学的十个微专业将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选修。“这些微专业包括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Mini-MBA、工业设计、法学、健康管理等。”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万永菁告诉记者,2018年华理就开始探索开设微专业,2021年全面上线微专业课程体系,实现所有微课程向学生开放,构建起跨学科学习的育人平台,2024年学校还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微专业共享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据悉,截至目前,已有2000余人次获得微课程证书,60名同学获得了微专业证书。
“同学们这种主动的跨界学习和探索的精神,正是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非常值得鼓励。”在万永菁看来,以兴趣驱动打破学科边界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有效拓展知识视野,更能在职业发展和学术深造中形成独特竞争优势。“比如,化工专业的同学选修Mini-MBA课程,通过跨学科项目研讨,既能掌握商业思维工具,又能培养多维度分析能力,这种复合型思维模式将为未来职业发展打开全新格局。”
记者了解到,除了各高校进行的微专、微课程等探索,教育部还开通了线上资源,供大学生们学习。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区,已遴选上线33个实用紧缺专业的138门一流课程和应用技能型“微专业”等1455门优质教学资源。各高校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12个急需紧缺领域的60个重点方向,建设“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来源:劳动观察
原文链接:https://www.51ldb.com//shsldb/zc/content/01997ac39a76c0010000d7c90f012ed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