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就业先锋:科研与实习并行 激情和青春碰撞

2021-04-14320编辑:张新妍摄影:

刘壮,上海理工大学2018级热能工程专业研究生,曾获2019年普译奖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二等奖、2020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0年上海理工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2021年上海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毕业生,目前已获得东南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入学资格。

热衷竞赛——保持一颗不断探索的心

谈到竞赛,刘壮眼里放出光芒,他说自己非常热爱竞赛,在校期间参加了不少竞赛活动,多次获得优异成绩。英语上,获得了普译奖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学术英语竞赛三等奖以及全国高校创新英语挑战赛优秀奖。刘壮表示,之所以能斩获这些奖项,是由于自己本科期间意识到了英语的重要性,于是在本科期间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接触认识一些外国人,自己教他们学习汉语,他们教自己学习英语,在收获友谊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知识。平时阅读英文文献时,他尽量避免使用翻译软件,而是通过查阅生词以及认真阅读分析来读懂论文。他坚持每天接触英语,以保证英语水平的提高。不仅是英语竞赛,刘壮还参加了华州应急杯、大学生讲师选拔赛等各类大赛,均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他告诉大家,要保持一颗不断探索的心,竞赛中不要太功利,哪怕没有得奖,在竞赛过程中也会有所提升,总有一天量变会发生质变,那时就会发现所有的路都没有白走。

科研能手——磨刀不误砍柴工

刘壮研究生期间所读专业是热能工程,他的主攻方向是燃煤电厂排烟的重金属脱除,当时该技术在国内还没有形成系统,为充分了解这一方向,刘壮在导师的建议下研一就开始着手撰写文献综述。他说,写文献综述可以让自己全面充分了解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也能发现一些目前遇到的困难以及前沿性问题。但对于刚开始接触文献综述的同学来说,这是一项浩大且困难的工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整理大量文献。刘壮的文献综述从研一上学期写到研二下学期,发表前后经历了大概两年时间。这两年里,他看了1000多篇文献,当身边同学都开始发表文献时,自己的研究却还未得到相应成果。但他从不气馁,他说:“这跟烧开水一样,从0度到99摄氏度水都不会开,但是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当他终于把文献综述发表的时候,他对自己专业的研究方向就非常熟悉了,同时也总结了一些前人研究的不足,为以后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后续他又很快发表了三篇相关论文。他说,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磨刀的过程固然艰辛,但也是值得的。

兼职实习——时间平衡不好?其实就是对自己太好了

虽然平时学习和科研占用刘壮大量时间,但他也抽出了很多时间参与兼职和实习,他说兼职和实习是研究生生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担任过学而思兼职老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也做过给外国游客更换护照的工作,锻炼了英语口语能力。当被问及如何能够在繁忙的科研中抽身兼职时,他说,很多时候平衡不好时间,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太好了。我们总是浪费大量时间在微信、抖音等各种社交平台上,也总想留点时间好好休息,其实只要对自己狠一点,时间是完全可以利用起来的。他的科研和学习任务十分繁重,所以他的兼职都是利用实验室维修整顿时间以及提交论文后的空档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刘壮喜欢充实的生活,他说把每一刻都利用好会感到十分充实和快乐。他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晚上11点准时睡觉。在他看来,自律就是要对自己狠一点,否则社会将对你更狠。

刘壮表示一直相信,梧高凤至,花香蝶来。无论参加竞赛,还是静心科研亦或是兼职实习,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投资,他收获了很多。屠呦呦在获得诺贝尔奖时说过一句话,“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大批骏马任你挑选。”这句话给了他很大启发。

 

刘壮做实验


供稿:研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