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简讯

环境与建筑学院“技能赋能 水润申城”实践团探索上海百年水处理技术发展与世界技能大赛的契机

2025-08-25 11 文:殷洁如 图:殷洁如 编辑:董真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环境与建筑学院“技能赋能 水润申城”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了一系列以水和技能为主题的实践学习活动,在潺潺水流中探寻城市供水的前世今生,厚植节水护水的责任担当。

海理工大学科技园

6月17日,实践团来到了第一站——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是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

首先入目的是科技成果展示区,陈列着众多高校科研团队研发的创新成果,涵盖了先进制造、环保技术、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来到实验体验区,尝试进行混凝实验。混凝实验虽结果不甚理想,也给予成员们小小失落感,但更多的是对实验原理的深入思考与操作经验的可观成长。

上海自来水科技馆

71日上午,实践团成员们走进了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二站——上海自来水科技馆。

上海自来水科技馆坐落于黄浦江畔,是一座集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馆。馆内通过丰富的史料、珍贵的文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生动展现了上海自来水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首先来到“水的源头”展区。这里陈列着上海早期取水设备的模型和实物,斑驳的铸铁管道、古老的水泵机组,仿佛在静静诉说着上海供水事业起步的艰辛。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来到“水的处理”展区。通过互动模型和虚拟演示,大家详细了解了现代自来水处理的工艺流程,从原水预处理、混凝沉淀,到过滤消毒,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至关重要。

上海市人才发展服务中心杨浦中心

71日下午,环境与建筑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第三站——上海市人才发展服务中心杨浦中心。

上海市人才发展服务中心杨浦中心始终致力于为各类人才搭建发展舞台、提供专业服务。此次举办的水处理比赛,吸引了众多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和团队踊跃参与。赛事旨在以竞技为桥梁,促进水处理技术的交流与创新,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参观进行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有幸对几位参赛选手进行了采访。世界冠军焦贺铭表示:“该大赛与本科学习有较大差异,更注重培养实操能力。”

当被问及在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应对心态时,他回答:“虽有理论基础,但从‘知’到‘行’有壁垒,保持平常心才能更快适应新的比赛环境和要求。”

对于环境类的本科生,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污水处理涉及内容广,智能化是值得关注的拓展领域;同时也要结合专业传统特点。”

采访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上手实践水处理装置,成功完成了水处理模拟装置的拆装操作。

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医疗事业部

72日,实践团走进第四站——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医疗事业部。

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医疗事业部一直致力于为医疗建筑领域提供专业服务与创新方案。

在高飞教授的引导下,大家首先来到智慧医科项目展示区。这里陈列着先进的医疗建筑设计模型、智能医疗环境系统筹,生动展现了智慧医科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创新成果。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参加了专业讲座。高飞教授结合自身科研和实践经历,详细介绍了智慧医科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高飞教授指出,智慧医科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互动交流环节,学院周蓉副书记和医疗事业部邵寅燊党总支书记就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世界技能博物馆

73日,实践团来到第五站——世界技能博物馆。

世界技能博物馆作为展示世界技能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收藏和展示了众多与技能相关的珍贵文物、展品和资料,承载着丰富的技能文化内涵。

大家首先来到世界技能发展历程展区,这里通过丰富的史料、珍贵的实物和生动的场景复原,展现了世界技能从起源到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来到技能成果展示区。这里陈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技能作品,涵盖了制造、建筑、信息、交通等多个领域。从精美的手工艺品到先进的工业制品,每一件作品都令人叹为观止。

调研活动虽暂时告一段落,环境与建筑学院“技能赋能 水润申城”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们的热情依旧不减。通过实地参观和互动体验,实践团成员们不仅开阔了视野,深刻认识到了水资源的珍贵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深入了解了世界技能尤其是水处理技能发展的前沿动态,更在实践中切身到技能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了专业使命、增强了学习动力。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此次实践所学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真正做到“技能赋能,水润申城”,为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单位:环境与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