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学校举办“计算机课程改革”院长沙龙

2020-04-162331编辑:董真摄影:王博

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裹挟着我们迈向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在计算机科技持续发展与突破的背景下,工程人才培养应该如何与时俱进?计算机课程如何识变、应变、求变?4月16日下午,以“计算机课程改革”为主题的院长沙龙在法国中心举办,校长丁晓东、副校长张华与理工科学院院长、副院长、专业负责人及教务处有关负责人等一同展开热烈研讨。


计算机素养已成为工科学生的必备素养

人工智能已进入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能动学院院长杨其国结合自身企业工作经历谈到“有扎实的工科功底同时又具备计算机素养的工程师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机械学院院长李郝林也表示,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即使是尚未完成转型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在其销售、运输等后端也不能回避数字化、网络化,依靠数据处理的增值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既有工科背景,又会编程的人才往往是企业所急需的,工科高校应加大这方面人才的供给。”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怕辛苦、不愿意学编程,即使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也不会运用,学生对老师教授的各种计算机语言毫无兴趣……针对这些问题,与会人员均表示,计算机是一门实战性课程,计算机课堂不应以教授计算机语言为主,而应该让学生在实战中自主学习,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张华建议计算机课开展模拟案例教学,用模拟与仿真手段让学生应用。光电学院副院长、大数据专业负责人彭敦陆谈到自己并非计算机专业出身,他的计算机知识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学而来的,学生只有学会应用,才能真正建立计算机思维,他表示“计算机课程可以拿出一半课时让学生用计算机解决某个专业问题。”环建学院副院长彭斌也对此表示赞同:“计算机课程前半学期由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教,后半学期由专业老师教,将各专业与计算机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光电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学典以光电学院与企业在科技园共建产业学院、开展项目课程、举办“光电杯”计算机编程大赛、与物联网协会合作培养人才等做法和成效,印证了计算机素养不是靠理论课获得的,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到的。


分层分类建立计算机课程体系

鉴于学生的天赋、特长、兴趣等各不相同,医食学院院长刘宝林认为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计也应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培养方式。与会人员对此达成了共识:一是面向全校的计算机通识课以讲授概念为主,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思维,而不是让学生系统学习某种计算机语言。二是各学院要加强学科基础课建设,每个专业设计几门与计算机相结合的专业课程。理学院院长魏国亮、光电学院教学副院长杨晖、材料学院副院长李伟均认为这类课程可以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采取项目课程的方式进行,激发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并学以致用。教务处处长朱坚民结合前期调研的情况认为“应以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计算机解决学科问题为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三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光电学院计算机系副主任杨桂松表示“应该更加重视底层的嵌入式程序开发课程,形成贯通底层到应用层的全面课程体系。”四是教务处可搭建计算机竞赛平台、开设计算机辅修专业等,为非计算机专业、但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丁晓东指出,计算机课改是我校“四课一体系”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主动顺应时代要求加快推进,不能简单地增加计算机课程和学分,而应着眼于让学生在用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中提高计算机素养,增强课程的实效性。院长沙龙是碰撞思想、集思广益的平台,将经常不定期举办,希望院长们积极为学校发展贡献智慧。


院长沙龙


供稿:党委(校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