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中国青年报:“卡脖子”技术引进困难,商飞与上理工携手攻关

2020-04-20 357 文: 图: 编辑:董真

如何在5G应用场景下远程对飞机进行损伤探测与分析?针对国产大飞机零部件,如何突破3D打印设计、制造、检测方面的技术?4月13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理工大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内容显示,未来除了科研合作,双方还将在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组织架构等领域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新思路。

一架商用飞机由上百万个零部件组成,每个部件的设计、制造都是一项精益求精的工程。以国外的熔丝增材制造钛合金零件为例,该产品已在波音787飞机上装机应用,是相关技术和设备在引进时仍存在很大困难。为此,上理工增材制造研究院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联合承担了一项钛合金零部件熔丝增材制造技术研究项目,使用这一技术进行相关零部件制造,可使相关零部件制造周期缩短50%、成本降低30%。该项目自2019年启动以来,已完成材料基础工艺研究探索,目前正在探索产业化落地方式。

此外,聚焦 “复合材料无损探伤”等技术难题,上理工同样给出了多学科交叉攻关的研究方案。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9年,中国商飞方面就对上理工太赫兹等光学相关技术、系统工程、增材制造等特色研究方向和技术应用等领域表示出合作意向,并在多个方面开展联合攻关。2019年,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理工大学联手成立“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上海航空创新中心暨上海增材制造航空创新研究院(筹)”,以期通过“产学研用”资源协同,赋能中国航空制造业创新发展。

除了合作攻关,上理工还向中国商飞输送专业人才。据悉,该校有200多位学子在2017年时加入到杜宝江教授带队的C919大飞机设计工作中,不少学生毕业后留在了中国商飞。未来,学校将对这种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制度化安排,为我国飞机制造事业添砖加瓦。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王烨捷

原文链接:https://shareapp.cyol.com/cmsfile/News/202004/14/share366157.html?t=1586842634&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供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