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何以关照?大学生的成长困惑何以解答?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何以利用?思政育人的效果何以夯实?…聚焦这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启动“微课堂”网络育人计划,通过“指尖上”的教育,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助力大学生精神成长。
“微课堂”网络育人计划围绕“95后”“00后”大学生群体画像,结合学校专业学科特色,围绕当下热点、时代大势,回应学生的成长困惑和关切,改变传统现场课堂教学形式,借助网络及新媒体打造师生思想对话的平台,和“第一课堂”主渠道相得益彰,构建了多圈层、同向同行、融会贯通的“大思政”育人同心圆,通过“微”传播吹响了思想宣传的最强音。
“微课堂”讲师代表:盛春、魏东、陈荣武、刘宝林
“大厨专业”。“微课堂”授课嘉宾既有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明星学者、校园综合治理的领导骨干,也有从事党政研究的中青年教师干部、活跃在宣传一线的学生先锋。他们既保证了授课内容的专业性,也满足了学生多口味的选择性。
“食材新鲜”。紧跟当下时事政治热点和社会重点问题,以10到30分钟为主的短视频教学形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优势互补,拓展课外育人的新途径,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紧抓学生“新鲜体验”的从众心理,引领学生更加理性、全面、客观地认识及思考。
“口感纯正”。聚焦提升学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质量,突出学校“工程党建”特色,构建“5252”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体系。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通过运用新话语、新平台、新方式来引导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立德树人。
“味道独特”。校园历史积淀是校园文化续庚的根脉,为了营造“校园可漫步、文化可感悟、建筑可阅读”的文化氛围,让师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充分实现“人人出彩、人人参与、人人共享、人人暖心、人人认同”的机会,深挖校本教育资源,打造专属的“上理味道”。
“微课堂”讲师代表:史玉
“微课堂”突破固有传统课堂“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实现自由、自主地学习,每堂课学习时间基本在10到30分钟之间,避免了学生因时间长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通过间接“面对面”地交互方式,避免“填鸭式”灌输教育,让学生在“反思—印证—再反思”螺旋式认知过程中改变思维模式,养成思辨、笃学、勤勉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微课堂”为牵引,在聚拢名师大家、明星学者授课的同时,也影响、锻造一批学生党员骨干宣讲队伍,逐步扩展至网上“优秀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讲党课”“党员大讲堂”,让学生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逐步建立起“专家学者—青年学生”传帮带、“校内—校外”联通学的良好局面。同时,与线下的人文类讲座形成优势互补,激发线上“微课堂”的生命力,打造“有温度、有情怀、有使命”的网络思政育人品牌。
“微课堂”讲师代表:张帆、李祥永
据悉,目前“微课堂”已录制8期,主题分别是:《三问中美“贸易战”》《学习宣传上海理工大学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反对学术不端持守学术自律》《点亮青春守初心,不负韶华担使命》《党史的发展脉络及经验启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新疆棉花事件背后的真相及我们的对策》),通过“话题式”探讨和分享,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研究生尤其是学生党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同时,也增强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政治和情感认同,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着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积极培养适应国家发展建设需要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供稿:研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