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在农村的爷爷给城里的孙子打电话,问孙子想要什么新年礼物,3岁的孙子说,想要佩奇。
“啥是佩奇?”,爷爷困惑了,围绕这个谜语,爷爷满世界寻找谜底……
从昨天到今天,你的朋友圈有没有被《啥是佩奇》这部只有5分钟的短片刷屏?原来,这是即将在大年初一上映的《小猪佩奇过大年》的一则宣传片,但,就是这样一部看上去“土土的”宣传片,却被网友评论一致叫好,全网转发。
从专业的角度看,为什么“啥是佩奇”会火成这样?甚至引来王思聪转发,韩寒点赞?
记者就此采访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导周葆华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传播学专业教师刘长庚,民革市委文化委主任助理、青年编剧俞懿洲。
网友:“硬核宣传片,笑着哭了”
从昨晚到今天,相信你的朋友圈和我的一样,都被一则名叫《啥是佩奇》的宣传片刷屏了吧。
快过年了,在农村的爷爷给城里的孙子打电话,孙子说想要“佩奇”,为了满足孩子的心愿,爷爷开始满村子找佩奇…
拿出许久没用的老花镜,爷爷擦了擦带上,把儿子读书时买的字典翻了出来。 但是,爷爷翻阅了半天也没找到关于“佩奇”的半点线索,只查到“佩带、“配种”……
他开始寻求全村人的帮助,对着村里广播站的大喇叭喊:“我有个问题,什么是佩奇?我再重复一遍,什么是佩奇?”
洗发水?跳棋?……他始终没找到答案。最后,他通过在城里当过保姆的邻居的描述,勾勒出了佩奇的模样,并努力用现有的工具,打磨着。
最后,除夕夜爷爷被儿子带到城里团聚,当他展示出“硬核佩奇”时,孙子的眼睛亮了……
这样一则5分钟的短片,引起了全民刷屏。有不少网友表示非常走心,看了笑着笑着就哭了。
甚至还有创意达人,学着爷爷,直接找了身边的素材,做起了“硬核佩奇”的翻版。
专家:宣传片到底戳中了什么?
“啥是佩奇”这部动画片的宣传片,为什么一夜间刷屏?
复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导周葆华教授认为,这个广告片的传播,比较符合创新扩散的一些规律,例如“引爆点”的三法则。
一是有“附着力”。这则宣传片本身的信息有创意、有特点、有设疑,抓住了网络流行文化、家庭亲情、城乡关系、代际差异等因素。
二是“环境力”,内容的推出,正好在农历猪年到来的迎新氛围里。
三是通过社交传播的推动。
周葆华
上海理工大学传播学专业教师刘长庚表示,《啥是佩奇》之所以能大火,主要包含了三个元素,感情、时间点、核心概念。
“首先,打了情感牌。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和受众挨得近,其中又有浓郁的情感寄托,戳中普通受众的泪点,让大家有分享的动力”。
刘长庚
“第二,这个时间点也选取得恰到好处,过了腊月不到春节,一批人决定要回家,但是还没有回,这个时候是对家的感情是最浓烈的;还有一批人刚刚决定不回家,对亲情的感触也特别敏锐。”
“第三,小猪佩奇这个话题,本身在2018年也是非常流行的名词”,刘长庚表示,2019年又是猪年,估计这个概念还会再流行一年。
民革市委文化委主任助理、青年编剧俞懿洲则表示,这可能是一条比正片还要好看的短片。
俞懿洲
“虽然为了宣发的短片,与大年初一即将上映的正片出自同一导演之手,但是短片的风格与正片完全不同。前者的受众群主要是成人,所以在构思上的‘苏点’是围绕‘人性’而展开,它不像一般的电影宣传片,从正片里混剪出一段‘吸睛’的片花,而是重新精心拍摄了一段”。
俞懿洲认为,这部短片在脚本方面的起承转合上,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节奏上说,都堪称“短片里的教科书”。
“后者的受众群不仅仅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成年人,还包括以此为‘点’,带动老小为‘面’的一大家子,所以正片风格上一定是更为‘广谱化’的,也就不会像短片这样显得有‘艺术性’。当然,无论是短片还是正片都符合百姓的情感需要,尤其在这阖家团圆的春节档,‘温暖’、‘团聚’正是首位‘刚需’。
来源:新民晚报客户端周到 记者:林颖颖
原文链接:http://static.zhoudaosh.com/B53AE420C5E678DD8CBD8931B5D4243A76FD9F96CC730C13A5FA0803CCB447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