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杨浦时报:这所大学里的35幢“百岁”老建筑最近拿到了“身份证”

2019-01-261007编辑:董真摄影:


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取名思晏堂以纪念美国浸会来上海传道的开拓者晏马太博士(Dr. Matthew T. Yates)。1907年垫高地基,1908年举行奠基礼,并于年底竣工。1956年遭龙卷风破坏严重,1957年修缮……



记者在位于军工路上的上海理工大学发现,该学校内35幢老建筑的醒目位置都贴上了一块“二维码”标志牌,拿出手机扫一扫,诸如上述的文字就会跃然屏上。

据悉,这些二维码是上海理工大学为见证该校的百年历史老建筑量身定制的“身份证”,目前已完成35幢校园历史建筑的内容考证与二维码铭牌制作。通过扫描这些二维码,便可获得老建筑的历史照片、建筑特色和人文历史等信息。


手机扫码了解校园建筑的前世今生 

走进上海理工大学,扫描了校长办公楼“思晏堂”外张贴的二维码,一段长约9分钟的介绍音频映入眼帘,下拉页面,这幢老建筑的前世今生便一目了然。“思晏堂”是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1907年垫高地基,1908年举行奠基礼,并于年底竣工,1956年遭龙卷风破坏严重,1957年修缮,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历史建筑。此外,从页面里的一张张手绘图中也可看到“思晏堂”原本的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学院哥特式建筑风格。南向的门廊用组合柱式,东面入口有拱形门洞。建筑立面上的双联尖券、山墙玫瑰窗、突出屋面的尖塔以及外墙的扶壁均带有明显的哥特特征。而南立面组合柱式门廊和露台则表现出上海近代西式建筑所常有的折衷倾向。



“在学校生活已有两年,对这些老建筑的历史知之甚少,没想到现在通过手机扫一扫便可知道每幢建筑的前世今生。除了文字介绍以外,还有今昔照片、语音讲解和英文介绍,十分的方便。” 学生小汤说道。


背后的故事处处皆可考证

去年,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在学校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校园可漫步、建筑可阅读、文化可触摸。” 这些陪伴校园走过百余年时光的老建筑,它们何时建造、因何而造、背后又有怎样的人文历史故事?这在“建筑可阅读”项目开始时都是未知数。



“当时学校的历史建筑中,档案资料相对较多的只有1幢,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进行文献资料搜集和考证。”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馆长孔娜说:“在沪江大学成立初期时,有大量的美国教师来华,因此我特意拜托一位在美国的朋友去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中搜寻,果然是找到了不少珍贵的档案资料。”



材料找到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对源头进行考证,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环节。比如就“思晏堂”的建造时间这一小点,档案馆工作人员便从《The Voice》《沪江大学1923年年刊》《1937年沪大一览》及海波士、魏馥兰等人的描述留档中找到了各种说法。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刘淑娟表示,“内容考证的部分我们还会一直继续下去,并随时进行补充。”

在繁琐的考证中,他们也发现了不少有趣的史料与故事。比如,现如今校园里的公共服务中心原先是于1928年开馆的图书馆,在当年的开馆仪式上,胡适在现场公开了自己的幸运数字“17”。他风趣地说:“余生于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今贵校图书馆开幕适在民国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可谓凑巧之至,诸位今天很快活,哪知我比诸位更快活”。


凸显校园特色,让老建筑更加鲜活

和外滩南京东路、徐汇衡复历史风貌区等地的优秀历史建筑相比,高校的“建筑可阅读”该如何凸显出校园特色呢?为此,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组织员工走访黄浦区、徐汇区的优秀历史建筑,还在出差时参观了厦门大学。在孔娜看来,高校在学术考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线上介绍学校的重要事件、校史上的名人轶事、历史上的校园生活等,都会让校园内的建筑变得更加鲜活。



此外,高校中的师资力量也是一笔宝贵的资源。上海理工大学的“建筑可阅读”就邀请了杭州师范大学退休教师胡鸣强,通过手绘还原校园内35幢历史建筑的原貌,语音讲解来自一位播音培训老师的无偿录音,还邀请了学校版艺学院陆赉老师设计了13个建筑铭牌方案,再通过师生们投票选出。“大家愿意无偿的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也是出于对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的情怀,也希望从此漫步于校园的人们都会对上海理工大学有更多的了解和热爱。”孔娜说。



来源:杨浦时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D5MUQl4ONiX1g_0F7vC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