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简讯

上理工环建学院“靛行者”团队赴贵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2025-08-18 55 文:殷洁如 图:殷洁如 编辑:汪婷

七月下旬,环建学院李飞鹏老师、康诗飞老师、王翀老师带领我校“靛行者”社会实践团队踏上前往贵州的征程,开启了一场以“研学薪传千年蜡染技艺”为主题的实践之旅。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蜡染,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为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贵州蜡染,作为中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的瑰宝,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以素雅的色调、精美的图案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是贵州各民族智慧的结晶。“靛行者”团队的同学们对这一古老技艺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带着探索与学习的热情,他们走进了贵州的蜡染之乡。​

第一站:福远馆藏识苗纹,靛蓝初染时光痕

黔地晨雾未散,上理“靛行者”团队已踏入福远博物馆的朱门。馆内木架上,数百件苗族蜡染珍品如凝固的星河——老布上的蝴蝶妈妈纹舒展翅翼,铜鼓纹沉淀着先民的叩拜,鱼鸟纹在靛蓝底色里游弋,仿佛能听见苗寨古歌里的生命回响。讲解员指尖划过一块百年蜡染背扇,“苗族姑娘从学步起,就跟着阿妈认这些纹样。蝴蝶是始祖,牛角是力量,每一针蜡迹都是写给天地的信”。团队成员屏息细看:蜂蜡在棉布上凝成的线条,或如悬崖藤蔓苍劲,或似溪涧流水柔婉,经靛蓝浸染、沸水脱蜡后,白纹与蓝底交相辉映,像把日月星辰裁进了布匹。作坊里,手艺人正演示蜡染流程:铜刀蘸蜡如握笔,在布上疾走如飞;浸缸里的蓝靛草汁液泛着幽幽光,是山野草木酝酿数月的馈赠;脱蜡时蒸腾的热气中,纹样骤然清晰,引得众人轻呼。“原来一块蜡染,要经画蜡、染色、脱蜡、晾晒十数道工序,耗去半月时光”。团队成员在笔记上写下:蜡是骨,蓝是魂,苗家人把岁月熬成了这抹靛蓝。

团队静赏馆藏蜡染

第二站:宁航工坊观新韵,匠心熔铸古今魂

团队走进宁航蜡染公司的现代化工坊,却见传统与创新在此共舞。车间里,标准化染缸排列如蓝釉长阵,自动化脱蜡设备吞吐着布匹,而工作台前,老师傅们仍握着铜刀,指尖的温度透过蜂蜡,在棉布上复刻着千年纹样。“我们守着老手艺,也得让它走得更远”。公司负责人指着展厅里的蜡染时装、文创摆件,“机器能批量生产,却替代不了手艺人对蜡线虚实的把控。你看这朵山茶花,花瓣边缘的蜡要薄如蝉翼,染出来才会有渐变的呼吸感——这是机器学不会的灵魂。”团队成员围坐于手艺人身边,看她铜刀斜挑,蜡液在布上晕开细微的涟漪。“年轻时觉得铜刀沉,现在握着它,就像握着阿妈的手”。老人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蜡染不是冷的技艺,是热的心跳,每块布都记得你画蜡时的呼吸”。当现代流水线的嗡鸣与铜刀落布的轻响交织,团队成员体会到:所谓匠心,是让千年技艺在时代浪潮里,既守得住根,也开得出花。

蜂蜡上的千年指纹

第三站:苗寨深处访宗师,古蓝底色见源流

晨光漫过吊脚楼的木栏,团队沿着青石板路走进摆贝苗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姜老本的家就在寨心的老榕树下。老人正坐在火塘边熬蜡,铜刀悬在炉上,蜂蜡融化的香气混着柴火的暖,漫出木窗,与寨子里晾晒的蜡染布相映成趣。“我们苗家人的蜡染,是从崖画上走下来的”。姜老师铺开一块祖传蜡染,描绘着纹样里苗寨迁徙的路线,随后她带众人前往参观寨中老染缸,缸沿的木纹里还嵌着上世纪的蜡屑。“我爷爷用它染过战袍,我爸爸用它染过嫁妆,现在我教娃娃们染,这缸子就还是活的”。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亲身体验了蜡染的制作过程。大家学着用古法画蜡,铜刀不听使唤,蜡线歪歪扭扭。姜老师笑着说道:“这手艺不能急,像苗歌一样,要慢慢唱,慢慢画,心定了,蓝也深了”。夕阳落在蜡染布上,靛蓝底色里,仿佛看见千年时光在流转。从深山苗寨到现代工坊,从铜刀画蜡到薪火相传,这抹蓝,原是黔地儿女写给岁月的长诗。

授艺学习

沪黔相隔千里,却因这抹靛蓝紧紧相连。上理“靛行者”团队的研学之路,既是对千年技艺的溯源,更是对传承二字的注解:当年轻的目光与古老的蜡染相遇,当创新的思维触碰坚守的匠心,这抹穿越时光的蓝,必将在更多人手中,染出更绵长的未来。

团队合照

供稿单位:环境与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