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动态

材料学院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二区期刊论文

2019-01-141003编辑:董真摄影:

近日,Materials & Design期刊上发表了我校材料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海涛同学的最新科研成果“Electrospun lipid-coated medicated nanocomposites for an improved drug sustained-release profile”。海涛作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在指导教师余灯广研究员的带领下顺利完成。海涛同学及其他团队成员自本科二年级开始进入余灯广教授的电纺纤维与环境应用学士导师团队,在担任导师科研助理、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基础上,结合学士导师所在团队的科研方向展开研究,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很大提升,目前该团队本科生已经完成2篇SCI二区期刊文章、3篇CPCI-SSH收录的国际会议论文,并申请公开2项中国发明专利。

由于表面积大、孔隙率高、三维网状结构特征以及药物在整个纳米纤维内的均匀分布,使得普通电纺载药纳米纤维膜在药物释放过程中,初期爆释效应明显。这种初期爆释效应不仅仅降低药物使用的效果,更主要的是产生很大的生理毒性,因此,药物缓释、精准医疗、个性化给药等先进用药方式目前成为众多应用学科所要研究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载药纳米纤维是在这个背景下所产生的先进功能纳米材料之一。

由海涛、万熙等同学所发表的该篇论文则通过采用空白不载药的疏水性脂类物质包裹载药聚合物纳米纤维,成功调控药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消除了药物盐酸小檗碱(主要用于肠炎治疗并被证明具有良好的抗癌效果)的初期爆释效应。同时该论文具有另外两个显著创新点:一是提出一种可拆卸同轴纺丝头,二是将两大常用药用辅料即聚合物和脂类物质通过改进同轴电纺工艺进行了有效整合。该论文在投稿后,获得主编和审稿专家的高度肯定,从投稿到接受发表仅20天时间,并免除2800美元的版面费在全球同步公开。

该论文思路来源于学士导师团队内同学们的相互启发和研讨,在得知同轴电纺喷头的金属毛细管难于加工后,大家研讨是否能像医院打点滴一样实施同轴高压静电纺丝工艺,由此升华出一种可拆卸的同轴纺丝头技术;在得知“载药纳米纤维容易爆释药物主要起源于其表面有大量药物分子”后,同学们又进一步研讨能不能像在脸上涂抹一层化妆品一样在载药纳米纤维表面涂抹一层保护层,由此升华出几种新型结构纳米功能材料。基于大量的研讨、实验、改进的基础上,邵文怡、罗敏艺、卞佳寅等同学完成了另外一篇二区论文“Electrospun blank nanocoating for improved sustained release profiles from medicated gliadin nanofibers”也成功发表。

结合一系列组内“教研—课程实验—创新实践活动”的互动参与,在学士导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展开“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总结撰写并投稿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 (ICMESS 2018),发表关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会议论文3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项。


论文核心图示



供稿:材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