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子组建“械宛童行”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河南南阳(古称宛),以“乡村振兴”为靶心,与时代先锋、感动中国人物——张玉滚校长取得联系,踏上实践之路。他们秉持“童心”,用支教播撒知识,在大山孩子们心中播下科技的种子,帮助他们筑起科技强国的梦想。他们秉持“同行”,用学科知识贡献力量,发挥机械学科特长,为富民强村贡献智慧;用产业调研链接资源,让乡土特色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以推普为桥,让沟通无界、心意相通。他们秉持“同心”,在南阳红色的大地上,红色故事的回响与榜样精神的感召,正为他们的成长注入厚重力量。
(一)“童心”谱绘希望:支教撒播先进知识,筑牢科技强国梦想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为聚焦乡村教育需求,实践团队走进张玉滚校长所在的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开展了为期一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支教活动,让青春的力量在乡村教育的土壤中扎根生长。团队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多元课程,涵盖人工智能启蒙、机械原理探秘、传统文化教育、普通话推广与普及、心理健康护航、生命安全教育及摄影艺术发现等多个领域。
AI对话在指尖跳出智能前沿的火花,孩子们用稚嫩的指令与程序“对话”,让屏幕那头的回应接住每一个好奇提问;齿轮杠杆拼搭出机械的奥秘,孩子们亲手转动零件,看齿轮咬合带动杠杆升起,感受力与运动的奇妙联动;从车辆原理到智能未来,孩子们探索新能源奥秘;从传统驾驶到智能畅想,每一次都连着对未来的期待,让汽车科技的种子在好奇里生长……孩子们科技强国梦的种子在此刻悄然萌芽。
队伍课堂留影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们的成长环境,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家访,循着张玉滚校长曾挑着扁担走过的、孩子们每天上下学都必经的那段盘山路。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他们真切感受到乡村家庭对教育的热切期盼。“老师,俺们没啥文化,就希望孩子能多学知识,走出大山看看。”一位家长朴实的话语让队员们深受触动,队员们明白了“唯有教育才能强国”的深刻内涵,更加坚定了“用陪伴换成长”的实践决心。
队伍循山路家访留影
本次支教活动,不仅为黑虎庙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新知识、新视野,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队员们表示,将把这次支教的收获化为动力,继续关注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二)“同行”赋能产业:机械智慧嫁接乡土经济,青春脚步丈量振兴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玉与农产品作为南阳的支柱型产业,在这片沃野上,一场承载着青春使命与实践梦想的调研之旅徐徐展开。
调研团队首先来到雅润酒庄有限公司葡萄种植园,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在此展开。穿梭于葡萄田中,团队与负责人贾老师站在葡萄架下聊了起来。“大叔,您这葡萄看着品相真不错,平时都用啥种植技术啊?”他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回答:“我们已与当地高校取得了合作,这一片是试验田,科技真好啊!”走入酿酒车间望着硕大的酿酒罐,贾老师说:“咱这酒是纯葡萄酿的,从种植到采摘到发酵成酒,需要的时间不下三年。但这样好在葡萄不担心存放问题了,销不出去的葡萄就做成葡萄酒,也有很多的公司与我们合作。”望着大型的机械设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陈欣妍感叹道,“我们的专业知识就这样被应用在了农村农业中。”
队伍参观雅润酒庄有限公司
玉是如何从一块儿灰溜溜、脏兮兮的石头摇身转变为细腻油润之物,然后走进中国千万家的?国际玉城市场负责人叶德军介绍到:“南阳玉石产业链已相对完善,从上游的玉石开采、原料交易,到中游的设计加工,再到下游的成品销售,现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团队成员探访中国手工玉雕艺术大师姜宏彪,探寻“老手艺人”的匠心,也从中慕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学习新型高端机械加工设备如何代替手工完成玉的批量化生产。从玉器市场摊位里小而精的玉石产品,到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里玉的妙笔生花,精益求精;从石佛寺清晨的线下市场门庭若市,到梧桐树产业园电商直播间里的“一二三上链接!”梧桐树新经济产业园江经理介绍到:“这里曾经是废弃厂房,在我党的政策引领下,这里已变成了融合电商、文化等多产业的红色引擎。全国电商的玉大部分都从南阳发货,而他们都得进咱这进行验证。”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队员们寻着玉石的前世今生,拍照宣传,为玉石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队伍走访玉石产业相关企业留影
