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之窗

  • 2025.05.19
    5月16日至1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系统科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上海理工大学原校长丁晓东教授带队参加在云南昆明召开的第九届中国系统科学大会。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电力大学校长顾春华,管理学院院长赵来军,管理学院系统科学学科带头人高岩,管理学院副院长赵靖、房志明,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智路平,系统科学系系主任顾长贵以及管理学院四十余名师生共同参会。我校参会师生合影本次大会由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系统科学大会指导委员会主办,昆明理工大学承办,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等单位协办。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2016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系统方法论、系统演化论、系统认知论、系统调控
  • 2025.05.19
    光电学院博士生赵明威在国际期刊《分析化学》上发表封面论文
  • 2025.05.19
    5月16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年度启动大会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交流会(2025南京)成功举办。大会全面总结了2024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正式启动2025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我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王张琦应邀参加活动。会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正式发布《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2024年度报告》,报告全面回顾了2024年度大赛整体情况,从不同维度为社会各方了解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提供了全面丰富的数据和信息,为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继获得“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年发展重要贡献单位”后,我校再获20
  • 2025.05.08
    5月6日,第十届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获奖名单发布,我校参赛选手获全国一等奖5项(较2024提升20%)、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同时,我校以位列全国参赛高校第39名的总成绩获全国高校二等奖1项,来自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张皓宇同学获全国个人进阶先锋荣誉1项,USST-3队伍获全国最佳组合队荣誉1项,创我校在该项赛事中的历史最佳成绩!第十届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有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全国613所高校的1972支团体队伍参赛,赛事从个人、团队、学校、省区及全国等多视角、多尺度测试程序设计相关方向的教学效果,客观衡量各
  • 2025.04.28
    4月26日至27日,2025年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邀请赛(武汉)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我校“科创工坊”ACM程序设计竞赛战队(由光电学院董柯演、光电学院张皓宇、理学院吴佳霖三名同学组成)以全国高校排名第18的成绩获得金奖。这是我校继2024年获得ACM-ICPC亚洲区域赛金奖后的又一佳绩。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由国际计算机学会(ACM)主办,在中国计算机领域内享有高度的认可度和权威性,被誉为“计算机界奥林匹克”竞赛,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程序设计类竞赛。赛事由各大洲区预赛和全球总决赛两个阶段组成,每项赛事每校最多可派3支队伍参赛。本次大赛有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等179所高校280支队伍参赛。ICPC赛事每支参赛队伍3名队员共用1台计算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13道英文编程题目,由在线OJ系统实时评测,实时排名。经过5个小时的激烈角逐,我校学子与各大知名院校1100余名选手同场竞技,最
  • 2025.04.15
    4月12日,由中国数学会主办的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吸引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内的1223所高校逾32万名学生参赛,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周少洗同学以全国高年级组第72名的成绩获得决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CMC)是一项面向本科生的全国性高水平学科竞赛。竞赛始于2009年,每年举办一届,作为一项面向本科生的全国性高水平学科竞赛,CMC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一个展示数学基础与创新思维的舞台,也为发现和选拔优秀数学人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同时,它也积极促进了高等学校营造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关注数学人才培养以及数学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发展。连续三年国奖‘不断线’,背后是一套可复制的创新人才培养‘上理模式’,在理学院党委和行政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大学生数学竞赛创新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已形成“校赛-市赛-国赛”三级大学生数学竞赛组织和培训机制。多年来,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数学竞赛在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今后将不断优化数学竞赛组织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经验分享和交流指导,推进竞赛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推动我校各类数学课程,尤其是量大面广的高
  • 2025.04.03
    ​近日,智能科技学院、材料与化学学院联合培养的首届硕士生王领,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题为“基于超级电容突触可塑性的神经形态计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 using Synaptic Plasticity of Supercapacitors)的学术论文。研究团队利用一种常用的储能器件——超级电容的充放电储能特性模拟人脑神经突触,由此开发出储能型类脑计算系统,在盲文数字识别中实现100%准确率。这一突破不仅是上海理工大学在学科交叉育人方面的生动实践,更为未来人工智能硬件的设计开辟了全新路径。
