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刘洋
学历:上海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
求职意向:机械工程师助理
求职经历:
2020年4月 上海某塑料零配件制品企业(获得offer)
2020年5月 上海某汽车饰件系统公司(面试未果)
2020年6月 上海某半导体封装和测试公司(获得offer)
手机铃声调到最大,片刻不离身,怕漏接每一个电话,怕漏掉每一条消息,对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学院毕业生刘洋和辅导员周蓉来说,手机每次响起,有时候带来希望,有时候是失望。
找工作,这三个字成为他们心中的一块大石,刘洋为自己前途未卜焦虑,周蓉为机械学院的毕业生们着急。
“周老师,HR说要我了。让我尽快签三方。”“不容易啊,太棒了!”经过四个月的努力,他们两个人终于等来了好消息。
如释重负,今夜可以好眠。
投笔从戎,大学读了6年,赶上了最难就业季
“我还没找到工作,我的同学已经被裁员了。”刘洋无奈地笑了。
刘洋2014年考入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没想到的是,他大学读了6年。“大三的时候,我应征入伍了。”投笔从戎,总是有些军人梦想在,但刘洋却说想换种活法。“我那时候160斤,特别胖,每天打游戏,浑浑噩噩的。”通过选拔,刘洋远赴内蒙古,成为一名武警战士。
当兵让他收获良多。他在简历“自我评价”一栏写着“两年军旅生涯使我受益匪浅,与同龄人相比,在遇事方面更加沉着冷静,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乐观开朗,善于沟通,有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
一抹军旅底色让刘洋自信满满地退伍,回归校园,却连遭多重打击。
“秋招的时候,我在准备考研,但栽在了高数上。”考研失败后,刘洋投入到找工作的大军中,又赶上了疫情。“我们这个专业,大部分进车辆相关行业。但现在车企也都很难。”不幸被裁员的同学给了刘洋一个“避坑指南”,那就是“趁早转行”。
今年2月份,刘洋开始大规模地投简历。“学院推荐的、各大招聘网站上的,只要和专业相关的,我都投了。”但现实是如此冰冷和骨感。“投了上百封,也就五六家有回音,给了面试机会。”
刘洋陷入了焦虑中。一遍遍刷邮箱,一次次看招聘APP,盯着手机等着面试通知电话打来。铃声响起,却是外卖和快递小哥。
“我当时都想回部队了。”
逃避并不可耻,但没有用。
“亲,你们有没有岗位啊”,辅导员成了“推销员”
刘洋的手机冷得像冰,无人问津。周蓉的手机却热得发烫,几分钟没看手机,几百条消息袭来。
周蓉是负责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她手头有份精心整理的材料,校友企业、保持合作关系企业、往年招聘大户等等都在上面。“就业形势差,不可能单纯靠学生自己努力,学院也得想办法。”
她选择了最费力却最有效的办法,一个个去企业问,一个个学生去“推销”。
“问企业今年招不招人,招多少,想要什么样的。” 这些企业周蓉都很熟,去年暑假,她只休息了一周,从北京、上海、江浙,远到青海,调研了50家用人单位,为学生的就业铺路。“智能制造行业重点企业”“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热门专业企业”“生源地企业”“学生好评度企业”“校企合作优秀雇主企业”,她都去跑了。
“就像销售一样主动推销,有些企业是真缺人,有些是给三分薄面,多一个岗位是一个。”求来岗位,周蓉立刻发到各个毕业班的群里,然后接受同学们的私聊询问。“由学校发简历邮件过去,成功率高一些。”周蓉进入学院各种找工作的群中,及时发布岗位信息。“24小时开机,怕错过重要消息。”采访刚聊了几句,周蓉低头看了下手机,“喏,你看,就这么几分钟,未读消息已经这么多了。”
4月份,周蓉和毕业生就业团队努力许久的长三角工程教育联盟高校2020届机械行业专场空中招聘会终于上线了,“近250家机械制造行业用人单位参会,1000余个岗位,700余名学生参加,线上简历投递量超过3600份……”平均一人投5份简历,数字背后,是学生们对工作的渴望。
一头牵挂着企业的岗位,一头还要指导毕业生们如何制作简历、如何视频面试。“刘洋,我们QQ语音一下,你的简历有些问题”“你想去的那家企业我帮你了解过了目前招聘情况,方便的话我们电话里沟通一下,我给你介绍一下”……“咕嘟咕嘟”,半杯水喝下去,周蓉说:“刘洋那个简历重点不突出,求职意向也不太明确,得改。”
签约的好消息来得很慢,焦躁情绪在毕业生中蔓延。
“周老师特意制作了视频,指导我们转变就业观念,还约我们聊天,舒缓焦虑情绪。”现实的打击让刘洋开始跳出汽车行业,面向更广阔的机械相关行业投递简历。
柳暗花明又一村,offer来了!
好消息来了,却让刘洋陷入了新一轮纠结。因为他收到了一份“鸡肋”offer。
“是一家塑料零配件制品企业,在川沙。”给刘洋的岗位是“助理机械工程师”,薪资到手4000多,周六要加班。“地铁不到,通勤是个问题。平台不大,以后前景堪忧,工资也有点太少了。”刘洋跟记者说,他有点失望,但却不敢放弃,因为怕最终连这样的工作也没有了。
不能停下来,继续找,再找找看,刘洋不停地给自己心理暗示,又开始了一轮简历投递。“又是安静的两周,一个电话都没有。”那时候,刘洋觉得自己有点坚持不下去了。
要不就签川沙这家吧……刘洋说,这样的念头在他心里转了一遍又一遍,但又不甘心。
来面试通知了!刘洋告诉记者这个消息时,语调中透着激动。
一家中外合资的汽车饰件系统公司的HR来和刘洋约定视频面试时间。“又激动又紧张。”视频面试安排在5月31日,刘洋穿好西装,准时上线,却有些懵了。“中文面试之后,是英文面试,HR让我用英文自我介绍,回答相关问题。”毫无准备的刘洋磕磕巴巴地回答完问题,内心凉了一片。
果然,没有下文了。
“是我没准备好。” 刘洋开始学习如何应对英文面试。“去查面试中常见的英文提问,去我投简历的几家公司官网了解情况。” 刘洋忙活了起来。
机会再次降临了。
6月1日,刘洋收到了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视频面试通知。“是一家半导体行业知名企业,封装设计工程师岗位,虽然和我专业并不完全对口,但也挨边儿。”这一次,刘洋面对的是三位面试官,其中还有一位主管是韩国人。“这次面试,就显得从容多了。”
第二天,刘洋就收到了通知。“上班地点在外高桥,离我家不远。工资税后5000多,有季度奖和年终奖。”刘洋很满意,第一时间和记者分享了喜悦,他说,他那颗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他把好消息也告诉了一直牵挂他找工作的周蓉老师,周老师也高兴极了。“调整观念,耐心等待,认真准备,告诉自己,我值得更好的。”刘洋的经验有点“鸡汤”,却透着最朴素的道理,放宽视野,珍惜每一次机会,好运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
6月5日,刘洋将带着三方协议去企业签约。郑重签下名字,与大学告别,从此开始职场生涯。
在2020年疫情之下,回望最难就业季的这场求职之旅,艰辛又磨练意志,意义非凡。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原文链接:http://www.51ldb.com//shsldb/zc/content/017282360d6dc001de3271dfcb3dac5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