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工业文明留存着怎样的劳动记忆?”“科技与专业‘碰撞’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大学生能为乡村振兴做什么?”……这个暑假,上海理工大学171支师生实践团队带着思索与热忱,向“社会大课堂”进发,以实际行动把理想写进祖国山河里,把担当落实在人民需求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青春力量。
“唤醒”工业记忆,传承奋斗精神
“我17岁时通过政府分配来到复兴岛船厂工作,先经搬运学徒锻炼,再层层递进成为业务熟练的技术工人。刚进厂,工作环境较为简陋,但充满着奋斗的张力,工友和领导都非常热情,我的工作主要负责起重机械驾驶与设备维护……”在复兴岛扎根33年的朱美芳夫妇都是复兴岛原中华造船厂的退休工人,访谈中,她热情地向管理学院“复兴启航:复兴岛百年工业遗产的调查寻访”实践团队展示着泛黄的老照片,讲述着时代变迁中的个人经历与社会变化。
聚焦《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的“战略预留区”定位以及杨浦滨江“一岛两翼”发展格局,这个暑假,团队围绕复兴岛这一“重点观察对象”,赴上海市档案馆查阅复兴岛工业档案,梳理杨浦区地方志、企业退休职工回忆录;对定海桥、复兴岛公园老厂房等处开展“扫街式”摸排,整理“遗产清单”;问卷调研周边青年群体对遗产的认知程度,采集退休人员对厂区生活、工艺传承及社区记忆的口述史。
“透过实践,我们触摸到鲜活的工业历史脉络,看到了复兴岛工业发展中个体与集体共奋进的图景。后续实践,我们将继续深挖、唤醒和守护工业记忆,向身边同学讲好时代故事,传承好奋斗精神,让复兴岛工业发展史在新时代持续发光。”经济管理试验班大一学生陈哲慧感叹道。
管理学院团队采访朱美芳
朱美芳获奖证书
深入企业车间,开展“科技护航健康”专业对话
走进智能康复设备车间,机械臂精准抓取零件的嗡鸣声扑面而来,一台下肢康复机器人正“托举”着模拟人体进行步态训练,屏幕上跳动的步态数据正通过算法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在山东泽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健康学院“山海‘械’逅,‘医’路向‘东’——山东省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实践团队师生了解到,“智能步态训练系统”相关专利已实现成果转化,累计帮助上万名患者重建行走能力。
健康学院团队师生参观泽普医疗
从机械结构到软件逻辑,专业对话在车间里自然发生。“原来课本上的‘科技成果转化’,真的转化成了患者重新站立的力量。”康复工程专业徐誉轩同学说道。
从-196℃的液氮存储罐到智能温控的生物样本库,低温技术正守护着疫苗、干细胞等“生命火种”;搭载AR技术的手术器械消毒机,工作人员只要佩戴AR眼镜,就能看到设备内部结构的三维投影……师生们此次山东之行还走进了海尔生物医疗和新华医疗车间,感悟“科技赋能医疗、智慧守护健康”的力量。
“这次实践可谓一段‘知行合一’的探索之旅,我们从学校实验室穿越到企业车间,课本上的专业术语化作眼前运转的设备,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完成国家重大项目的成果点亮了创新征程,看到了‘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的硬实力,也感受到了行业企业对青年创新的殷切期许,希望未来我们能够在医疗器械创新领域书写更多的突破与辉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吴林豪同学感慨道。
采集“美丽经济”鲜活样本,解锁乡村共富密码
参观雁荡山铁皮石斛博物馆,领悟“药中黄金”的文化根基;走访10家石斛产业链核心单位,感受“现代科技赋能千年仙草焕发新生”的震撼;深入田间地头、专业合作社,近距离观看“美丽经济”的鲜活样本,解锁乡村共富的“数字密码”……近日,中英国际学院斛韵乡途团队带着“以调研赋能产业,以青春助力振兴”的初心,奔赴温州雁荡山、大荆等地开展社会实践。
“当我们亲手触摸到树桩上生长的石斛鲜条,看到农户在共富大棚里绽放的笑容,听到企业家对‘青年赋能’的真切期待,更加懂得了‘社会实践’的意义——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脚沾泥土;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耕细作。”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大二学生孙如易感慨道。
中英国际学院团队在数字化种植大棚调研石斛仿野生栽培模式
期间,团队同步开展了“青年对话企业家”“农户访谈录”等活动,累计收集一线诉求15条,形成了“石斛产业三产融合观察”“共富模式创新案例”等阶段性成果。团队指导教师王婷表示:“此次实践活动号召团队成员不仅要做产业发展的‘观察者’,更要成为问题解决的‘思考者’、经验推广的‘传播者’。”
3天行程、10个参观点位、20多页笔记、300多张调研照片……后续,团队将带着调研发现的石斛产业升级中的经验与问题,撰写调研报告,为推动产业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从军营到西部,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初到新疆,气候干燥、饮食差异、时差等让出版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丁新宇感受到了“水土不服”的冲击。身体不适尚未完全缓解,面对全新的工作岗位,他频繁地向同事请教取经,以快速解决业务上的难题。今年通过“西部计划”来到共青团吉木萨尔县委员会县项目办服务的丁新宇,亮出了攻坚克难的“法宝”:“曾经的部队经历教会我,任务再重、事情再繁琐,也要先行动起来,有问题优先解决,绝不沉溺焦虑。”
丁新宇(拉横幅右)参加西部计划迎新晚会
作为退伍大学生,大学期间,丁新宇在完成课程学习之余,积极通过参加志愿活动承担社会责任:“听见‘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骨子里的军人本能总会使脚步先于思考。从军营到西部,变的是阵地,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人生最浪漫的事,莫过于祖国需要时,我们正青春。”丁新宇表示,将带着军人的赤诚,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继续践行初心,让曾经的戎装梦,在志愿服务中开出更炽热的花。
今年,我校共有来自能动学院、光电学院、管理学院、外语学院、健康学院以及出版学院等15名优秀毕业生成功入选上海市西部计划志愿者。他们已分别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庆市、西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等地报到上岗,开展教育、医疗、基层建设等志愿服务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责任。
当大学校园里的理论知识遇上社会大课堂的鲜活实践,碰撞出的不仅是认知的火花,更是责任的觉醒。这个夏天,上理师生团队以调研记录发展,以专业服务需求,以热忱点亮理想。他们用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足迹,写下了当代青年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