  • 2025.04.01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郑其斌副教授联合华东师范大学邹海源研究员在《自然》(Nature)旗下期刊《通信物理》(Communications Physics)上发表了题为“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多体计算”(“Many-body computing on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s”)的研究成果。利用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技术,构建了面向多体系统的专用硬件加速架构,显著提升了计算效率,为复杂物理系统的高效模拟开辟了新路径。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吕松泰博士生和上海理工大学的梁洋硕士生,通讯作者为郑其斌副教授和邹海源研究员。
  • 2025.03.31
    3月29日晚,中国激光杂志社重磅发布“2024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经过评审委员会多轮遴选,“Pb级超分辨三维纳米光子存储器技术”入选“2024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应用研究类),并位列第一。2024年2月22日,由上海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Pb级超分辨三维纳米光子存储器技术》(A 3D nanoscale optical disk memory with petabit capacity)发表于《自然》杂志。团队首次提出并基于双光束调控聚集诱导发光的原理,在信息写入和读出均突破了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验证了单盘等效容量为1.6 Pb的纳米光子存储技术。该技术可提供节能、低成本、超大容量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对我国在信息存储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重大意义。上海理工大学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长顾敏院士为主要通讯作者,张江实验室、上海理工大学文静研究员,上海光机所阮昊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日前,该项成果还入选了“两院院士评选2024年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以及2024年中国光学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Light 10)。供稿:智
  • 2025.03.25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4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结果,由我校党委宣传部、中英国际学院联合申报的《与“理”一起,剪艺中华》作品成功入选“百物匠心”非遗技艺传承创新视频微课。获奖名单部分截取“百物匠心”非遗技艺传承创新视频微课旨在鼓励高校师生充分挖掘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民俗、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用视频形式展示师生非遗创作内容,引导高校师生感受非遗魅力、学习非遗技能、传承非遗文化。我校此次入选作品,以探寻“指尖上的非遗——上海剪纸”为主题,融合国际化创新视野,从学生视角切入,在上海市非遗传承人孙继海老师的带领下,将中英学子连续多年传承和弘扬非遗剪纸文化的行动真实的记录下来,通过“理论学习+动手实践”的方式传承匠心不忘初心。作品片段近年来,我校始终在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育人路径,促进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融合创新,激发文化创新校园活力,以红色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为载体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具象化弘扬。供稿:中英国际学院、党委宣传部
  • 2025.03.21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顾敏院士、方心远研究员团队联合澳大利亚、美国等顶尖实验室,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发表题为《超窄线宽波长-涡旋复用超表面全息术》(“Ultranarrow-linewidth Wavelength-Vortex Metasurface Holography”) 的论文。该技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超表面全息术相结合,不仅实现了单张全息图重建118幅独立图像,创下入射光2纳米的超窄线宽纪录,更为光学加密技术树立新标杆。论文第一作者是智能科技学院孟维佳同学与美国华盛顿大学Johannes E. Fröch博士。论文通讯作者为上海理工大学顾敏院士、方心远研究员以及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任浩然研究员。此处插入文章截图(上线后才有)1111Transformer神经网络:给光戴上“智能滤镜”如何让一张全息图承载上百幅图像?研究团队给出的答案是“AI赋能光学设计”。传统全息图设计依赖低效率的迭代优化算法,团队利用Transformer神经网络,对单张纯相位全息图进行全局优化设计,应用于具有宽波段响应能力的纳米超表面全息图,使其能够同时感受入射光波长与轨道角动量的双
  • 2025.03.11
    ​近日,2025年IF国际设计大赛评选结果公布。我校出版学院工业设计系教师刘翔宇带领学生王馨曼、罗雅岚、叶佳琪再获2025年德国IF概念设计奖。 此次获奖作品涵盖环保教育和医疗关怀两个领域,作品分别名为《种子纸飞机(9Seed Paper Airplane)》《月相胰岛素注射笔(Luna phase stamp insulin pen injection)》。
  • 2025.03.11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李依泽在环境科学领域期刊《清洁生产杂志》(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发表了题为“机器学习辅助生物炭土壤应用的生命周期评估”(Machine learning-assisted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biochar soil application)的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巧妙运用AI,通过多层感知机神经网络(MLP-NN)与高斯过程回归(GPR)机器学习模型辅助生命周期评估,攻克生物炭生产工艺优化与环境效益评估协同难题,为全球农业碳中和提供量化技术路径。该成果联合英国UCL大学Rohit Gupta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李望良研究员以及英国格拉斯哥大学Siming You教授共同完成,李依泽为第一作者,Siming You教授为通讯作者,上海理工大学为第一单位。
  • 2025.03.10
    近日,环境与建筑学院土木系张佳慧老师指导研究生徐书鸾、王佳欣,系统研究了高性能轻钢C型敞口截面与拼合构件的屈曲失稳机理、载荷承载能力并提出优化设计方法,深入探讨了纵向加劲优化下薄壁构件的应力分布特点,以及缀条自补偿的创新性构造措施。
  • 选择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