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阳光穿过树叶,洒落在湛恩大道,见证着一批又一批教育工作者的坚守。无论是在三尺讲台还是实验室抑或是行政办公室,老师们在数不尽的光阴里默默书写着温暖而坚韧的育人诗篇。正值第41个教师节,新闻中心走进几位“三十年”坚守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他们的故事里,藏着学校育人初心的生动注脚,也映照着更多教育工作者扎根校园、护航成长的真诚。
讲台主心骨:30 年深耕,让知识结出成长硕果
三十年前,他们初登讲台,青涩却满怀热忱;三十年后,粉笔灰染白了鬓角,却未曾磨灭眼中的光。
1995年的秋天,机械工程专业的王新华第一次把复杂的机械模型搬到讲台前,拆解、组装的动作里满是对教学的期待。此后三十年,他带着学生跑工厂、下车间,深夜伏案修改实践方案,不仅捧回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更让学生在全国机械创新大赛中屡创佳绩 ——他的课堂始终与实践紧密相连,让知识在动手之中生根发芽。
如果说王新华的讲台是机械零件与实践智慧的交融,那么外语学院高军老师的课堂,则是知识传授与求真精神的共生。她至今记得初登讲台时,阳光洒在黑板上的温暖画面;三十年过去,她从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多部专著,却始终保持着每堂课提前半小时到教室的习惯。正如学生在回忆录里写的:“高军老师的课从来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在我们心中种下求真的种子。”
在校园的运动场上,体育部教师曹学锋的三十年,则是用汗水浇灌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守。他教过篮球、排球、游泳等多门专项课,面对运动能力不同的学生,始终坚持“分层训练”:帮协调性差的学生打磨基础动作,陪怕水的学生克服对泳池的恐惧。那些年里,他不仅多次获评杨浦区“优秀救生员”,更看着一批批学生从畏惧运动到爱上运动 —— 在他眼里,体育教育从来不是输赢,而是让每个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
王新华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右二)
高军老师和毕业生合影留念
曹学锋指导学生参赛
幕后筑路人:30 年坚守,为育人搭起坚实平台
教育的舞台上,不仅有聚光灯下的主讲者,还有那些默默搭台布景的幕后英雄,用行动诠释着“育人” 的另一种模样。
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的项培军老师,用他的三十年搭建起学生探索经济管理奥秘的“实验舞台”。1995 年参与筹建第一个实验室时,他连设备摆放都要反复推敲;此后三十年,他经手 12 个实验室的从无到有,令他最难忘是2006 年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日子 —— 和同事们连续奋战三个月,图纸改了又改,数据核了又核。“实验室就是我的讲台,” 他笑着说,“最值得骄傲的是,我的学生是未来的经济学家、管理专家。”
而国际交流处的潘涛,则以同样的坚守,为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架起了一座“桥梁”。翻开他办公室里那本泛黄的相册,中英国际学院筹建时的第一批师生笑容依旧清晰。当年为了引进外籍专家,他曾连续三个月加班到深夜,却从未觉得辛苦;如今,办公室墙上的合影越来越多,每张照片里留学生的笑脸背后都是学校国际化发展的坚实脚印。“看到学生能站在国际舞台发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潘涛感言道。
项培军带学生到企业交流(左一)
潘涛与留学生合影
心灵引航者:30 年陪伴,用温暖点亮成长之路
三十年育人路,奖杯与证书或许会褪色,但那些关于成长与蜕变的故事,却温暖人心。在光电学院于莲芝老师的手机里,就存着这样一段跨越二十多年的牵挂。
1995级的一名男生,曾因父亲重病差点辍学。于莲芝得知后,一次次帮他整理材料、申请助学贷款,陪着他走过最艰难的日子。如今,那个曾经迷茫的男生已成企业技术骨干,却从未忘记师恩 —— 每年教师节,他都会发来一句问候:“于老师,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 而这份牵挂,还延伸到了更多学生身上:班级里长期患病的女生,成了于莲芝时常谈心的对象,她总用温柔的鼓励,让女生坚持完成学业。在她看来,教育不是“流水线”,而是“慢耕耘”——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而老师要做的,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用耐心与温暖等待他们发光。
2025届研究生论文答辩后于莲芝与同事及学生合影
三十年很长,长到足以让青丝成雪;三十年也很短,短得像昨天第一次站上讲台时的那声"上课"。这些老师们用人生最宝贵的三十年,诠释了什么是"择一事终一生",他们平凡如苔花,却默默绽放出教育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