走进伏牛山中,队员与当地村民聊起当地的特色产业,村民们眼里泛起光:“咱这儿靠山吃山,这几十天正是一年一次的抓蝉好时候,晚上全家老小都出动去抓蝉。抓来的野蝉用处多着呢——蝉壳晾干了能入药,是药材商常收的好东西;新鲜幼蝉挑拣干净能做菜,当地餐桌上的时令鲜味;剩下的还能卖给养殖场当种苗,一年到头靠这‘抓蝉’的手艺,入药、食用、养殖三条路,稳稳当当地添份收入。”团队成员帮助村民细数分拣、晾晒,每一步都透着乡野生计的实在与智慧,也更真切地感受到这片土地上,自然馈赠与勤劳双手共同编织的生活图景。
村民指着院外晒着的棉树皮说:“这棉树树皮用处大,晾干后能入药,是药材商常来收的宝贝,树长得越老,树皮越金贵。”一旁的晾晒架上,刚采的香菇正散发着清香,“山里的香菇不用化肥,自然生长,炖菜炒菜都鲜,晒干了能存好久,是咱这儿走俏的土产。”田野中的玉米茎节窜得老高,耳畔却是村民的担忧:“今年的雨下得格外的少,天气较旱,之后这玉米咱还得再想想法子呢。”
队伍了解伏牛山特色农产业
随着调研的逐步深入,团队成员的身影穿梭于南阳的田间地头与产业园区。从石佛寺的玉石工坊,到雅润酒庄的葡萄种植园;从新经济产业园区,到山区村落……乡村振兴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葡萄架下农户的期盼、玉石匠人手中的刻刀、田里沉甸甸的收获,每一步走访,每一次交谈,都让队员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鲜活、更深刻的理解。
(三)"同心"赓续血脉:红馆里的青春党课,扁担上的精神传承
在南阳土地上,“械宛童行”团队成员走进当地红色展馆,在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前驻足沉思,在革命先烈与时代楷模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让青春的奋斗方向在红色洗礼中愈发清晰。
在雷锋纪念馆内,老党员张玉滚为团队成员上了一趟主题为“奉献”的主题党课。玻璃展柜里是泛黄的日记手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展板上记录着雷锋做过的数件小事,那些看似平凡的善举,让“奉献”二字变得具体可感。“以前总觉得雷锋精神很宏大,现在才明白,它就体现在生活中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里。”队长张栋感慨道。
“咚、咚、咚,敲三声,这在以前代表着上课铃。”张玉滚校长在时代楷模展厅演示着二十余斤重的老旧铜钟如何敲醒孩子们上课的热情。“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那段陡峭的山路里、那根磨破的扁担上,那坚守深山24年的岁月里,他改变了山里娃的命运,托起了大山的希望,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情怀与责任”、“务实与坚守”、“勤奋”、“自信”,张玉滚校长用这些关键词为团队成员上了一趟生动的党课,为团队成员的青春奋斗注入了强劲动力,也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走到彭雪枫纪念馆,一段段浴血奋战的历史扑面而来。这位从南阳走出的抗日名将,率部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在黎明破晓之际倒在了一线。队员们凝视着他的事迹,仿佛看到了他在硝烟中指挥作战的坚毅身影,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为理想信念一往无前的赤诚。
队伍参观相关红色纪念馆留影
队伍采访张玉滚校长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一的物质帮扶,更需要精神的传承与力量的延续。这些红色精神与榜样力量,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雷锋的奉献、彭雪枫的忠勇、张玉滚的坚守,都在告诉我们,青春的价值在于为人民服务、为理想奋斗。未来,我们要带着这份精神力量,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四)推普架设心桥:一字一句连山海,言相通处意相融
支教过程中,团队始终将推普融入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普通话推广与普及课上,队员们逐字逐句纠正孩子们的发音习惯,通过“绕口令”等趣味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普通话水平。队员们还分享了许多普通话小故事,告诉孩子们标准的语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与人交流。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积极运用普通话与当地从业者沟通交流。不少当地从业者普通话不流利,导致信息传递不畅,而团队成员标准的普通话表达,确保了调研信息的精准获取与反馈,为后续产业发展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切实为南阳乡村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队伍全过程推普留影
这场“我们为乡村办实事、乡村给我们上党课”的双向奔赴,恰是“械”与“宛”相互“童心”、“同行”、“同心”最生动的注脚——让机械的“硬核”与乡村的“温度”相遇,让青春的“行动”与时代的“需求”同频。支教的童心笑语、调研的同行务实、红色故事的同心同德,连同贯穿始终的推普行动,共同绘就了上海理工大学与河南南阳乡村振兴“双向奔赴”的温暖图景。未来,上理学子将带着这份收获,把实践所得转化为持续助力乡村的蓬勃力量。
“械宛童行”队伍实践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