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20日,上海高校辅导员“大学生精准就业指导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在我校圆满结业。本次培训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导,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上海理工大学)、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示范基地(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就业促进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主任周国良,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德强等出席培训结业仪式。来自本市40余所高校的就业工作负责人、一线辅导员及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共130余名学员完成课程,顺利结业。结业仪式由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冯磊主持。
以“精准”之力夯实就业育人根基
结业仪式上,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德强对培训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本次培训紧扣“精准就业指导”核心,通过“政策—技能—实践”三维赋能,有效提升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指导专业化水平。“学员从带着‘如何破解学生就业迷茫’的困惑而来,到带着‘分层分类指导方案’‘数字化工具应用模板’等‘干货’满载而归,一支更懂学生、更会指导、更有温度的就业工作队伍正在成长。”刘德强指出,希望学员将培训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成为毕业生就业路上的“贴心人”与“引路人”。
多维赋能锻造“精准指导”硬本领
本次培训以“问题导向、实战为要”为设计原则,围绕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痛点难点,构建了“理论奠基—技能实训—场景演练—成果转化”的闭环培养体系。
在政策与形势领航方面:聚焦顶层设计,既有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专家深度解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本市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为学员廓清政策迷雾;也有《“重服务、强贡献”导向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的目标定位、构建逻辑与应用路径》专题讲座,系统讲解就业监测的核心指标与实践方法,助力科学决策。
在技术赋能升级方面:面对数字化转型趋势,《AI赋能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专题课引发热议,专家演示AI工具在职业测评、简历分析、岗位匹配中的应用,为辅导员提供智能化指导新路径;《从“职业大典”到“精准画像”:驱动高校就业精准化的新引擎》则结合新版职业分类大典,探讨如何通过数据挖掘为学生构建个性化能力画像,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在实战技能淬炼方面:针对一线指导需求,《搭建学生就业“直通车”:六求职能力实训项目探索与实践》拆解“信息获取、简历优化、面试模拟”等六大核心能力训练模块,提供可复制的实训方案;《职业指导实战课:沟通技巧与流程落地指南》通过情景模拟,手把手教学员掌握“共情倾听—需求挖掘—资源链接”的沟通全流程;《破局“快时代”中的“慢就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探索与实践》则聚焦难点问题,分享“一人一档”“家校协同”等干预策略,破解学生“慢就业”困局。
专家讲座及总结
学员心声:带着“工具箱”奔赴就业一线
结业仪式上,来自复旦大学的许佳慧老师作为学员代表上台发言,以切身经历分享培训感悟。“作为一名长期陪伴人文基础学生成长的辅导员,我常思考:如何让学生守住专业初心,又能在就业市场找准定位?如何将他们‘读史明辨’的思维、‘文字表达’的优势转化为职场核心竞争力?”她坦言,三天的培训如“及时雨”,为她打开了破解困惑的大门。她代表全体学员衷心感谢上海理工大学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的精心组织、专家老师的方法传授,以及同仁们的交流互助。“结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回到岗位后,我们将把‘精准指导’理念融入日常,用更专业的能力、更务实的作风,为学生职业发展护航,助力更多毕业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城市未来与强国建设!”
学员代表发言
结业仪式上,刘德强为学员代表颁发结业证书。这既是对学员们圆满完成培训任务的郑重认证,也承载着对他们未来深耕学生工作、服务学生成长的殷切期待。后续,基地将持续跟进学员需求,依托线上资源库搭建“随时学”的知识补给站,通过定期工作坊打造“实战练”的经验交流场,以常态化支持体系助力辅导员将培训中习得的理论方法、典型案例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学生成长的硬招实招,真正实现培训效果从“纸上”到“地上”的落地生根。
从“精准赋能”到“蓄势启程”,本次培训为上海高校就业工作队伍注入了专业化、科学化的新动能。未来,这些带着“精准指导工具箱”的辅导员们,将以更专业的姿态、更温暖的服务,帮助更多毕业生在职业赛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坐标,为上海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写下生动注脚。
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