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头条

毕业季“云指导” 批注里藏着导师的关爱与温暖

2022-06-01562编辑:董真摄影:

研究齐泽克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与内涵、探索将数学与人工智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尝试用再生混凝土推动建筑绿色化……不同的毕业论文选题,同样的是导师们倾注心血的指导与关怀。

从导师“云指导”,到毕业论文“云答辩”,毕业季里重要的事一件件从“云端”划过,对临近毕业的同学们来说,疫情下的这段经历,像学生时代的最后一场大考,通过了便更有底气迎接未来。


详细批注里流淌着严师的爱与传承

“没有清楚对本章内容予以概括,着重写:①齐泽克共产主义思想如何形成的?②其形成的理论路径是什么?③这一出场路径有何独特性?对其共产主义的整体性把握有何影响?……”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毕业生郭成的行李中留存着一份毕业论文初稿,纸页上是导师胡绪明教授用红笔详细标注的不足之处及修改建议,郭成说这是硕士阶段珍贵的记忆,每次看到都鼓舞着自己在漫漫学术路上还需淬炼与精进。


胡绪明老师在线指导郭成毕业论文


在郭成看来,毕业论文选题的确定主要得益于胡绪明教授的悉心指导,在导师的引导下,郭成的研究视域不断拓宽。最终郭成选取了齐泽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共产主义思想为研究主题,以齐泽克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内涵、当代价值与局限性为核心研究内容。

“从研一开始,胡绪明老师就经常督促我们进行英文文献的阅读,他常说只要下功夫读经典,日积月累一定会有收获和突破,与此同时他还给了我大量中英文资料,使我拥有了较为丰富的文献库,研一、研二的暑假我都选择了留校进行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郭成回忆道,都说严师出高徒,在导师的指导下,郭成在研三上学期就已经在CSSCI期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上发表高水平论文,而这一学术成果也为他考取博士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如今的他即将到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启新的学术之路。


学科交叉让数学成为“香饽饽”

“很多文科同学都以为我们只会‘计算’,我就想证明一下数学不仅仅是强基之石,而且是一门非常‘百搭’的学科,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碰撞出的创新火花可以应用于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理学院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硕士毕业生曾佳媛说道,当导师何常香提出数学与人工智能结合的选题方向时,她勇敢地举手表示想要尝试“挑战”。

都说万事开头难,曾佳媛面临最大的困难便是思路上的转变,研一主攻理论方向的她,更擅长图论的理论推导,而人工智能领域所涉及的编程、模型的构建等让她顿感一头雾水。阅读海量的论文、不断失败又重建的实验成了曾佳媛读研期间的生活主色,她笑称自己相当于学了两个专业,而在这个过程中,何常香老师也在帮她排除生活和学习上的路障。


何常香老师在线指导曾佳媛毕业论文


最终,曾佳媛的毕业论文“基于社交网络的意见最大化以及链路预测研究”得到了答辩委员会和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均已投往业内主流期刊,同时,她的研究成果为商家推广、宣传新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撑。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不仅拓宽了曾佳媛对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面的知识面,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研究也为她的简历‘加分’,让她在找工作的时候有了更广泛的选择,今年1月初就已经顺利拿到了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的职位。“看到学生的论文能够得到行业专家的认可,使我也备受鼓舞,接下来我们要努力把数学与生物分子学、计算机视觉等方向相结合的研究继续做下去,培养更多的学科交叉人才,让数学成为香饽饽。”何常香谈道。


导师“碎碎念”里的专业力量

“打包行李的时候,千万不能把电脑、资料之类的落下啦!”“遇到网络不好的情况不要慌,可以尝试录屏”……在每周一次的线上组会上,除了对同学们的文章逻辑、数据分析思路进行答疑解惑,环建学院的孙畅老师还会例行“碎碎念”:“特殊时期,我们不仅是学生的学业导师,也要当他们的情绪疏导员、生活联络员,鼓励同学们把压力转化成继续研究的动力。”


孙畅老师给同学们开线上组会


组会上不但有导师“碎碎念”的心理支撑,还设置了“学长学姐一对一”的同辈关怀,孙畅老师让课题方向接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结对子”,进行一对一帮扶,这让本科生吴秋涵受益颇多:“由于疫情,原本可以通过实验设备自动分析出的数据,需要学习相关电脑软件去分析,‘一对一’让我能够有针对性地向学长学姐请教软件和数据分析中的问题。”


吴秋涵用MATLAB软件分析得到DIC应变云图


从数据分析、理论计算入手,吴秋涵对于再生混凝土后浇节点剪切性能的研究也越来越从容:“使用再生混凝土可以实现建筑垃圾的再利用,有利于减少碳排放和对自然资源的占用,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绿色化发展,助力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如今,吴秋涵已选择入职中建八局,希望将导师有关绿色建筑的理念延续到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在工作岗位上,我也将走进施工单位的现场,会接触大量的这种类型建筑的施工,建筑垃圾再利用是未来再生混凝土的必然走向,希望能为建筑材料更加合理化的利用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其实,受到疫情的影响,特殊毕业季的背后还有默默付出的各学院、职能部处的老师们,为了云答辩的顺利开展,他们不断完善技术设备、优化毕业流程,提供“不断线”的毕业服务,也让每位即将踏上社会的上理人深刻感受到,疫情是一个大课堂,在这个课堂上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乐观处事的心态和视角。


供稿:新闻中心

文:董真、李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