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就业“智慧化”、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服务、助推学生高质量就业……面对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严峻就业形势,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协同各学院、各部门,以学生需求作为出发点,将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作为根本遵循,多渠道、多途径、多切口为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高质量就业服务,构筑上理工就业“保温层”。
信息化建设,推动“指尖上的就业”
针对就业工作内涵不断增加、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现状,如何才能实现就业的“智慧化”?使用什么方法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如何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就业指导中心李群辉老师通过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将人职匹配模型、大数据分析等引入平台建设,实现“指尖上的就业”。
现如今我校就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一直处于上海高校前列,可就在2002年李群辉刚刚参加工作时,做好就业信息化并非是一件易事。“工作之初,受迫于当时市场上没有成熟、适合的产品,只能逼着自己去摸索开发。”受益于当初的自主研发加用户需求至上的理念,李群辉规划设计学校就业信息服务网站的结构和功能,持续对网站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不断丰富和完善就业管理服务功能。
在疫情期间,他敏锐捕捉招聘形式变化,提前布局下好“先手棋”,及时着手开发和完善空中招聘会、空中宣讲会等云端就业服务功能。平均每年发布职位7900余个,需求人数超10万人,受理各类招聘会报名10余场、宣讲会报名250余家。充足的招聘信息为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提供资源保障。
李群辉老师在给学生做就业指导
打好就业“精准牌”,职位推介强力出击
“您好,企业的发展的情况如何?”“您好,您能介绍下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吗?”……就业指导中心“85后”的裴菁老师正在对照着手机通讯表列表,与企业进行深入访谈,一旦发现合适上理学子的企业,她都会花一周左右的时间为职位推介做足功课。高校就业中心是沟通学校和职场的桥梁,就业指导工作要了解社会的需求变化,了解行业和职业的特征,需要保持信息、数据和知识的输入。裴菁基于对以往就业数据的分析,每年都会精心挑选出“最受上理工学生欢迎的100家单位”,最近几个月,裴菁跑了近50家用人单位,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将这些企业“加精”推送。
不少应届生在择业时不知道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求职信息里选择“靠谱”的企业,怎样选择最适合的专业对口行业,对此,裴菁还自制了一档就业“综艺”节目——《职味等你来》,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提供就业服务,在每期节目中,她以活泼风趣的语言风格,为大家推介2-4家“精选”企业。在学校就业工作的指导下,各学院也纷纷打好就业“精准牌”。中英学院邀请企业人事负责人担任“企业导师”开设讲坛,针对不同职位直播讲解;理学院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开展“面试实战演练”,一次性向一家企业推荐6名学生;机械学院辅导员周蓉化身“就业经理人”,每周联系十多家用人单位为学生“打探情况”,在百日内她完成了300余人次的就业指导与推荐,帮扶30余名本科毕业生成功签约就业。
裴菁老师自制就业“综艺”节目——《职味等你来》
化身主播UP主,线上直播育新机
“疫情期间不能面对面为同学们提供就业指导,那就转战网络战场。风里雨里,我们一直在这里陪你。”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锦绣生涯工作室负责人陈锦秀老师始终将同学们的就业大事放在心上,经过几个平台的摸索后,最终锁定学生群体使用较多、功能较全的B站,以直播的形式开展云端就业指导。
“考研复试简历和求职简历可以通用吗?”“求职简历感觉没什么可写的,怎么办?”……一场互动,学生们提的问题不少,看到直播效果还不错,陈锦秀干脆动员其他老师一起参加。作为号召人之一,她邀请就业中心政策专家,熟谙参军政策和面试技巧的辅导员,了解行业需求的明星班主任、专业老师,学院职业发展中心项目专员……组建了这支“超级就业指导大军”。能动陈红梅老师的参军政策解读、李群辉老师对户档保留的新政策进行解读、环建学院专业教师李秀君副教授讲授“土木工程发展与从业展望”、企业导师王一婷带来了“商务礼仪”分享、医食学院郭红保老师讲解无领导小组面试相关事项……各位老师“大显神通”,从求职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为同学们出谋划策。
每场线上直播收到热烈反响,应粉丝要求,“主播”们还把直播课程录播下来挂在B站,近50个视频可以实现随时“回看”。“看了几场直播后觉得收获很多,原来在视频面试中,网络、摄像头、耳麦、灯光、发型、服饰……每个细节都被放大,只有提前做好准备,摆正自己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避坑’。”版艺学院大四的徐悦感概道。
锦绣工作室五一生涯导航周活动海报
供稿:就业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