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动态

体育教学部举办“中华传统体育·道引项目传承暨发展” 研讨会

2020-12-16832编辑:张新妍摄影:

为进一步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让中华优秀体育传统在校园绽放光彩,近日,体育教学部在学校格致堂108会议室举行中华传统体育·道引项目传承暨发展研讨会。副校长张华,原上海市教委主任、上海市大学生体育协会会长薛明扬,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丕相,上海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院长刘兵,上海中医药大学体育部教授、主任吴志坤,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体育部教授、主任崔树林,上海市台湾事务办公室经济处处长宋围财,上海市健康教育协会副秘书长陈宝国等领导、嘉宾出席,校宣传部副部长孙立、沪江学院刘永老师、体育教学部党政领导、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体育教学部直属党支部书记冯慧春主持。

张华在致辞中对出席本次研讨会的领导和嘉宾表示欢迎,对我校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学校在立德树人、医工交叉、科技成果转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桥牌等方面取得的发展和突破进行了介绍,同时希望各位专家为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发展建言献策。体育教学部副主任朱晓菱介绍了体育教学部在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工作,分享了我校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传承中华体育,涵养阳光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具体措施,以及我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张华致辞


徐海朋就道引项目传承、创新、发展作主题汇报。从研究考证、社会调查、学科知识普及现状等层面论证了“道引”概念更能统领中华传统运动技术特征和承载中华文化;“道引课程”的全部运动方法均是依据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证候学专著隋代《诸病源候论》进行的技术开发,曾受邀在《健身气功》杂志进行3年连载,并且相关成果发表在体育类顶级刊物《体育科学》;“道引”研究成果在临港集团、精锐教育、青浦健康促进中心等多家机构实现成果转化和广泛开展,得到东方网、澎湃新闻、新闻晨报等媒体报道。同时徐海朋就如何发扬、传承、光大、普及“道引”等提出问题和困惑。

在听完主题报告后,与会专家对前期做的工作表示肯定和赞扬,并对道引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邱丕相指出,道引项目的研发很了不起,这项工作是深刻的、细致的、科学的,整个构架高屋建瓴,需要在进一步推广方面下足功夫,包括办展览馆、搞培训、做交流大会等,要做好顶层设计,上下配合,共同做好道引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刘兵指出,体育本身是行为,行为需要上升到意识,而意识需要上升为信仰,道引背后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信仰,需要在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方面深挖项目内蕴,体现出时代特色。当前,道引项目的市场化和社区化需要立足校园,利用课程,建立道引文化基地,有望成为国家冷门绝学。吴志坤结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五禽戏的成功案例,指出当前民族传统体育需要落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当前在联合国都有世界瑜伽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有必要成立联盟,共同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形成合力。崔树林结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射艺的经验,对道引项目的发展给出建议:道引项目推广包括校内和校外推广两个方面,校内包括课程、社团、俱乐部,校外则要进高校、进社区、进企业,形成校区、社区、园区的三区联盟。同时,可以通过文创项目、学校、教委、大体协等渠道申请支持,共同做大道引项目。


嘉宾讨论


最后薛明扬肯定了体育部的发展和徐海朋的“道引”研究成果并指出: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道引不仅仅是体育项目,而且是非遗项目,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行政部门、学校、社会机构需要大力支持。二是道引非常符合运动回归健康的本质,在教育系统内部实现传承非常恰当,可以学习上海大学课程思政模式向大学生、中小学生以及留学生广泛普及。四是在社会层面需要引入市场化手段,满足养老产业的市场需求,寻找适合白领的推广渠道,做好国际化和对外交流。通过多方努力,共同做好道引项目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薛明扬讲话


通过本次研讨会,对“道引”课程建设、项目创新性发展等具有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做实做细,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传承。


合影留念


【相关】

徐海朋自2010年起,开始潜心研究历史上第一部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导引法,至 2017 年以古导引法技术为原型,融合儒释道文化和中医学知识,完成《道引》初、中、高三部专著,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2014-2016 年研究成果受邀在《健身气功》杂志 3 年连载,且受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官微推送,2017 年《道引·形体牵引篇》正式出版,2020 年出版《中医导引术防病治病有良方》;预计 2021 年《道引-导引按跷篇》将正式出版,进一步推动“道引”研究、推广。


研究成果


供稿:体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