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8 日,由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主办、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承办的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 2024 年年会暨成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举行。本次大会聚焦大语言模型时代的翻译范式变革与创新机遇,汇聚了众多业内专家学者,共同探索科技翻译创新发展路径。
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蔡永莲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历程,以及学校多年来在翻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努力,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翻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赋能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建言献策,进一步推动科技翻译和翻译科技的创新发展。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即现任理事会理事长胡开宝在展望未来时谈到,大语言模型的发展既对翻译行业产生了冲击,也带来了机遇。他提出,学会将聚焦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上海科技翻译史研究、推动校企合作三大方向,推进学会高质量发展。
会上还举行了颁奖仪式。学会为长期投身科技翻译事业的第八、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何刚强教授颁发 “终身成就奖”,为在翻译技术研发、学科建设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 11 位高校教师和行业人员颁发 “特别贡献奖” 个人奖,为 2 家单位颁发 “特别贡献奖” 机构奖,并表彰了 15 名 “优秀科技翻译工作者”。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作了题为 “科技翻译将面对国际市场向纵深发展” 的主旨发言。他强调,中国的国家发展赋予了科技翻译广阔前景,今后对外科技翻译将有更大的国际市场,并向垂直领域发展,人机结合是翻译发展的基本规律,人工智能语言工具正在把翻译专业推向从未有过的高端。
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武汉大学教授刘军平以 “论史学方法论在翻译史研究中的价值与应用” 为题,从史学方法论视角解析翻译史研究,强调跨学科视角对翻译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上海翻译》主编、上海大学教授傅敬民在题为 “我国应用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的主旨发言中,梳理了我国应用翻译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现存问题,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进一步促进应用翻译研究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应用翻译及其研究功能是亟待深入思考的议题。
上海凌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昕和上海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合伙人兼高校事业部总监洪细梅分别代表企业会员发言,从技术研发与校企合作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翻译项目管理与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前景。
学会第八、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何刚强指出,以 ChatGPT、DeepSeek、Manus 为代表的 AI 技术革新正在深刻影响翻译实践与研究领域,带来新的挑战。他建议学会未来应着力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青年教师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通过思想碰撞激发创新活力,共同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
来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原文链接:https://m.ajmide.com/m/branddetail?id=54557029